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手术情况及症状改善的影响

2019-05-05 09:45黄定波张培君王世伟
广州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脑膜瘤瘤体功能区

黄定波 张培君 李 锋 王世伟 庞 永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湛江524045)

窦镰旁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脑膜瘤矢病症,是指肿瘤底部在矢状窦、大脑镰上附着,并将整个矢状窦角充满,且因肿瘤生长过大,将侵犯矢状窦和大脑镰,将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但因功能区具有较为丰富的血管供应,且与桥静脉、上或下矢状窦及重要皮质功能区具有密切的关系,加之瘤体大、位置深等因素,手术切除易损伤上矢状窦或其他大的皮层静脉回流血管等,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显微外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显微镜手术在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治疗中得到推广使用,且获得较好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40例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对其手术情况及症状改善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40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5.67±2.41)岁;肿瘤直径5~9 cm,平均(7.14±1.04)cm;病程1~17个月,平均(9.87±2.34)个月;肿瘤位置:矢状窦前1/3 7例,中1/3 9例,后1/3 4例。研究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5.69±2.43)岁;肿瘤直径5~10 cm,平均(7.16±1.07)cm;病程1~19个月,平均(9.89±2.36)个月;肿瘤位置:矢状窦前1/3 6例,中1/3 10例,后1/3 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本研究方案。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②凝血功能正常;③无麻醉禁忌证;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过度肥胖;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③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全麻后实施开颅手术,直视下将肿瘤切除,常规备血1 400 mL。研究组采用显微镜手术,全麻后取仰卧位,使用Mayfield稳定固定头部,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骨瓣位置及手术切口,入路方式由肿瘤情况及与上矢状窦毗邻决定,避免对皮层重要引流静脉损伤;为保证骨瓣超过矢状窦、马蹄皮瓣切口中央过中线,投影显示瘤体位于中线的后1/3或中1/3患者,需取侧俯卧位;若瘤体位于中线前1/3则采用标准发际内的冠状切口。为充分显露肿瘤前后极矢状窦,术前MRI检查出现硬脑膜强化患者的皮瓣应至少超过强化硬脑膜2 cm,并在剪开硬脑膜,避免损伤中央沟静脉及重要皮层静脉。瘤体过大的情况采用分块切除瘤体法进行处理,在瘤体附着处切除后再切除塌陷包膜、剩余瘤体,及时处理大脑镰及矢状窦。

1.4 评价指标

①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统计肿瘤全切除情况。②术后症状情况:术后1个月时评估术后症状情况。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且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为症状改善;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有加重趋势,术后出现轻度面瘫、脑脊液漏、角膜炎等并发症为症状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

研究组肿瘤全切除18例(90.00%),对照组肿瘤全切除11例(5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4,P=0.013);研究组术中输血量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2.2 术后症状情况

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症状改善发生率较高(95.00% vs 60.00%),症状加重发生率较低(0.00% vs 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术后症状情况对比n(%)

3 讨 论

由于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瘤体生长较大,随着病情进展将压迫矢状窦等重要脑部组织,诱发癫痫发作、头痛等症状,甚至产生偏瘫、感觉障碍症状、肢体无力等运动障碍情况,而当瘤体占位明显时将阻碍静脉回流,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累及邻近颅骨时引起头皮静脉曲张,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5]。但因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具有较为丰富的血供,加之对矢状窦及中央沟皮质静脉造成侵犯,将增加手术切除肿瘤的困难程度[6]。

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且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由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大小、位置及其和皮质静脉的关系决定。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输血量较少,提示显微镜手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完全切除肿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常规手术切除中整块切除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还将损害患者中央沟静脉及功能区皮层,增加术中输血量,影响患者预后,延长住院时间[7]。而显微镜手术可通过显微镜放大的照明的作用,有助于较好的分离粘连的肿瘤表面,沿肿瘤和脑组织间的蛛网膜间隙分离,进一步将肿瘤周围动脉和静脉分离,在不损伤脑组织及其血运的情况下切除肿瘤,进而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同时瘤体切除方式为分块切除可避免损伤中央沟静脉及重要皮层回流静脉,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8]。

由于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起源部位特殊、位置深及手术风险高等特点,需在保护中央区脑组织和中央沟静脉的前提下,对受累的矢状窦和大脑镰进行妥善处理,而一旦处理不当将损伤上述结构,产生神经功能障碍,或残留部分肿瘤,影响患者症状改善[9]。本研究结果中,在症状改善方面研究组优势较为显著,证实显微镜手术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提高预后效果。分析原因为显微镜手术中可充分暴露视野,将肿瘤彻底清除,加之术中可将肿瘤前后缘及周边正常硬脑膜和未被侵犯的矢状窦,及时清理病变的颅骨,有效切除病灶,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0]。

综上所述,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减少术中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增强症状改善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脑膜瘤瘤体功能区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