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对陈旧性肛裂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

2019-05-05 09:45曹秋锐魏保沛秦艳芳黄杰霞郭金彦
广州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肛裂陈旧性肛管

曹秋锐 魏保沛 秦艳芳 黄杰霞 郭金彦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 529000)

肛裂指齿线以下肛管皮肤破裂后形成棱形裂口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肛管和肛门疾病,以便秘、鲜红血便、排便时及排便后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该病在早期可经保守治疗治愈,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任由病情持续发展下去可形成陈旧性肛裂,需采取手术治疗。目前,陈旧性肛裂常用的治疗方式为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切断内括约肌,解除内括约肌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但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难以掌握切断括约肌量,且无法完全处理肛裂并发症。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是一种新型术式,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肛裂,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基于此,本文尝试采用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治疗陈旧性肛裂,对其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陈旧性肛裂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肛裂临床诊治指南(第三次修订)》[3]中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陈旧性肛裂;②发病时间>2个月,且保守治疗无效;③临床资料齐全者;④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无手术指征或患有手术禁忌症者;②合并有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肛肠疾病;③患有恶性肿瘤、凝血障碍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者;④妊娠期或月经期妇女。按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62例)和对照组(n=58例),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56±6.47)岁;病程1~8 a,平均病程(5.85±2.12)a;病理分期:Ⅱ度33例,Ⅲ度29例;对照组男27例、女31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8.78±6.36)岁;病程1~9 a,平均病程(3.04±2.24)a;病理分期:Ⅱ度30例,Ⅲ例28例。经检验,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灌肠,之后禁食12 h,禁饮6 h,并在于手术区备皮。

研究组行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截石位,术野消毒铺巾后行腰硬联合麻醉;扩肛至4指,在肛裂远侧缘,距裂口约0.5 cm左右两侧各做一长约1.5~2 cm切口,于裂口远侧缘横行切开,形成一前窄后宽,梯形全层后推移皮瓣。梭形切除肛裂创面使其新鲜,同时切除并发的肥大肛乳头及哨兵痔,直视下切开肛门梳硬节,分离并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及纤维化组织,将游离皮瓣推移至肛管覆盖肛裂创面,以3- 0可吸收缝线将皮瓣尖部与肛管黏膜间断缝合,皮瓣两侧与肛管伤口创面处间断缝合,缝合时缝线应穿过少量内括约肌,使皮瓣贴合固定于肛管后正中6点位。创口处覆盖一层明胶海绵垫,并在肛门处置一排气管,然后用纱块加压包扎。

对照组行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侧卧位,麻醉方式为腰麻,并对外痔、哨兵痔、内痔套扎、肥大肛乳头等组织先行予以切除;扩肛4指,在距肛缘约1 cm处的肛门右侧做一弧形切口,并从切口处向上延伸直至括约肌间沟,使用弯钳挑出远侧内括约肌,并在其1/3-1/2处切断,使用3.0薇乔线间断缝合切口,纱布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②比较两组肛门功能:采用Wexner量表对患者肛门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30分,包括疼痛(腹痛)、排便时间、排便频率、辅助形式、排便完整性、疼痛困难度、24 h排便失败次数、便秘持续病史等八个方面,评分越高,肛门功能越差;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记录期间发生便血、尿潴留、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创口感染、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肛门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的Wex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两组Wexner评分均出现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肛门功能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便血、尿潴留、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创口感染、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肛裂是肛肠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患者多因伴随排便发生的周期性肛门疼痛及血便而就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肛裂的病因学研究从未停止,先后提出了Miles 栉膜带学说、Shafik 残留上皮学说、Blaisdell 栅门学说、Ball 肛瓣学说、Rankin 肛窦学说、Arnous 上皮学说等诸多假说[4- 6],但均缺乏准确性。直至20世纪50年代,Eisenhammer提出了内括约肌学说,认为肛裂的病因是内括约肌在粪便的刺激下而发生痉挛或纤维化[7],此机理为临床医生所广泛接受。陈旧性肛裂多是在急性肛裂基础上反复迁延发展而成,此时患者多处于Ⅱ度或Ⅲ度分期,病情较重,保守治疗的疗效和意义并不显著,常需借助手术治疗。

基于肛裂的发病机理,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可通过切断内括约肌,解除内括约肌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是治疗肛裂的有效方式。但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难以掌握切断括约肌量,且无法完全处理肛裂并发症,远期疗效欠佳,是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治疗陈旧性肛裂具有重要意义。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在解除括约肌痉挛,缓解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亦充分利用了肛周皮肤,对促进创面愈合具有正面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而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恢复较快,有利于疾病转归。Wexner量表是评价肛门功能的一种方式,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敏感度高等特点。在本研究中,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半年的Wexner量表评分结果发现,术后两组患者的Wexner评分均出现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提示两组手术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功能,且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的改善效果更佳。有研究表明[8],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括约肌功能,并在缝合伤口时增大了肛周皮肤张力,因此,在该术式的治疗下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但随着术后时间的迁移其比例会逐渐减少。本文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随访发现,研究组便血、尿潴留、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创口感染、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探究其原因,可能与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增加了肛管直径,并在直视下切开肛门梳硬节,分离并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及纤维化组织,精准切断病变部位内括约肌,保留了较多的肛门内括约肌功能有关。

综上所述,肛裂切除带状皮瓣推移术治疗陈旧性肛裂具有较好疗效,可减少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肛门功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但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少的不足,可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肛裂陈旧性肛管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2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对比
肛裂可以自愈吗
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