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

2019-04-18 07:44赵丽婷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隋书艺文志汉书

赵丽婷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了解到从《汉志》发展到《隋志》,分类形式也从六部演变到四部。每一部中具体内容也有所变化。《隋志》与《汉志》相比,其著录顺序更加规范化,篇卷统一化。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一、《汉书·艺文志》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并加入时人著述而成。刘向刘歆乃是整理校勘国家所藏之书,对于书籍的变动情况,刘向以“入”、“省”“出入”分别加以标示。“入”标示新增的书:如“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出入”标示书籍的调整:如“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即把原属于“兵书略”的《司马法》调整入礼。“省”即删去也:如“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由于刘向、刘歆乃是奉诏整理图书,刘向以《别录》的形式上呈成果。并没有明确的目录学思想。班固依《七略》而著《汉书·艺文志》,并没有统一著录形式。如书名的著录方法有人归纳为六:一书名篇数再撰写人。二先录撰写人再书名篇数。三著书名篇数不录撰写人。四以撰写人为书名系篇卷。五以撰写人的官爵为书名系篇卷。六加文体于撰写人后,如“《屈原赋》二十五篇”。《汉书·艺文志》另有小注形式,对作者,如对《易》的注解“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书籍内容,如“《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皇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亡佚情况作,如“《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以及真伪,如“《伊尹说》二十七篇。其义浅薄,似依托也”等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

二、《隋书·经籍志》

《隋志》是继《汉志》之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反应了南北朝以及隋代的图书著录情况,是唐以前典籍存亡状况的总结。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魏征等奉诏修。《隋书·经籍志》是以隋朝柳顾言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为主要依据,并参照梁目录学家阮孝绪的《七录》等目录书,整理编辑。同时《隋书·经籍志》不单叙隋代,而是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官私目录所载书籍。反映五代图书的存佚情况。

继承汉志,又在汉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一,统一的目录著录形式(除别集外),对于当代著述,则取书名、卷数,撰写人的形式。对于前代著述,统而包括了一书名、卷数、朝代、官职撰写人,如“《古异传》三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寿撰”。其二,对于加注,以“合其近密”,同类相附的形式,著录了为数不少的已经佚失的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反应了这一批典籍的情况。另通过附注的形式,把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典籍著录状况也反应了出来,是《隋书·经籍志》独特性之一。在每篇类序和子目类序之后,增加了这一类书籍亡佚情况的统计。以“有”和“亡”的形式,标明梁有而隋无。如“《周易》五卷汉荆州牧刘表章句。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以四分法著录,后附有佛经,道经两类。共记录书籍6520部,56881卷。反应了学术动态。明确以四分法著录,成后世目录书之典范。

三、两志的比较

(一)分类形式

从《汉志》发展到《隋志》,分类形式也从六部演变到四部。每一部中具体内容也有所变化。

1、经部

《隋志》与《汉志》相比,多了一类谶纬书。谶纬之学兴于西汉末,东汉时,著录遂多。到魏晋时期大兴。虽然,刘宋隋炀帝时禁谶纬之书,然毕竟风行一时,所以《隋书·经籍志》:“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反应了当时的一个学术动态。其二,《汉志》著录经书,有古今之分,而《隋志》无。其三,《隋书》与《汉书》都著录了小学类的书籍。《隋志》小学类还著录了少数民族书籍和外文书十四种。反应了东汉以后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和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盛况。

2、史部

《隋志》与《汉志》的比较,最显著的变化即使史部的独立。正史类收录纪传体史书。新增霸史類,主要记载晋永嘉之乱以后各国史事。这是这一动荡的时期在目录书中的反应。《汉书》有《汉著记》,若今之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四类,《汉志》均未设立。反映了汉至隋朝政治文化等发生的系列的变化。杂传类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各种言行。地理类,《汉志·数术略》有山海经十三篇,《隋志》将其归入《史部·地理类》。说明当时人们不打了解大自然并认为它有“贵贱凶吉”的征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谱系类主要记载世族姓氏之书。簿录类专收目录书籍。《七略》即是目录书的开创之作,《汉志》依《七略》而成,故没有目录书。《隋志》著录三十种,包括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两部,其余均是魏晋南北朝隋代的目录书。可见目录学在汉隋之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子部

《隋书·子部》十四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相当于《汉志》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录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6]。先秦时期是诸子学说的极盛时代,反映到《汉志》中即单为一类。而到汉之后,诸子学说逐渐衰落,故合为一志。同时《隋志》取消了《汉志》中的阴阳家著作二十一种。其三,道家学说由三十七种增至七十八种。其四是杂家类的变化,《隋志》除了收《汉志》记载的杂家著作之外,还著录类书、佛教、道教方面的书。其五,《汉志·数术略》中作为单独一类的蓍龟、杂占、形法移入《隋志》五行,归属于五行之下。《隋志》将《汉志》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并为一类,归入子部,从而使子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兵书、数术、方技取得了与诸子同等的地位。

4、集部

集部文献在四部书目中占很大比重,历代住家目录均有所记载。《汉志·诗赋略》是后来集部的起源,阮孝绪《七录》奠定了集部发展的基础,至《隋志》确立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

《隋志·集部》后附道、佛序各一篇,概括道教、佛教发展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研究佛、道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七志》、《七录》之后,《隋志》把道经、佛经附于经、史、子、集之后。到官修《崇文总目》在子部单独设道家类和佛家类。直到《四库全书总目》相沿不改。

(二)编撰体例

1、序

《隋志》继承了《汉志》这种前有总序,大类之后有大序,小类之后有小序的体例,与《汉志》相比,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一,《隋志》总序详细记述了自春秋孔子整理典籍至唐数千年间我国古籍收藏流传的历史,尤其详尽地记载了我国古籍所遭受的多次灾难和经历的整理活动。这是《汉志》和以后的目录书所没有的。

其二,《隋志》总序较详细的介绍了其编纂以前的目录和目录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学术源流,这是古籍整理的一种特殊表现。较之《汉志》,这也是《隋志》的特色。

从某种程度上说,《隋志》总序简直就是一部自先秦到隋唐的目录发展史,使我们得以考见目录演变的源流,在目录学上具有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

同时小序也有一定的创新,它除了介绍汉之前典籍状况而继之叙述至隋外,其新设类目的大序、小序,都是自学术源流说起而至于隋,颇具学术价值。

2、附注

附注的形式以《汉志》而来,注作者、注内容、注存佚、辨别真伪。其不同点为《汉志》记一代之藏书,而《隋志》记梁、陈、齐、周、隋五代之藏书。根据《七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等目录书,以梁有隋无的形式,反应书籍自梁至隋的存佚情况。

3、著錄方法

《隋志》与汉志相比,其著录顺序更加规范化,篇卷统一化。

【参考文献】

[1]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赵翼.廿二史札校正[M].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来新夏.古典目录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M].北京:青年出版社,1980.

[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猜你喜欢
隋书艺文志汉书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