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治疗对母婴结局的效果观察

2019-03-06 02:47赵晓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医嘱胰岛素新生儿

赵晓宁

妊娠合并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原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基础上合并妊娠;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才出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1]。GDM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膳食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D、维生素E、铁、锌、硒和肌醇等)的摄入量、膳食模式和益生菌等可能与GDM的发生相关。膳食因素是预防GDM的重要可控因素[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以及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大多患者可控制病情[3]。妊娠早期高血糖影响胚胎正常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胚胎死亡、流产,并易增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妊娠母儿结局。因此加强GDM的饮食管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可以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母儿生活质量[4]。我科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差,往往不能按时复查,对医嘱不能遵从,为探析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现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妇产科收治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根据75 g OGTT的诊断标准,所有产妇均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空腹及服糖后1、2 h的血糖值分别为5.1 mmol/L,10.0 mmol/L、8.5 mmol/L,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精神异常者;合并单纯性视网膜病;合并糖尿病性肾病;眼底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或玻璃体积血;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途退出研究者[5]。治疗后根据产妇是否遵医嘱治疗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均配合治疗,对照组则为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者。观察组174例:患者年龄21~41岁,平均(26.50±2.60)岁;孕次1~5次,平均(2.1±0.5)次;孕前体质量(60.16±4.57)kg;均为单胎妊娠;家族史:糖尿病38例,高血压24例。对照组26例:患者年龄24~40岁,平均(26.90±2.20)岁;孕前体质量(59.29±4.38)kg;孕次1~5次,平均(2.1±0.9)次;均为单胎妊娠;家族史:糖尿病6例,高血压4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如下治疗方法:(1)饮食治疗。采用严格控制饮食法,尽量保证和提供妊娠期间热量和营养需要。避免餐后高血糖或饥饿性酮症出现,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可食用富含纤维素、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食物品种应该多样化,以蔬菜、豆制品、瘦肉、鱼、蛋、奶为主。含糖高的食物包括饮料、甜点、冰激凌、巧克力和水果等应减少进食。(2)适当锻炼。嘱患者正常活动,可适当进行散步、孕期瑜伽等运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3)胰岛素治疗。若通过上述方法仍无法控制在理想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胰岛素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空腹血糖5.6 mmol/L以下,餐后血糖6.7 mmol/L以下。(4)定期检查。必要时进行眼底检查,尤其妊娠32周以后应每周检查一次。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胎盘功能等,必要时住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根据患者症状及产前血糖平均水平比较治疗效果。有效:患者血糖控制满意,产妇无饥饿感,空腹血糖控制在3.3~5.3 mmol/L;餐前30 min控制在3.3~5.3 mmol/L,餐后2 h控制在4.4~6.7 mmol/L,夜间控制在4.4~6.7 mmol/L;无效:未达上述标准[6]。(2)观察两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妊娠结局,比较两组产妇体质量增加、孕周、剖宫产、产后出血、泌尿系统感染的差异。(3)观察两组新生儿结局,包括Apgar评分[7](根据新生儿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个方面评价,满分10分,分值越低表示其窒息情况严重)、早产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发生率。(4)随访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1 h及餐后2 h血糖,统计糖代谢异常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中,治疗有效143例,治疗有效率为82.18%,对照组治疗有效16例,治疗有效率61.5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6,P<0.05)

2.2 两组新生儿结局

由表1可见,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2.3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患者孕期体质量增加低于对照组,平均孕周长于对照组,剖宫产、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2.4 随访两组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

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糖代谢异常20例(11.49%),对照组糖代谢异常10例(38.46%)例,观察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5,P<0.05);且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mmol/L, ±s)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mmol/L, ±s)

观察组 6.39±1.69 12.87±1.42 10.15±1.22对照组 5.53±0.74 8.45±1.72 7.64±1.43 t值 2.554 14.386 9.562 P值 0.011 <0.001 < 0.001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其与胰岛素抵抗、瘦素、遗传因素、炎性因子、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涉及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泌两方面缺陷,为多种作用共同导致[8]。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母亲出现高血糖、高血压及先兆子痫等发生概率,也可导致出现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畸形、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固醇血症等发生率的升高[9]。

在本研究结果显示,遵医嘱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母婴结局、随访后血糖水平、糖耐量异常等多个观察指标的比较重,均优于未能遵医嘱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分析原因如下:(1)治疗效果。由于孕中期后患者食欲较好,引起进食量骤然增多,通过严格的饮食治疗,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糖的摄入,同时多摄入鱼肉蛋奶等高质量蛋白质及纤维含量高的蔬果,均对血糖摄入有一定控制作用,进而增强了治疗效果。(2)新生儿结局。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较高,考虑为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加速胎儿宫内生长有关[10]。同时,对照组具有较高早产儿发生率及低Apgar评分,考虑由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过高,而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而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此外,对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高于对照组。(3)对母亲结局影响。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从而引起妊娠期糖尿病。而高血糖状态易引起产后感染,文献[11]报道,主要感染源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等。(4)远期血糖控制。本研究显示,随访6个月时,在孕期能够遵医嘱治疗的观察组其远期血糖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文献[12]报道,在孕中、晚期,较高的孕期增加体质质量和胰岛素水平都是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尤其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现认为,在妊娠后进行产检时,应详细孕产妇相关知识,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若发现患者出现症状、体征后,应及时检测相关指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后续治疗内容,如饮食治疗、适当锻炼、自我检测血糖、胰岛素使用方法等,以增加患者治疗的配合度。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遵医嘱治疗可降低治疗效果,影响母婴结局,对产妇远期血糖控制有不良影响,临床应制定相关计划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母儿健康。

猜你喜欢
医嘱胰岛素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