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胆囊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19-02-08 01:59吴超涛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甲磺酸胆囊癌标志物

吴超涛

胆囊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胆管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多伴有胆囊结石,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由于多数胆囊癌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患者就诊时一般病情已经处于晚期,此时胆囊肿瘤细胞多已侵袭浆膜,并伴有淋巴结转移、肝转,这就增加了患者的临床治疗难度[3]。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本研究就晚期胆囊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晚期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已确诊为晚期胆囊癌。排除标准:患有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疾病;合并其他肿瘤患者;患有精神障碍患者。按照盲选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60.52±6.34)岁;临床分期:Ⅳ期24例,Ⅴ期8例。研究组32例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0.24±6.52)岁;临床分期:Ⅳ期27例,Ⅴ期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治疗,第一天给予静脉滴注规格 1 000 mg/m2吉西他滨(生产厂家: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98),滴注时间维持在30 min左右,1次/周,连续治疗3周后休息1周,每4周重复1次,作为1个治疗周期;共连续治疗2个周期。

研究组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03,0.25 g/片)口服治疗,开始给予0.75 g餐后0.5 h口服,1次/d,若无法耐受适当减量,2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随访1年观察两组生存期。临床疗效评估标准[4-5],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且维持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疾病稳定(SD):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或增大<25%;疾病进展(PD):患者出现1个或多个病灶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25%。客观缓解率(RR)=(CR+PR)/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总例数×100%。不良反应:血压升高、蛋白尿及手足综合征等。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Dickkopf-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癌胚抗原(CEA)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客观缓解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血压升高、蛋白尿及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VEGF、Dickkopf-1、sIL-2R及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x-±s)

2.4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随访1年,研究组死亡10例(31.25%),患者1年生存率为68.75%(22/32);对照组死亡14例(43.75%),患者1年生存率为56.25%(18/32)。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P=0.219)。研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0.02±1.01)个月,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03±1.3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1,P=0.000)。

3 讨论

胆囊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有研究显示,胆结石是诱发胆囊癌的主要原因[6-8]。多数胆囊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此临床疗效和预后往往较差。

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嘧啶核苷类似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能够通过干扰DNA合成,引发细胞的凋亡,但患者用药后易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9]。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药(TKI),能够与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选择性竞争性结合,从而造成酪氨酸激酶激活失败,阻断依赖于VEGFR2通路的血管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改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的作用[10]。

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吉西他滨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可有效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缓解临床症状,但前者更能够延长晚期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更高的安全性[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抗肿瘤活性较强,具有控制肿瘤细胞分化和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作用。此外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生存时间明长于对照组(P<0.05),说明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胆囊癌,不良反应少,应用安全性高,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晚期胆囊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远期疗效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应用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积极的推广。

猜你喜欢
甲磺酸胆囊癌标志物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328例住院患者应用甲磺酸加贝酯的合理性分析Δ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microRNA在胆囊癌中的作用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分析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