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合作学习对中学生数学情感的积极影响

2019-03-18 09:53魏淑红
考试周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课标合作学习

摘 要:情感态度教育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由于“师道尊严”的原因,教师常常忽视了或者没有充分重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各地、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了各种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通过课堂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主体体验的表达,也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

关键词:新《课标》;合作学习;数学情感

一、 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数学情感不仅指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一) 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使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数学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这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数学情感正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数学情感教育的现状

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中,课堂以老师、知识传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常常没有突破口,不能及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不少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提出了关于情感体验、情感品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见解。但是,由于非基础教育一线原因,或是情感的“感性”因素,不少策略的实际操作性欠佳,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影响也很模糊。

(三) 新《课标》对情感教育的重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四个方面,其中第四个方面就是情感态度教育: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 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班级人数通常在50人左右,而教师的45分钟教学活动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所倡导的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

三、 笔者的合作学习模式

刚开始实施合作模式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分组问题;讨论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浪费时间,个别学生不愿意互相交流;缺乏合作意识;小组评价机制不合理;组内管理自由松散等等。然而,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提升。在不断地摸索与调整中,笔者首先把学生分号——按照各科综合成绩考评,学生分为:①号——优秀;②、③、④次之;其次,座位安排有明确的规定如图:

这样的编排对目前自控力尚弱的④号进行引导。在逐渐培养①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①号学生对成员的督促和帮扶不亚于老师给予他们的;并且对③、④号学生的促进和提升也很显著。因为在合作过程中①号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透彻,不能很清楚地给组员讲懂,于是,再进行深入思考,整理;而很多不敢讲话的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试着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以往“沉默”的中间层;很多学生“当众”讲话显得紧张,在小组中慢慢充当了发言人的角色;一些学生对数学完全没有信心,但是会因为小组成员的期望而开始尝试;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很简单甚至可以淡化,在初一的时候,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小组意识,常常绞尽脑汁地设置奖励机制,为此还由家长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来制定奖励机制——派送学生们喜欢的奖品,但随着小组合作的深入,高年级的学生在乎“成就感”胜过获得“小奖品”。

初步调查以及日常观察,发现教师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合理的引导、有效的提问,及时的反馈,将课堂收放自如,敏锐的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讲解、交流、表达,让他们“动起来”——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动起来,让学生都在高效地为课堂内容而“动”。还要在合作学习中不停地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唱无人喝彩的“独角戏”。

四、 合作模式对学生学习数学情感的影响

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十分重视情感因素,他认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如果老师能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心理过程出发,致力于“数学式的精神关怀”,让学生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愉悦身心,那么学生就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幸福。

(一) 激发学生内动力,增强竞争力与凝聚力

分成小组管理模式后,各组员主动性明显上升,小组长的竞争意识更加具体,各组之间的凝聚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案例1

这是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三角形》时,前一天留的思考题: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多,最妙?

因为“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多,最妙?”这句话,学生会很期待第二天的上课。

一上课,我急匆匆走进教室多引导了几句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都觉得有点“不耐烦”“迫不及待”想展现!

师:那好,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有方法了吗?

生:有,有好多种……(争先恐后地)

师:有方法的同学举手(简单统计人数)

生:我,我的很直观,撕纸就可以了(这是教材提供的)

生:我,我是用刚学过的用平行转移角(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借助平行线转移角”的方式还有很多,同学都能从不同的角“转移”得到平角180。各个小组互不相让,誓要一争高低的架势正中了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特别是证明思维刚刚开始形成的七年级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导致部分同学输在起跑线上,对几何失去兴趣,或者产生惧怕心理。而本节课的证明方法中渗透着常用的数学思维和技巧,因此需要“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原来,小组长对组员有严格的要求,“布置”每个组员必须会一种证明方法,并且提醒他们实在想不出就看懂书上的,如果看不懂就找组长讲。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教材用的是撕纸拼角的方法。很多时候,组员对组长的信任力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老师。本来很有可能是一节单调的证明课被各个组演绎的精彩纷呈。

(二) 促进组长的成长、提高组长的觉悟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是善于表现自我,并愿意帮扶同学的。只是在课堂上讨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知识,觉得浪费宝贵的时间。这种现象就说明很多合作学习的主题不清,任务不明所致。经过与各个小组长开会讨论,商量,老师更要注意合作的策略,同时,也为小组长所谓的“已经理解”提出质疑,理解了能不能讲出来?这又是另一个高度。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識再整合,对思路要更加清晰,还要注意用更加直白的语言解释给组员。如果只是理解了但是“讲不出”或者“说不清楚”,都属于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做到以上这些,你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会更加牢固。

(三) 提高学生管学生的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合作协调意识

组长选定成员后,对成员的管理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部分组长首先是组内开会,达成一致的目标,还要“约法三章”,从课堂到课外的时间都有详细的计划,每个人拟好一份个人“学习计划书”在小组内审核、修改后,一式三份,张贴在各自的课桌左上角一份,留在组长那里一份,在家里留一份。看了很多组长的做法,作为老师你一定会感慨“放手”的太晚了!

有的善于表现的组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夸夸其谈”,只注重自我展示,不愿听取意见,甚至顺便发挥一下聊聊别的话题,有的学生不论组员讨论的怎么激烈都只等最终的答案,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由小组长协调并做好记录,组内不能解决的,再与老师协商。而出现这其中的现象也有老师的责任,老师一定要仔细观察,捕捉一些组员过程中的意外“惊喜”答案或者“不听指挥”的特殊行为,通过巧妙的提问对他们进行及时地引导。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对教师课堂掌控的挑战,永远需要以一种“学习”的姿态和学生共同进步。

(四) 对中间层的影响

中间层是“沉默的大多数”,在班上一般不常发言,很被动。在传统的讲授课堂中,中间层是教育工作者最容易忽略的群体,但是这部分群体占了大多数,也是影响,甚至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群体。

自从课堂上改变组织策略,加强小组合作以后,班上大部分中间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提问、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小组讨论时更是踊跃发言,希望把自己学到的“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学生课间、课后也会时不时地讨论问题,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

(五) 对后进生的影响

后进生的教育始终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然而,通过观察和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展现自我,是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还能“鬼使神差”地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在课外下功夫。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成就感,在小组的和谐帮扶下,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徘徊在“想学和不想学的”边缘生,“小组”还是一些性格内向或者性格特殊的学生也能够融入集体生活中。

五、 结束语

合作学习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方式与平台,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但是,由于每个老师、每个班级都不一样,合作学习操作起来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勇敢实践才能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刘耀斌.数学教学论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国强,金环.实施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与策略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魏淑红,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标合作学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标,以生为本,多样有趣——例说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选择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