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管理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的效果

2019-03-06 02:47厉淑静吴淼邵文荣李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管理程序置管组员

厉淑静 吴淼 邵文荣 李凌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化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1]。PICC置管是将导管自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静脉通路,它具有留置时间长且不良反应少的优势。但是,该项操作仍归属于有创性操作,患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置管损伤[2]。在该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模式[3],由于该项照护模式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尚未在国内普及与推广,现拟设计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FMEA管理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所产生的临床效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由我院于2015年6月—2018年7月收治,对其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纳入标准:患者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无疾患;意识状况清晰,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预计生存时间超过1年;接受PICC置管化疗,且无置管禁忌证;对本研究内容知悉,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或失语者;存在严重的意识及认知障碍者。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超声定位患者的上肢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肱静脉)选择规格为巴德4Fr安全型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开展置管。待成功完成穿刺后,经X线拍摄后明确PICC置管所处的位置并予以妥善固定。在穿刺整个进程中,应开展FMEA模式予以管理。由于FMEA是一项前瞻性、预见性和系统性管理模式,所以,借助头脑风暴策略,对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全方位审视、识别与剖析,对未来可能预想到的结果及相关因素进行审查,并优先排列失效发生的先后顺序,对每项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预见性管理,将风险因素降低到最低水平。

1.2.1 构建FMEA项目团队 本团队共计4名组员,其中1名具有高级职称,另3名具有中级职称。对组员开展FMEA培训,只有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均合格者,方可步入后一阶段的干预。其中,培训时长共计8个学时,理论培训时长和实践培训时长比例为6:2。

1.2.2 制订PICC置管操作和管理程序 根据PICC置管中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拟订具体的风险管理程序。通过头脑风暴法对置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失效模式、起因等依次做出罗列,以评估各类失效模式干预举措所达成的成效。对PICC置管整个操作及管理环节进行评估,进而确定失效事件的起因以及发生的频率,并能预料到失效模式或失效起因相关影响因素、不良结局。其中,发生频率(Occ)代表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评分标准为1~10分,1分表明该事件非常不可能出现,10分表明该事件非常有可能出现。方阵函数(Det)代表被发现的可能性,评分标准为1~10分,1分表明非常有可能及时被发现,10分表明非常不可能被及时发现。严重性(Sev)代表严重度,评分标准为1~10分,1分代表患者病情转归非常良好,10分代表患者病情转归非常严重,甚至会引起患者病死[4]。

1.2.3 完成表单 对患者的失效模式相关风险数值进行计算,按照公式RPN=Occ×Det×Sev来计算风险优先数(RPN)值。该数值与置管事件相关安全隐患呈正相关关系,需对患者开展优先级别排序和剖析。各组员需选择在PICC置管操作中涉及RPN值最高的12项失效模式,以及PICC置管管理程序中涉及RPN值最高的8个失效模式,并对RPN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剖析,最终拟订完善举措。

1.2.4 实施改善举措 对失效模式中的RPN值是否降低及置管成功率进行观察,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对PICC置管和管理程序予以规范,若患者在实施过程中存有困难或置管效果不佳,则需重新拟订全新的照护举措。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实施前和实施后的PICC置管操作、维护的失效模式RPN值。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实施前后PICC置管操作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本组患者在实施FMEA模式后的置管操作环节的RPN值较实施前有所减少(P<0.05),见表1。

表1 患者实施前后PICC置管操作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分, ±s)

表1 患者实施前后PICC置管操作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分, ±s)

实施前 100 1 352.8±28.9 1 136.5±35.8 435.9±43.2 714.9±15.3实施后 100 621.7±13.2 864.0±21.1 257.9±21.7 608.2±8.7 t值 - 230.109 65.575 36.820 60.623 P值 - <0.05 <0.05 <0.05 <0.05

2.2 患者实施前后PICC置管维护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本组患者在实施FMEA模式后的维护操作环节的RPN值较实施前有所减少(P<0.05),见表2。

表2 患者实施前后PICC置管维护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分, ±s)

表2 患者实施前后PICC置管维护的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分, ±s)

实施前 100 994.5±32.1 696±18.9 532.7±24.7 364.8±31.8 150.6±27.8实施后 100 601.7±18.7 543.8±13.2 410.9±13.2 187.5±14.3 86.7±13.2 t值 - 105.734 66.021 43.491 50.850 20.764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经过FMEA管理模式干预后,各组员通过全面学习及内化PICC置管方面的知识体系,帮助患者对PICC置管有了全新的认知,使其严格遵从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护理程序,能降低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能指导患者做出相应的应急管理举措[5]。在应用FMEA管理模式时,需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对患者当前所固有的问题予以解决和处理,并重视患者的健康指导,让其意识到开展PICC自我管理及维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6]。该项干预模式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延长PICC置管的使用寿命,对患者生理痛苦及经济压力的减轻起着正面作用[7]。所以,借助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引入,能强化护士内化PICC置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且能帮助护士逐步向着正性行为和真性态度转变[8-9]。另外,该项管理模式需对PICC置管全程进行流程图绘制,并对每个环节予以FMEA分析,逐步剖析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对比实施前后的RPN值。这相当于将PICC置管和维护程序中的潜在风险因素量化,能帮助医护人员分析出潜在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并根据风险预警级别拟订针对性改善措施[10-11]。各组员各司其职,将PICC置管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记录,并经全体成员商讨,防患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后,护士需将所有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书面材料,以多元化形式开展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构建标准化及规范化置管和维护操作,使医护人员意识到PICC置管中所遇到的照护难题,并给予程序化和量化管理,使患者得以享受到同质化优质照护,亦能使置管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12]。

总之,FMEA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能帮助医护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事件,并根据量化的RPN值予以风险分级,保证患者置管及留置导管期间获得安全照护。

猜你喜欢
管理程序置管组员
军事保密管理程序法治化及其对军民协同创新发展的促进研究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网络数据库安全检测与管理程序的设计实现研究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浅谈核电工程电气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