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项八针”从阳论治颈椎病理论浅析*

2019-02-12 21:45樊文朝沈卫东
陕西中医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椎穴颈项督脉

樊文朝,沈卫东

1.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 20005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节奏也不断加快,随之,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电脑、手机的普及造成了“低头族”的诞生,以及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不良的睡眠姿势等因素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增加。45~50岁为颈椎病易发年龄[1],对于颈椎病患者的调查显示,颈椎病整体患病率为48.5%[2],颈椎病患者年龄段仍是以40~7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患病率均在70%以上[3-4]。同时,16~29岁的发病率达到44.6%,低头工作的患病率为39.6%[5],体检首次发现颈椎病的患者中以20多岁者为多[6],29.1%的中小学生存在颈椎异常[7],15.1%~58.7%的中小学生有颈椎相关症状[8]。因此,颈椎病患病率仍以中老年人为主,同时逐步向年轻化趋势发展。

颈椎病常以颈项部肌肉僵硬,伴或不伴疼痛作为主症,临床上常根据其症状归于“项痹”范畴。针刺治疗对于缓解颈部僵硬、颈痛疗效颇佳。沈卫东教授认为人体的阳气不足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治疗中十分注重阳气的调节,并形成了“从阳论治”颈椎病的诊疗思想。在此理论指导下,通过1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形成了“项八针”防治颈椎病的经验穴,在治疗颈椎病颈痛上其效佳、穴少,并且操作简便,符合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已形成颈椎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并在上海市以及外省市部分地区推广应用。本文将沈教授“从阳论治”的诊治思路进行浅析如下。

1 阳气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难经·八难》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以及《类经·摄生类》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由此可见,气的存在,是人生理活动的基础,其发挥着重要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内经知要》载“万物皆听命于阳。”表明阳气的作用更为重要,且祝味菊亦云“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可见,顾护阳气又是重中之重,人体之阳气就如同太阳赋予了万物生机,阳气的旺盛与否决定着人体的生机蓬勃。《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如:“岐伯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因此,阳气具有温养护卫、气化推动的作用,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阳气充足则百脉顺从,经络通畅,精神旺盛而人体安适。

2 阳气虚损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的发病因素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体阳气除了正常虚损外,还存在着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以及运动不足的原因。

2.1 人体阳气正常虚损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千金方》亦云“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俱。”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阳气的变化呈现出先逐步增强,之后逐步衰减的先升后降趋势。50岁左右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线,这与现代科学对颈椎病发病年龄的研究结论趋于一致。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阳气逐步衰减,其顾护、温经、通脉的功能也逐步下降,从而风寒湿等外邪容易侵袭机体经络,造成体内寒湿聚集,同时,体内水湿不化、寒气聚集又进一步损耗阳气。

2.2 饮食不节造成阳气虚损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阳气的生成依赖后天脾胃的正常功能,但由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造成了现代人多有暴饮暴食,好吃、对胃口的饮食不知节制以及工作应酬时的无度,从而容易损伤肠胃,脾胃为表里关系,如果脾胃受损,则阳气来源匮乏,人体诸多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对人体危害极大。而《素问·五脏生成篇》又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进一步指出饮食五味的偏嗜也会影响人体机能正常发挥。谚云:“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而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食物品种丰富多彩,人们工作强度不断加大,从而造成三餐饮食不合理,早餐、午餐因时间紧迫,简单应付,甚至食用麻辣冷饮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尤其是冷饮造成“寒则伤阳”,下班后晚餐丰盛,甚至酗酒、宵夜等不合理饮食,正如明代张介宾所说:“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同时,反季节蔬菜水果,转基因食品,也违背了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由此可见,饮食不节,可由自身的不知调节,同时也可由所食食物的不循常规天道引起,从而造成直接损伤肠胃,间接损伤人体阳气。

2.3 起居失常造成阳气虚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亦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见,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们的起居应遵循天地的自然规律,方可健康长寿。而“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餐饮、酒吧等社会服务的健全,夜猫子、早晨赖床等不良起居习惯日盛。由于审美观、价值观等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规律往往与天地相背,冬天穿裙子、衣着单薄,夏天吹空调,同时,上文提及的暴饮暴食造成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以及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也会造成起居失常。子时一阳生,在本该晚上休息养阳的时间,人们仍然在做着日常事务,在本该晨起养阳的时间,人们却赖床不起,从而耗损人体阳气。

2.4 运动不足造成阳气虚损 《内经》云:“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阳虚动之,阴虚静之。”以及“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金匮要略心典》)。可知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升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源动力,运动可使阳气充盛,促进阳气的升发、推动、温煦等功能发挥,进一步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的作用,也正符合华佗在五禽戏中所说的:“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的转变,而造成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长时间看书学习、使用电脑,以及手机低头族等普遍,加之从学习开始的课业负担重而缺乏锻炼,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而身体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不动,从而造成体内阳气不得生发,而阳气不断衰减。

综上所述,人体阳气的变化除正常生理性变化外,起居失常、饮食不节、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严重耗散了人体阳气,影响着阳气的生发。

3 阳气与颈椎病的关系

祖国医学尽管没有“颈椎病”的病名,但有很多关于其症状的论述散见于“痹症”、“ 颈项强痛”、“ 颈筋急”、“ 颈肩痛”等疾病中[9],所述内容涉及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治疗。一般认为多由颈肌劳累过度或感受风寒湿邪,劳损、颈部姿势不良、外伤或颈肌痉挛等诱发,导致经脉闭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痹阻肌肉、骨关节经络之间,不通则痛而发病,继而出现筋肉挛缩,颈项强硬疼痛等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中:“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以及《证治准绳》中指出“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外邪(风寒湿三气)客于阳明、少阳和太阳三阳经,导致经络痹阻,正气不得宣行,邪气留滞日久不得宣散,不通则痛。《张氏医通》云:“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则指出了本病病因病机与低头、久坐等长时间颈部保持固定姿势有关。同时可见其病位多为颈项脊背处的强急疼痛。再如,《医宗金鉴》记载:“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颈椎自身的筋病有关。《类证治裁》中“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腾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则进一步阐述本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正因为阳气不足而本虚,从而风寒湿邪侵袭三阳经络,使颈部经络气血癖阻,导致经络不通则见颈部疼痛、酸胀、强硬不适等症[10]。

4 “项八针”理论浅析

“项八针”是沈卫东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经验穴。所取穴位为:两侧C2、C4、C6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的阿是穴共6穴加哑门以及大椎穴。经验穴向颈椎横突方向刺,大椎、哑门穴常规刺法。

《灵枢·经脉》记载:“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张氏医通》指出“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可见,足太阳经气过颈肩背部,其气不通则会造成肩背部疼痛。同时,《医宗金鉴》记载:“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素问·痿论》中说“宗筋主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具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经筋为病,多转筋、筋痛,造成颈项部不适。因此,沈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足太阳经经筋病变有关,通过临床观察发现,6个经验穴所处位置是病患颈部常见压痛点,此6穴恰好经过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部,具有温养筋肉,和血行气之功。正如《类证治裁》认为太阳经循肩背与颈连,其气郁结,气血循行受阻,营卫不得宣通,不通则痛,治疗上应以宣通太阳经气为主,即“颈肩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宣散之”。

大椎穴名始见于《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属于督脉,为手足六阳经交会之处,俗称“诸阳之会”,正如《针灸甲乙经》所言:“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属阳主表。”和“项强寒热……大椎主之。”以及《伤寒论》云“头项强痛……大椎主之。”《针灸大成》中也记载“颈项强不得回顾……大椎主之。”可见,颈项部强痛不适,大椎穴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文献考证[11-13]认为骨会应是大椎,而不是大杼,大椎穴可振奋督脉之阳气,一方面可引清阳上行,并疏通督脉气血、另一方面可引督脉之气补他经之不足,在此穴施灸,温热感能通过六阳经传至四肢,从而达到蠲痹止痛之功。现代研究也发现,针刺大椎穴具有提高膀胱经体表温度,促进能量代谢[14],以及兴奋受到抑制的传导通路,恢复神经传到功能等作用,以大椎穴为主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有促进和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的作用[15],哑门和大椎穴同属督脉,位于颈椎上部,具有治疗头痛、项强之功,如《针灸甲乙经》、《铜人经》、《针灸大成》等典籍中均有“主项强”一说,能够治疗颈椎病[16]。向氏[17]也通过哑门穴刺络治疗颈椎扭挫伤达到了较好效果,可见,哑门穴具有治疗颈项部疼痛的作用,同时沈教授还认为,哑门穴位于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能够平衡寰枢关节的生物力学。督脉统领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总领全身诸阳经,不仅能够振奋一身阳气,起到提升清阳,充盈髓海之功效,还可引领气血上行至颈项部,从而改善局部气血痹阻。

由此可见,C2、C4、C6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的阿是穴与哑门、大椎穴共奏通行经气、提升清阳、补益脑髓之效。风寒重、疼痛明显者,可加艾灸温通经络或絮刺拔罐放出恶血浊液。解剖上,哑门及大椎穴下浅层有斜方肌、项韧带,深层有颈神经及椎外静脉丛。经验穴刺向颈椎横突,其中有椎动脉及椎静脉穿行。沈教授认为,此8穴可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度,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颈部的微循环及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进而重塑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18]。前期研究显示[18-21],“项八针”对于颈椎病颈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减轻患者的躯体疼痛及改善心理功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纵观所选八穴,一可通过督脉调整全身的经络气血,即调整神的物质基础以住痛;二能通过督脉与脑和脊髓的联系,调神以治痛;再次,通过调整足太阳经而通络止痛。全方重在鼓舞阳气,推动气血运行,通络止痛。

5 典型病例

李某,男,35岁,办公室职员,2016年3月2日上午就诊。主诉:颈肩部疼痛不适1月余。现病史:患者多利用电脑办公,长期文案工作,每日工作时间10小时左右,自2016年1月下旬自觉颈肩部疼痛、僵硬不适,左侧为重,偶有头晕头痛,无呕吐,无视物旋转黑蒙,左手臂有放射痛,手指麻木,来我院针灸专家门诊就诊,颈椎X片示:颈椎退行性病变。体检:神经根牵拉试验、压顶试验阳性,左侧椎旁肌及斜方肌有压痛,椎旁可扪及条索状反应物。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脉涩。中医诊断:颈痹(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治则治法: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予项八针,大椎行温针灸3壮[21],针灸后效果显著,每周三次。治疗五次,诸症悉减,嘱患者每周一到两次巩固治疗。

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颈部曲线改变,以及椎间盘、关节、韧带的退行性改变。本案患者长期伏案工作,颈部保持固定的姿势,活动较少,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弹力减小,向四周膨出,继而导致椎间孔变窄,导致神经根受压。沈卫东教授认为颈椎病一般责之于风寒湿邪,痹阻颈项,然单用祛风通络往往取效一时,难以巩固。盖颈部乃诸阳所会,督脉所主,肝主筋、肾主骨,人至中年,肝肾不足,筋骨衰退。督脉空虚。阳气不用,外邪乘虚而入,营卫失和,终成本虚标实之证。督脉贯穿脊柱,为“阳脉之海”,阿是穴为膀胱经经筋所系,所以治疗需着重温阳,阳气恢复,络脉及血运有推动之力,瘀祛脉络通而痛止。治疗中采用针刺进行通经止痛,同时行大椎温针灸,能够温通经络,最终达到活血行气止痛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生理学上讲,哑门穴能调整寰枢关节周围肌肉的生物力学平衡,大椎穴针刺能刺激各方面的神经肌肉,阿是穴下有相应神经及动静脉。针刺此8穴,可以改善颈部血液和微循环状态,促进炎症吸收消散,加快颈部损伤组织的修复,同时可使紧张、挛缩和粘连的软组织得到松解,恢复和改善骨、软组织之间以及骨与软组织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从而改变椎体间的不平衡结构关系,使之达到生物力学平衡状态,神经根所处的空间变得宽松,压迫解除,疼痛消退[22]。加之温针灸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使炎症消散,达到止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大椎穴颈项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刮大椎穴可辅助退烧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咳白痰,搓搓大椎穴
春天咳白痰搓搓大椎穴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