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探究

2019-04-10 08:29刘梅
师道·教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刘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一线教师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教材,灵活教学

研究教纲、教材、学情是教师课前必须做的事情。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的道德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朴素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在课堂上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和课堂上、书本上和老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及自己的困惑等。如六年级上册《一张假币》的故事,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受骗吃亏的事,“我”安慰婶婶“没什么大不了的,想个办法用出去就是了”。我的想法对吗?教师要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发他们的内心的真实感受,目的在于培养他们乐于学习、互相合作的思维习惯,使正面的道德能量触及他们的心灵,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激发他们心中的善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家校配合,知行合一

知易行难,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要减少知行脱节,缩短知与行的差距,这还需要教师与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加以引导。例如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你、我、他》的邻里之间,我们教育学生邻里之间要互助友爱,学习了这个主题后,教师要及时跟踪孩子在家的表现,要让家长配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邻里之间要互助友爱的意义。教师还可搜集学生在家中的优良品行,定期在班上表揚回家后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转化为行为的学生。还可将其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良好表现具体说出来,搭建平台,形式丰富地展现学生在家、在社会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某某同学以前在家对邻居从不理睬,家里来客人了只顾自己玩,家长叫他向客人问好,也特不愿意。现在邻居或客人来了他能主动跑到门口鞠躬说:“叔叔、阿姨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教师的正面引导,又要靠家长的配合,还要靠社会的支持。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课后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鼓励小孩利用假期去参加义工活动等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事。这样由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德育与法治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学以致用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师的职责,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要及时与各学科教师经常联系、沟通,特别是要了解近期自己教学的主题与哪些学科结合得比较紧密,需要其他科任如何配合自己开展德育教育,特别是在课堂上能及时落实到行动的要科任教师密切配合,这样学科之间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借助语文阅读课堂结合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孩子儒雅、淳静的气质,使好的言行在孩子的脑海里一点一滴积累,使他们慢慢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道德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整合课内外德育资源,重启发,善启迪,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将所教的主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明理、激情、导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寻找探究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提升自己的德育指导和策划能力,同时自己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做好,师生同修,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要及时总结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经验,要做好记录及教学后记,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以前过分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忽视课堂之外“行动”的有力监督、忽视了课堂之外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要总结在教学中如何合理整合学科资源,善于应用网络,规范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备课、上课及评议环节,帮助学生增强重视自己的德行的意识,让学生更加乐于明白道德原理并善于运用到生活中。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