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县国共谈判及其解放

2019-02-19 10:14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平川阎锡山太原

张 德 一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 山西 太原 030000)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国民党统治集团则企图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持,在中国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1]由于两个政党存在着根本上的分歧,于是展开了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国民党的兵力远在大后方,便以谈判为名施以缓兵之计,企图诱使中共交出军队;而共产党在谈判时据理力争,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太原县委和太原县民主政府(今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与阎锡山政权太原县首脑们进行的“国共谈判”,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局势的缩影。其后,晋中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连克晋中地区的十余县,当大兵压境晋源县(1947年,阎锡山政权将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时,龟缩在城里的县长王根盛吓成“惊弓之鸟”,不等解放军攻城,就带领残兵败卒逃往太原城。

一、国共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政权接管了省城太原及其邻近的清源、太原、徐沟等县城,重新开始了对山西(实际上只是太原及其近郊)的统治。太原县在日伪时期,曾更名为晋泉县(改县名时间为1942年6月);此次阎锡山接管,恢复太原县旧名,以王守经为县长。中共清太徐县委为适应工作之需要,奉中共晋绥第八地委的指示将三县分治。中共太原县委和太原县民主政府,由张云、周凤鸣分任书记、县长,县委和县政府分驻河东刘家堡、同过村。中共太原县委、县政府首先成立了武装斗争委员会、民众联合委员会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接着又充实、配备了各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干部,并着手建立各村庄的民主政权。当时的太原县由阎锡山政权和民主政府交叉管辖,县城周围的一区及晋祠、南堰、小店仍由国民党统治;其余边山全部、平川大部和第三区(驻北格镇)所属48村为民主政府管辖区,基本上都成立了民主政府。1945年12月,中共太原县委、县政府“在政府驻地同过村召开了县参议会,100多名各界知名人士应邀参加会议,共议政事。县委还以县立第三高等小学(驻北格镇)为基地,举办补习班,对青年进行革命教育”[2]。1945年冬天至1946年春天,中共太原县委、县政府还以第三区为试点,开展减租减息、除奸反霸斗争。全县(敌战区除外)如沐春风,到处是欢声笑语,人民群众打心里拥护民主政权,青年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加革命工作或加入子弟兵队伍。“太原县大队和清(源)太(原)徐(沟)十七支队亦随之建立壮大,全县恢复和新建基层支部达20多个,党员发展到100多名”[3]。

1945年秋,毛泽东主席从延安到重庆,在美方赫尔利大使的调停下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经过43天的唇枪舌战,终于举行了《双十协定》的签字仪式。“《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4]。地方上也先后举行了停战谈判。1946年2月,中共太原“县委书记张云(军代表)、县长周凤鸣(政府代表)奉太原市军调小组许光达之命,赴太原县城与阎方县长王守经、王渤(阎锡山省防军第五军军长)等进行和平谈判”[5]。谈判的地点在县城(今晋源镇)东街县政府(明清两朝县衙)之东的红楼台操场(即后之晋源小学操场),参加谈判的人员除阎方王守经(一说王根盛)、王渤(一说李滹)和中共张云、周凤鸣外,尚有省城军调组国共两党代表及一个美国人在场。阎方代表玩弄假和平、真内战手段,强词夺理要民主政府让出地盘,交出军队;共方张、周二人义正词严地进行反驳,历数阎锡山当局抢粮、抓壮丁、杀害革命军民及其家属的种种罪行,并陈述八路军、地方游击队和全县人民八年来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许多事实,明确指出太原县是属于太原县人民的,应该以民主政府为主来管理全县政事。最后双方就划分停战分界线之事进行二轮谈判,阎方代表慢条斯理地说:“县城乃县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停战的分界线应以县城为轴心,向四周延伸30里,30里以外是你们共产党、八路军的地区,30里以内是我们阎司令长官的地区……”[6]张、周二人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县城固然是一个县的中心,但县城是怎样到了你们手里的?是无端窃取……你们管辖多少村庄?有多少群众在你们的施政范围内?有多少群众拥护你们?就连你们盘踞的县城、小店、晋祠、南堰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也是痛恨你们的。八年抗战的结果证明,目前设在同过村的人民政府才是唯一合法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县政府,应以同过村为轴心延伸30里……”[7]这次谈判非常艰难,除中午吃饭时稍微休息一会儿,一直进行到掌灯时分尚无结果。太原军调组的国、共、美三方代表见他们相持不下,劝说暂时维持现状,以后继续再谈。晚饭之后,我方县委书记张云、县长周凤鸣在阎方警察的“护送”之下出了东门,渡汾河返回驻地刘家堡、同过村。

就在谈判的第二天拂晓,王守经(一说王根盛)和王渤(一说李滹)纠集以机关枪、小钢炮装备的优势兵力,由太原县城至小店镇,向中共太原县委及县政府驻地刘家堡、同过村发起进攻。双方在东蒲村、西蒲村一带激战,“敌人以东蒲村的民房为依托,我们以西蒲村村北排水渠为掩体……这一仗虽然在开阔地上进行,但由于我们周密布置,指挥有方,战士们又勇敢顽强,一直打到日近中午,敌人死伤越来越重,只好拖着伤员,抛下十九副棺材逃跑了”[8]。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国共谈判破裂……阎锡山调集重兵向晋中平川发动了‘水漫式’进攻。为保存实力,清太徐地区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激战40余天,陆续撤离平川,转移到交城山区。同年10月,中共吕梁八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清(源)太(原)徐(沟)县委员会”[9]。这次中共清太徐县委、清太徐县民主政府的成立,直至1948年7月徐向前大军解放整个晋中地区后方三县分治。

二、县城解放

且说阎锡山向太原、清源、徐沟等县发动“水漫平川”进攻之后,又重新调整兵力,建立以太原为中心的“百里”防线。中共清太徐县委和清太徐县民主政府在晋绥八分区老根据地(交城县西沿村一带)经过为期半个月的集训,又回到平川,开始了新的战斗。

此时的环境,“比抗战时更加艰苦,过去我们在平川地区抗战,连中小地主都支持和同情我们,至少心也是向着我们的。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以正统政府的名义摘了‘桃子’,地主、资产阶级迅速倒向了他们。加上一些群众中也……存在着‘正统’观念……”[10],所以斗争形势极度恶化。1946年10月,中共清太徐县委“为了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奉第八军分区指示,以三个县的县大队为主,吸收区基干队和部分民兵合编为清(源)太(原)徐(沟)新十七支队”[11]。同时,清太徐县委和县政府还“选调了一部分精干的武装骨干组成清太徐平川武工队(可调动各区的基干队、民兵小组)。他们夜间深入阎军统治的平川活动……”[12]。1947年1月的一天,“太四区区长赵志钧带领太原县河西武工队三名队员,连夜穿过敌人层层封锁线,进入白石沟一带。他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在牛家口村的太原复仇大队一部,击毙了阎军工兵师派到复仇大队的一个参谋和一个政工干部,摧毁了牛家口……”[13]。随即,新十七支队和平川武工队又遵照县委指示,发动群众拔掉老爷岭、狐爷山两个敌方据点,使阎锡山苦心经营的“百里防线”有了缺口,恢复了我方出入边山和平川的通道。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转机。

1947年9月,阎锡山以“本省太原市及太原县其称谓,在行政上每有不便,为免除含混起见,曾报请中央准改太原县为晋源县、本市仍为太原市……”[14],将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首任县长为万荣县人王根盛。自从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后,解放战争由防御战略转为进攻战略;阎锡山眼见自己的统治风雨飘摇、日暮途穷,于是在晋中地区和太原附近郊县强行“兵农合一”、“三自传训”暴政,疯狂屠杀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妄图用法西斯特务手段来维护即将崩溃的政权。“兵农合一”就是将农村18岁至47岁的役龄壮丁统一登记在册,然后将6人编为一组,其中1人当常备兵入营打仗,其余5人为国民兵在村种地;每个国民兵每年出优待粮3石、棉花5斤,以养活常备兵及其家属,常备兵在3年的服役期内不发军饷。又以村为单位把土地划成若干份,交给国民兵领种;国民兵种地所收,既要养活常备兵,又必须向地主缴纳地租,承受双重的压榨剥削。阎锡山别出心裁地实施“兵农合一”,一下就增加了数万名不拿军饷的常备兵,然而成千上万的农民却变成了不戴锁链的奴隶。凡是实行“兵农合一”的村庄,田地荒芜,荆棘丛生,人心惶惶,老百姓为了活命,只好离乡背井逃难他方;当时的普遍情况是“地里蒿草多,村外死人多”。太原近郊“饿死和被阎匪杀害的农民不下六千余人,晋祠南大寺二十六户人家,卖妻子的五户,卖儿女的九户,还有二十八个人活活饿死。当时郊区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兵农合一聚宝盆,家败人亡鬼吹灯。’‘兵农合一好,黄蒿长下一人高。’这是农村破产和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郊区农民对阎匪暴政的血泪控诉”[15]。

阎锡山认为实行“三自传训”是对付共产党的最好办法,便于1947年秋成立了以梁化之、薄毓相为首的“三自传训委员会”,在太原市各单位、学校、工厂及郊县农村强行“三自传训”暴政。阎锡山提出:“家清家,邻清邻,闾清闾,街村清街村,乡清乡,区清区,市县清市县;家长考查一家,邻长考查一邻,闾长考查一闾,街村乡长考查街乡,区长考查区,市县政府考查市县。”[16]在自白转生大会上,不少人为了表白转生,被迫用手掌狠打自己的脸面,一个个鼻青脸肿、面如土色,然后再互相打、互相唾,人人脸上唾沫横流,却谁也不敢擦掉。被认为有通共嫌疑或者不自白的人,还要被纳鞋的锥子乱扎,被棍子乱打,被石头乱砸,直到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甚至脑浆迸裂、死于非命。当时,“晋源县是全省推行暴政的所谓‘模范县’,王根盛以‘通共嫌疑’、‘伪装分子’名义,残杀共产党员、民兵、革命群众100余名。金胜村(今属晋源区金胜镇)奶奶庙后一次就用乱棍打死崔挺全(城北村人)、王海生(古城营村人)等7人,教师武克聪(恭)被打死仍进粪坑,教师张俊民被打断双腿……”[17]。

1948年5月17日,临汾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又在山西战场上组织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晋中战役;总计投入47个团6万余人的兵力。参加晋中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在徐向前、周士第的统一指挥下,从6月16日至7月19日连续作战34天,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灵石、孝义、介休、汾阳、文水、交城、太谷、祁县、平遥、榆次、徐沟、清源等12个县,共歼敌1个野战军总部、5个军部、9个多师、2个总队,总计10余万人,活捉了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三十军军长沈瑞等16名高级将领。太原以南地区除晋源县外,全部解放。

这时的晋源县,除县城及附近少数村庄外,几乎所有农村都建立了民主政权,中共清太徐县委组织的武装工作队和清太徐十七支队依靠人民群众,在县委的领导下惩办反革命分子,为解放县城而积极工作。龟缩在晋源县城内的阎锡山政权武装人员,尚有警察局100余人、爱乡团(原日伪时期警备队)100余人以及从清源溃退下来的晋绥军杨继嗣(守碉司令部南区司令)等部队。这些残兵败卒已被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吓破了胆,终日紧闭城门,拼命搜刮金银财宝,准备逃窜省城太原。1948年7月19日夜,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县长王根盛、国民党县党部代书记刘富胜、晋绥军杨继嗣等与警察局、爱乡团的人员,冒雨弃城而逃。他们出北门至古城营老虎沟(遗址即今七三公路西段),又至西山边沿王家坟村,然后走山路至白家庄、西铭,又绕道万柏林逃往老巢太原城。

1948年7月20日凌晨,晋绥军区吕梁部队七旅49团、50团、51团进驻晋源县城,罗贵波(江西南康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越南首任大使、山西省省长等职)、彭绍辉等首长分住横街秦家大院和仓巷高家院,晋源县城正式解放。同年9月,太原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华北人民政府晋中行署第二专区(次年改名汾阳专区),首任县长为李立功(山西省交城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随即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古老的县城终于获得新生。

三、结束语

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关于参加太原县国共谈判的阎方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组织史资料》说阎方代表是王守经、王渤,而《太原市南郊文史资料》却说阎方代表是王根盛、李滹。这两种说法不一,让人难辨真伪,因为一种是地方政府出版的《组织史》,是比较权威的历史文献;而另一种是当事人张云(太原市晋源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口述,经别人整理的文史资料,也应该是准确无误。;所以只能两说并存,留待日后考证了。

猜你喜欢
平川阎锡山太原
临泽县平川镇饮水安全现状及对策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除夜太原寒甚
冬去春来
好吃的饺子
平川石话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