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中的隐逸情怀

2019-03-08 02:52毛之成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情怀

摘 要: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州参军等职,由于看穿了官场的污浊黑暗,所以归隐田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清贫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的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境界,巧妙地寄托了他的隐逸情怀,体现了个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陶渊明 隐逸 田园诗 情怀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建功立业,造福黎民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实质上,也就是要加官进爵,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他们十年寒窗的初衷,并非是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儒家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但立德,通常需有圣人大贤的声望才可,绝大多数人自知无法达到此境界;立言者,需耐得住寂寞与困苦,因而大抵是仕途遇挫,腾达无望者为之;唯有立功,既可光宗耀祖,又可荣身自贵,实为名利双收之举。苦读积学,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只是以踏进仕途的敲门砖而已。统治者对读书人的态度历来是:用则招之来之,诱以官禄;不用则杀之戮之,弃之若弊履。每遇到这种情况,读书人的自身价值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后,选择退而自守的隐逸生活是超越失衡心理的一种处世方式,陶渊明便选择了隐于林。

一、人生經历的影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①从他早期的诗句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青云之志和一腔抱负,“忆我少壮时 ,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 诗八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但是, 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言, 这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 “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 生死无常, 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②在这样昏暗的社会现状下, 一腔热血步入仕途的陶渊明难免碰壁。陶渊明20岁就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29岁开始踏上仕途, 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入仕期间他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而且还要和各色人周旋,这使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由于种种原因,陶渊明在归隐和出仕之间徘徊不定。动荡于仕和耕十余年后,陶渊明终于辞官归田了,关于辞官的原因,他给出的借口是 “程氏妹丧于武昌” ,后人则以为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千古以来流为佳话。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其《与子俨等疏》大意也是如此:“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直白地指出了自己的辞官原因:“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 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东晋末年,吏治腐败,社会黑暗,“政失准的,士无特操”。有理想有抱负的士子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黑暗的官场上哪能容得下清白的人呢!陶渊明在他数十年的官场生涯里,认识到了其理想的不可实现性,厌倦也看透了官场生活。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二、对隐逸的追求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者,陈寅恪先生甚至称他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他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思考都是源于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现实深层思考的结果。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依恋。陶渊明生性热爱自然,一直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虽然为生活所迫在官场沉浮,但对隐逸一直充满向往。在《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一诗中,上文情的强烈矛盾下,诗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语,也像在对大江、秋月倾诉:“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宁戚那样唱着哀伤的歌来感动齐桓公以干禄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却恋恋于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并肩而耕。“商歌”、“耦耕”,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确的抉择。“耦耕”是“归隐”的代称,所以下文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考虑:首先是“投冠”(不是一般的“挂冠”),掷弃仕进之心,不为高官厚俸牵肠挂肚;其次是返归故里,在衡门茅舍之下、在田园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养其浩然真气。

田园风光的美好闲适。这一点较早时期以《和郭主簿二首》为代表,“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果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好一幅静美的闲适的田园生活。仲夏时节,好似门前树下的阴影就是这世间极乐之处,南风知人意,吹拂我的衣襟,阵阵凉爽沁人心脾,幼子在旁游戏,牙牙学语。诗人读书抚琴,自给自足,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在《饮酒》其七中,字里行间萦绕着菊花的清芬与淡然,让人气定神闲。在赏菊与饮酒此等乐事面前,世上的诱惑和烦忧都可以忘却,就这么逍遥地度过此生,这样的快乐又哪是当官可以得到的呢?无论什么样的田园都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归隐田园后,诗人自然地经历了对田园由新鲜感知到深刻体会的认识过程,有着情感流变的轨迹。

对田园生活的不舍和坚守。在《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中陶渊明写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我攀,深得固穷节。“这种固守穷节的 志向,在陶渊明的诗中有诸多表现, 如: “宁固穷以济意, 不委曲而累己。 ”( 《感士不遇赋》)。在他 的心目中, “固守穷节”高于一切,如《咏贫士》 “朝与仁义生, 夕死复何求”。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非常艰苦,生活渐趋困顿。归隐十年后,就已经到了”饥者初次饱“,早起”束带侯鸡鸣“的地步了。到了晚年甚至要乞食, 以至“偃卧瘠馁有日”。 但他归隐的信念从始到终都没有动摇过。在《饮酒》其十九中,陶渊明表达了”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表达了要坚持自己的隐逸生活,老死田园的决心,纵使受尽了贫穷的折腾也依旧坚守在心里的田园不离开。

综上所述,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寄予了自己的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底色。

注 释

①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陶潜.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毛之成(1998.02—),男,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本科2016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读。

猜你喜欢
田园诗陶渊明情怀
田园诗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不为五斗米折腰
少女情怀总是诗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