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模式分析

2019-03-08 02:52周南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模式分析互联网金融农村

摘 要: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行模式决定了产品的设计思路,因此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行模式的分析是产品创新的理论基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城市的互联网金融既有共性的理论基础,又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论,在产品结构上具有农业的特点。融资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农村更为现实,逐一分析。大数据金融模式下的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是近期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较为迅速一种,将其单列分析。

关键词:农村 互联网金融 模式分析

1.融资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农业的适应性分析

国内各种类型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从去中介特征、利基市场特征(覆盖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碎片市场)、信息有效性特征(消除信息不对称)、可获得性特征(金融普惠性)角度看,有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值得特别关注,即第三方支付、P2P模式、众筹模式。此外,罗明雄在2013年提出,还有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三种模式。在六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模式,诸多创新业务均通过第三方支付实现资金转移,但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只起到中转作用,不得拥有资金所有权。它主要解决不同银行接口的网上对接以及各类特殊交易的信用缺失问题,通过提供资金流转渠道完成消费者、商户以及金融机构间的支付、清算、统计等过程。

2.P2P及其对农业的适应性分析

(1)P2P模式简介

P2P(个人对个人、点对点)借贷并不是新鲜事物,传统的个人借贷,比如张三向李四借了一笔钱,三个月后张三归还这笔钱并支付给李四一笔利息,线下P2P借贷即是如此。互联网金融的P2P模式是P2P借贷的互联网化,不同的地方在于互联网金融的P2P模式下,张三不知道借钱给他的李四的具体信息,但是李四了解张三的具体情况。

(2)P2P对农业的适应性分析

P2P网贷平台后期分化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提供投资者为主的平台,称之为“资金端”;二是以提供合格借贷者为主的平台,称之为“资产端”。由于受到严格的监管及资金成本的原因,资金端呈现收缩的趋势,以2016年7月美利金融宣布“清盘资金端,专注资产端”为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如果采用P2P模式,则依据在第一章提到农村互联网化程度不高(大幅低于城市互联网化水平)的情况,则资金端涉农是不理性的。这已经在P2P网贷平台的发展中的得到了验证:几乎所有P2P平台的资金端都是以城市群体为主。于是资产端涉农成为优先选择。此外,即使未来农村移动互联网继续发展,考虑到农村互联网用户的支付习惯改变更为缓慢,资金端涉农也不是最经济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点决定了己经是资金洼地的农村,应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得到发展资金而不是奉献资金。

3.众筹融资及其对农业的适应性分析

众筹模式,不论是产品型众筹还是股权型众筹对农业都没有排斥的情况。限于监管政策,优质的农业企业股权众筹还很少见。而优质农产品众筹已经蓬勃发展,较为适合处在改革进程中的农村。

国内已经出现淘宝众筹、众筹网等专业农产品众筹平台,其运作思路是:用户通过预先众筹的方式预订商品,众筹完成后,农场开始种植。投资者参与到种植过程,监管种植质量。产品收获以后,按订单发货。农产品众筹力求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通过投资者参与种植全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4.大数据金融其对农业的适应性分析

大数据金融下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平台模式(主要面向个人)、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面向机构)。平台模式的个人在线消费贷款逐渐成为大型互联网(消费电商)平台的附属金融服务,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对此领域呈现垄断之势。但平台模式对农村组织和个体融资的帮助较小,这与P2P模式的适农分析类似。但是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正随着B2B产业互联网的壮大而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农业的农资经销、种植、销售、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都可以借鉴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细分B2B大宗交易电商,形成行业大数据,解决农村征信匮乏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农村及农业领域近期兴起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是在市场供求刺激及宏观引导下,由社会、产业的内部因素经过博弈而逐步衍生出的内生性金融创新活动。预计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可行路径之一,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供应链金融通常选择具有共性特征的细分产业,对产业的风险和收益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容易针对产业的特点设计金融产品(模式),实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领域。具體表现在产品上设计上会顺应农业的季节性等特点,接受“春借秋还”的交替性规律,通过更大范围的展业来均衡资金使用的波峰与波谷。

第二,农业区域分布在广袤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全覆盖底层的农民个体,从效率上看是不理性的,通过核心企业间接覆盖是较为可行的方式。限于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状况,预计这一情形在短期依然难以得到较大程度改善。

第三,农村在商业传统上有“熟人”合作的习惯,熟人间已经积累较多的非数字化信用资料或信息。通过对这种熟人关系中过往借贷、交易数据的数字化积累,有利于金融机构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客户,也为缺乏信用数据的农业从业者提供了基础信用信息。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解析[J]. 罗明雄.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4(03)

[2]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张敏侠,赵晓玲. 吉林农业. 2014(03)

[3] 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金融服务的创新融资模式[J]. 张萌. 当代经济. 2013(24)

作者简介: 周南 (1982-) , 男, 湖南长沙人,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金融管理、高职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物流管理。

基金课题:本文属于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6C0111;

猜你喜欢
模式分析互联网金融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物流行业发展中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全程的高职装饰工程专业实训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