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ICU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对血管内介入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

2019-02-11 15:05雍海荣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穿刺术皮下血肿

雍海荣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安徽 芜湖 241001)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约85%以上血管穿刺部位是股动脉。穿刺部位的皮下血肿是介入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1~8.9%[1]。我科将血管内介入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设为护理敏感指标,作为护理质量监测项目之一,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选取对象

2017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选取2017年3-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在28-76岁之间,采用传统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26-71岁之间,采用护理敏感指标监测管理。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GCS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术前常规准备,术后沙袋压迫6-8 h,卧床24 h,穿刺侧大腿伸直并制动,每隔2h 观察术区有无出血、血肿、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搏动、绷带有无移位、松解等。

1.2.2 观察组:对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护理敏感指标监测管理。具体如下:

1.2.2.1 全体成员参与护理部/科室开展敏感指标知识学习,熟练并掌握敏感指标的实施的目的、方法、评价要求,并利用QCC手法发挥头脑风暴制定本科室敏感指标项目,详细学习血管内介入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的原因及紧急处理措施。

1.2.2.2 制定《穿刺术后皮下血肿风险评估单》包括①自身因素:年龄、凝血功能、病人意识、体重指数、既往有无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消化道溃疡等病史。②人为因素:术中穿刺、拔鞘情况,压迫时间及方法、肢体制动等。③药物因素:术前应用抗凝药、扩血管剂、溶栓剂等《敏感指标监测记录评价表》。

1.2.2.3 专人负责,由主班老师每日进行患者的信息数据的收集。

1.2.2.4 具体措施:术前健康教育,肢体伸髋位练习,在围手术期连续动态的评估及观察。要求责任护士术前完成风险评估记录,术后了解患者是否使用血管封堵器、拔鞘方式及手术时间等,并用自制的肢体定位按压装置按压穿刺点6-8 h,卧床24h,翻身或搬动病人时髋关节应处于伸直位,意识障碍的患者穿刺侧下肢给予约束带固定,清醒患者嘱右下肢制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情况,每隔15min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按压装置有无移位、松解等。术后病情平稳改每小时评估1次,连续评估3d。根据评估情况,给予高危预警。关键时段重点观察与护理。做好记录,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师。若无异常变化,一般手术后24h解除压迫。

1.2.2.5 做好风险预案:如出现小血肿压迫时间可适当延长,对于较大的血肿早期冷敷,后期可热疗或理疗。

1.2.2.6 每月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敏感指标监测评价表,计算皮下血肿的发生率。计算公式为:穿刺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单位时间内穿刺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的例数/单位时间内穿刺术后患者的总例数*100%,计算出敏感指标监测结果。并就其发生的原因展开分析讨论及改进,护士长/危重质控组长定期跟踪措施落实情况,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持续的敏感指标监测,进行不断的质量监督管理及改进,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具体数据如下

2.1 两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8例,占26.67%(8/30)。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2例,占6.67%(2/30),经过x2检验,P<0.05,两组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护理质量管理上,“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只有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护理质量的水平,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3]。股动脉穿刺是经常用到血管介入穿刺部位,介入术后6h内穿刺处易出现局部血肿[4]。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会导致患者的费用增加,而且血肿会压迫周围血管和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发生变化,易形成下肢DVT、下肢动脉出现狭窄闭塞,局部出现感染等情况。如形成假性动脉瘤,活动性大出血致休克的发生,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5]。本研究将血管内介入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作为我科敏感质量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6.67%(8/30)。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敏感指标监测,让护理人员能早期识别和处理患者发生血肿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预警,可有效地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帮助护理管理者通过客观数据信息了解护理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改进不足,进行PDCA的良性循环改善护理质量,让患者受益。

猜你喜欢
穿刺术皮下血肿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张震东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立体定向穿刺术和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