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19-04-08 09:07陈学群
关键词:微课程运用生物

陈学群

【摘 要】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越來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微课的定义、微课的特点及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62-01

微课,这样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教师制作微课仅仅用来展示自我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吗?没有其他用途吗?下面我将从微课的定义、微课的特点和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谈谈实践和思考。

一、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就是微型课的简称,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从教育技术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最早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我国,最先由清华大学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提出并制定了一套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每个视频课程和播放时间在10分钟左右。微课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在广东对微课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他根据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课程设计——“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之后,微课开始在各类学校推广开来。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微课理论的仔细研究,并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二、微课的特点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其主题更加鲜明,重难点更加突出,问题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语言更加精练。“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的问题。“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其所有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整合,更注重学生“学”的设计。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精华的进一步浓缩。

2.短小精悍,易传播。

“微课”容量小,一段微课视频时间通常控制在15~20分钟,根据心理学研究,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一般在15分钟左右,“微课”在时间上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语言精练、准确、明晰,干脆利落,紧扣主题,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论据求准求精求简。课程内容整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理有据。而且微课视频格式普通,容易在网络中上传和下载。

3.资源容量较小。

微课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在线播放;方便下载实现移动学习;适合观摩评课反思研究。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1.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教科书上有很多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观看教学视频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得不到真实的体验,听得、看得索然无味,渐渐对生物这门学科失去兴趣。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例,本实验需要时间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结果很难在45分钟之内就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一般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直接由学生猜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最终结论,这种方法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若上实验型微课,就能很好地实现实验目标。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分别领取1号实验任务,2号实验任务,3号实验任务,4号实验任务,用手机或相机录下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每天呈现出的实验结果,教师将这些视频制作成5到10分钟的微课,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整个实验流程。这个实验操作简单,1号、2号、3号、4号实验结果都很明显。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4个实验小组各有优点,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并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做出分组讨论,最后总结。这样,学生体验了整个实验流程,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微课成了非常好的课程资源。

比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耗时特别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整个实验流程,但可将整个实验过程制作成相应的微课,在课堂上播放。虽然教材对这些实验有专门配套的视频资料,但是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究录制的微课适合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参与度高,在操作过程中呈现的错误可以及时修正,呈现的亮点可以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打开实验探究思路,总结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再怕实验,不再觉得实验只是“纸上谈兵”。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就要求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学生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实验中基本没有问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但是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会遇到很大阻力,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位学生实验成功,如何将显微镜下看到的画面放大,并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知识呢?可以利用学校实验室配备的有录像功能的显微镜,直接把显微镜下呈现的画面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即使掌握了实验步骤,但显微镜操作不熟练,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找不到需要观察的标本,分不清“细胞”和“气泡”,分不清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的明暗、细胞数量和大小的不同,不会正确移动装片寻找目标......教师可利用显微镜的录播功能制作一节专门解决这些问题的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微观世界,用自己的手掀开微观世界神秘的面纱,用眼睛欣赏微观世界的美。

2.微课在生物日常教學中的创新应用。

在生物的日常教学中,在“微课”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成功构建了高效教学模式——“问题探究三段式”的微课教学法。这是一种对生物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的全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微课“问题探究三段式”教学法包含:自学与交流展示、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答疑与释疑三个阶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生物知识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然后对每个“微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明确“微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构建“微课程”的教学程序,设计“微课程”中层次分明的系列问题,并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与探讨,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例如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系列问题。

[问题]用微课件给学生展示泌尿系统模型后,问:人体内的废物主要由什么器官排出?其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排出废物的?

[再探究]微课件展示肾单位形成尿液的过程。问:肾小球和肾小囊的作用是什么?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是180升,尿液只有1.5升,问:肾小管的作用是什么?

[深入探究]微课件展示表格数据:问: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在哪里?

该微课件仅仅是用了三张图片与动画,便简捷、生动地概括了全部的教学内容。教师也仅用十分钟的讲演,再通过学生的自学与讨论。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易被学生接受与掌握。

总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育界永不停歇的探究话题,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一线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微课程”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微课,理解微课的特点,并将它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共同营造教育改革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主.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13-4-14.

[2]周美珍主.《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2-4-1.

[3]张华主.《课堂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0-11-1.

[4]王颖主.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1.

[5]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J].中学生物学,2002-2-3.

猜你喜欢
微课程运用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