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之我见

2019-03-07 11:21郑梅华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提问数学课堂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开发学生数学潜能、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课堂提问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 问题指向需“明”

提问是释疑解惑的重要途径,提问要具体明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所问一定不要过空过泛,而且要问得准、问得有针对性。如果设问时没有围绕内容的重点来考虑,即漫无边际地提问,不仅无助于教学,而且易造成学生精力分散,提问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

(1)这道题该怎样列式?(板书:12+14)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列式?

(2)观察“12+14”算式中的分数有什么特征?有的学生认为它们都是真分数,有的学生认为它们的分子都是1,还有的学生认为分母“4”是分母“2”的两倍。可见,第二个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学生回答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显然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目的。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这两个加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说明这两个分数的什么不同?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这样一步一步设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不仅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还能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因此,课堂提问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设计出的问题指向要明确,表述要通俗易懂无歧义。

二、 提问时机要“准”

教师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把握好最佳提问时机。提问时机要和教学需要相吻合,特别要重视在教学达到教材的矛盾处、转折处、创新处、精华处、深奥处、关键处时安排恰当的提问。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复习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用4、5、9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然后再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同时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多次尝试后仍然停留在从数的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此时教师准确把握时机,指着黑板上的“45”这个数问学生:45这个数的个位是5,这个5不能被3整除,可是45这个数却可以被3整除,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思维不再局限于仅观察个位数的数字特征,而是放开到去观察整个三位数,并从中寻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上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思维发生障碍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及时提问,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目的。

又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有的学生认为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的三角形完全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是属于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通过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的一条高对折,发现折痕两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一步证明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圖形。面对学生思维的肤浅,教师抛出“完全一样就是完全重合吗?”学生恍然大悟,接着一个个又拿起对折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思考、交流,于是就有学生提出了,虽然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但两边都有露出一部分,并没有完全重合。此时又有学生提出再折一次就完全重合,教师又抛出“能对折两次吗?”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去理解、感悟,终于掌握了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 问题设计需“巧”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巧妙地设计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难易要适当,不宜太容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没有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问题太难,会让学生丧失思考的信心,从而达不到提问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数56中的分子加上10,如果要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那么分母要加上多少?”此时,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识规律,未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太,导致学生思维出现障碍。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提出“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想起。如果教师能在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上标明具体的长度,再提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这种提问脉络清晰,学生自然会从关注长度大小,到关注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之间关系。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依据教材,从学情出发巧妙设计问题,太难和太容易的问题不要问,合理安排并留给学生思维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提问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提问对象需“全”

课堂教学中,积极发言的多数是优等生,多数中小学生只听不说,长期下去,成绩中下的学生会散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师应该在启发引导上下功夫,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一分子。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节课时,教师从情境中出示3时的钟面,提出“这个角你们认识吗?它是什么角?”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在学生说出3时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直角时,教师又马上提出“有什么办法检验它确实是一个直角呢?”这个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稍微思考,都能想到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或“量角器”来检验。接着教师又提出质疑“量角器是什么形状?(出示半圆形纸张)这个半圆连个角都没有,怎么去检验这个直角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提问思维敏捷的学生。这样根据所提问题难易程度分别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在不同的提问中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真正起到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策略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环境变化多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依据教学目标与学情巧设问题,课堂上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并进行有效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郑梅华,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提问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