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杀菌剂对莴苣霜霉病的田间防效

2019-04-23 01:53孙光忠方国斌匡辉邓劲松吴仁锋
广西植保 2019年1期
关键词:代森莴苣吡唑

孙光忠,方国斌,匡辉,邓劲松,吴仁锋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市 430070;2.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武汉市 430070;3.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武汉市 430065)

由莴苣盘梗霉菌(Bremia lactucaeRegel)引起的莴苣霜霉病是为害莴苣叶片的主要病害之一,冬春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产生淡黄色近圆形病斑,以后扩展时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且病叶由下往上发展。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长有白霉。严重时还可蔓延到叶正面,也长有白霉。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严重时多数病斑连成一片,叶片发黄干枯,最后茎表面变褐变黑,甚至整株腐烂[1]。为筛选出有效控制莴苣霜霉病为害的药剂,2018年笔者采用4种药剂进行了防治莴苣霜霉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1%申嗪霉素SC,湖北天泽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30%吡唑醚菌酯EW,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0%霜脲氰SC,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80%代森锰锌WP,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武湖药效试验基地,莴苣品种为中国红;试验设14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5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5 m2,随机区组排列。

表1 试验设计

1.3 施药时间和方法

本试验共喷药3次。在莴苣霜霉病发病前(2018年3月20日,嫩茎膨大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3月27日进行第二次施药,4月3日进行第三次施药。

按表1设计用量,采用利农16L(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用药液量750 L,均匀喷施于叶片正反面。

1.4 调查及统计方法

在第三次用药后9 d进行1次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的全部叶片,根据叶片上病斑面积占该叶总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分级标准见表2,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2]。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N)进行统计分析[3]。同时,观察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目测施药后对作物生长、叶色的影响情况。

表2 莴苣霜霉病病情分级标准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安全性

每次施药后1 d、3 d和6 d观察,各药剂处理区作物生长正常,均无药害症状表现。说明所选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莴苣是安全的。

2.2 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莴苣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每种杀菌剂的防效随用药量增大而提高(见表3)。

各试验药剂防效与对照药剂相比,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18 g/ha、80%代森锰锌WP 3 000 g/ha防效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 300 g/ha防效相当;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的防效略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但无显著差异;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 3个处理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4种药剂对莴苣霜霉病防效由高至低排列趋势为1%申嗪霉素SC≈80%代森锰锌WP>30%吡唑醚菌酯EW>20%霜脲氰SC。

表3 4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对莴苣霜霉病的防效比较

3 小结

根据试验结果,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在试验中防效偏低,不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推荐药剂,另外3种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80%代森锰锌WP、30%吡唑醚菌酯EW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药剂轮换使用。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1%申嗪霉素SC 15~18 g/ha、80%代森锰锌WP 2 400~3 000 g/ha、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雾,7~10 d后进行下一次施药,连续防治2~3次。用药液量750 L/ha,均匀喷雾于莴苣叶片正背面。同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减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猜你喜欢
代森莴苣吡唑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代森锰锌替代产品的研究
秋日野餐会
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的应用研究概况
代森锰锌:杀菌剂市场“常青树”
莴苣和韭菜
多吡唑胺与金属络合的研究
浅谈代森锰锌及复配制剂的自热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