小麦品种徽研77的选育

2019-01-17 08:36洪江鹏尚大虎牛山三徐四有汤改革丁春天
中国种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麦半冬性区域试验

洪江鹏 尚大虎 牛山三 丁 凯 徐四有 汤改革 丁春天

(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阜阳 236000)

徽研77系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新麦13为母本、烟农1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定向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中筋小麦品种。本文参照徽研77参加安徽省试验结果,结合选育过程,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为品种后期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育种目标

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食品工业的生产中,小麦的作用越来越广泛。近几年,随着一批高产型的品种推向市场,对小麦总产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气候的多样性与变化无常,高产稳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更加紧迫。

安徽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233.3万hm2左右,以半冬性小麦为主。在淮北地区单产稳定在400kg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小麦品种要求越来越高,既要高产又要优质,同时对小麦抗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安徽省的气候及小麦栽培特点,制定的育种目标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在大面积生产水平条件下高产、稳产相结合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抗逆性要求品种在抗倒性、抗冻性、抗病性要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生态型要求以半冬性、适当中熟性品种为主,区域适应能力强;在产量结构上,要求产量三要素协调、稳产性好、灌浆速度快、早熟不早衰的中穗型、多穗型品种。

2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2.1亲本来源母本新麦13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宛原长白为母本、(C5/3577)F3d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稳产、优质、广适小麦品种,原名新乡9178。该品种在抗寒性与分蘖能力、耐瘠薄上有较好的表现,但春季起身慢、拔节晚、抽穗较晚;同时叶锈病与赤霉病发病较重,熟期 稍晚。

父本烟农15是烟台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蚰包为母本、ST2422/46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茎秆粗壮、株高较矮、耐肥水、抗倒性强,同时容重较高,成熟期偏早,但其产量三要素不够协调,千粒重较低。

2.2组合设计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在这些优良性状中既有有利的性状表达,也有品种本身的缺陷,但不同品种性状表达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新麦13与烟农15在性状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利用新麦13的分蘖能力强、结实性好、小花退化少、穗粒数较多的特点与茎秆粗壮、耐肥水、抗倒性强、品质较好的烟农15进行有性杂交,在杂交组合后代分离选择上以2个品种间的优良性状为组合体进行定向 选择。

2.3选育过程2003年以新麦13为母本、烟农15为父本进行杂交,收获F1;2004年种植上年F1,收获F2;2005年F2分离群体,选单穗394个,室内考种保留212个单穗;2006年F3分离群体,选单株114个,室内考种决选76个单株;2007年F4株行,经田间鉴定与室内考种决选59个单株;2008年F5株行,经田间鉴定与室内考种决选18个株行;2009年小区鉴定测产,以F5材料对应编号77行表现较好,暂定名为徽研77。2009-2010年参加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新品系比较试验,较对照皖麦50(CK1)增产10.21%,较对照济麦22(CK2)增产5.7%。2012-2013年度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组联合鉴定试验,较对照皖麦50增产16.0%。2013-2014年度及2014-2015年度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组区域试验。2015-2016年度参加安徽省半冬性组生产试验。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选育系谱如图1。

图1 徽研77的选育系谱

3 产量表现

3.1品比试验2009-2010年参加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新品系比较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8.5kg,较对照皖麦50(CK1)增产10.21%,较对照济麦22(CK2)增产5.7%。2012-2013年度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组联合鉴定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8.3kg,较对照皖麦50增产16.0%。

3.2区域试验2013-2014年度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5.9kg,较对照皖麦52增产3.29%;2014-2015年度续试,产量549.7kg,较对照皖麦52增产6.53%,极显著,居c组第8位。

3.3生产试验2015-2016年度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每667m2产量532.6kg,比对照皖麦52增产5.67%,居半冬性三组第3位。

3.4推广面积2016-2018年在安徽省推广面积达8万hm2,2018年6月2日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邀请阜阳市有关专家对徽研77小麦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田间测产。测产结果为:每667m2平均穗数52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5g,产量602.3kg。

4 特征特性

4.1生物学特性该品种半冬性,全生育期226d。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壮,越冬期抗寒性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春季生长发育两极分化较快,旗叶上举,清秀,行间通风、透光较好。平均株高80~83cm,茎秆较粗,抗倒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籽粒角质,饱满,商品度、商品性好,耐穗发芽,一般每667m2有效穗数42万~45万穗,平均穗粒数32~35粒,千粒重46~50g。

4.2茎蘖动态徽研77在2013-2014年度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生育期224.7d,与对照同期成熟。株高83.7cm,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2.1粒,千粒重48.6g;2014-2015年度续试,亩穗数47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7g。2015-2016年度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生育期221.5d,较对照皖麦52早0.8d。亩穗数38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5g。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徽研77分蘖、成穗率较高,都在40%以上,每667m2有效穗数在40万穗上下,属于多穗型品种,千粒重在43g以上,穗粒数在30粒以上,且产量三要素年际间稳定,变化幅度不大,这是该品种高产稳产的基础[1]。

4.3品质2013-2014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容重782g/L,粗蛋白(干基)13.61%,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1%,Zeleny沉淀值23.8,吸水量60.2mL/100g,面团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1.8min,弱化度176F.U.,粉质质量指数35mm,评价值37,最大拉伸阻力(Rm,135)98E.U.,延伸性(E,135)163mm,能量22.6cm2,R/E比值0.60,硬度指数64.6。

2014-2015年度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4g/L,粗蛋白(干基)14.18%,湿面筋(以14%水分计)29.8%,吸水量60.7mL/100g,稳定时间1.8min。

4.4抗病性2013-2014年度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2014-2015年度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感纹枯病。

5 栽培技术要点

5.1播种该品种适宜安徽省沿淮、淮北早中茬高水肥地种植。10月10-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在10月15日左右。中高肥力地块,每667m2播量6~8kg;中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d增加0.5kg播量为宜[2]。

5.2田间管理在每667m2施有机肥2000~3000kg的基础上,施纯氮20~25kg,其中70%作底肥、30%作追肥,五氧化二磷10~15kg、氯化钾或硫酸钾8~10kg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播种的适宜墒情应以田间持水量的60%~65%为宜,低于55%应造墒播种。

5.3病虫害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做好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小麦蚜虫、粘虫等病虫害的田间调查与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新麦半冬性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新麦系列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超强筋小麦新麦26 及其衍生品种新麦45、新麦58 的品质分析
疫情致前期麦价波动 新麦上市价以稳为主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小麦选育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