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5-12 02:09庄莉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

庄莉

【摘 要】本文阐述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在行为上产生示范效应、对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等,提出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对策: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教育途径;学校及相关部门形成完备的舆情监控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社会热点问题  民族地区  大学生  思想行为引导  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04-03

当前,随着数字、网络、移动技术的发展,以手机、电脑、电视等为载体的多媒体发展日益成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这些渠道也成为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途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以碎片化方式传播,具有正面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负面消极作用。如何甄别信息,保证思想行为不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民族地区高校应在充分掌握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传播的特点及产生的不良影响基础上,通过各方面努力,合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进入新媒体时代,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工具,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校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天下事,这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就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很容易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进入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当前网络社交平台丰富多样如微博、微信、QQ、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网民的转发、点赞、评论等行为更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二)信息量大。与传统媒介不同,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加快,伴随而来的是信息量的增加,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特别是与大学生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都会被大学生关注到。由于信息传播的平台多,也经常出现同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有多个传播的版本,海量信息的输入,会让正处于思想活跃期的大学生应接不暇,增大鉴别信息的难度。

(三)内容良莠不齐。在当前新媒体大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内容经常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信息传播的渠道大大增加,这就增加了相关平台、网页对信息内容审核的难度,绝大部分新闻媒体都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客观、正面报道社会热点事件,但也有极少数媒体存在报道失实的现象。一些网站、APP软件的直播平台,门槛较低,网红们通过直播产生的行为、言论,也可能成为社会热点,但这类平台的信息审核和监管制度尚不够完善,因而一些不当言论也会误导大学生。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为“90后”群体,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思想行为尚不够成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高,也是大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行为上产生示范效应。从事情的性质上来看,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可分为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种类型的事件。不管是哪种性质的事件,都能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正面的社会热点事件,可以起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如榜样英雄人物能让人肃然起敬,并对其行为进行效仿,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正能量事件能让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负面的社会热点事件则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甚至模仿,还会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如公众场所发生的违背社会公德事件等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容易让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无助感。

(二)对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受到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其与社会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大多是从多媒体渠道获取热点事件等信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随着社会转型,价值观出现多样化趋势,也导致社会热点问题类型复杂多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冲击。如网络中出现的“炫富”“校园贷”等热点事件,无不冲击和考验着大学生对待金钱的价值观;“摔倒的老人扶不扶”等类似事件又考量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各类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使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和困惑。

(三)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等平台发布消息,这也意味着铺天盖地的信息很难经过认真审核或核实后再发布,特别是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容易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短期内就被各大媒体或网民迅速传播扩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少数媒体为了增加点击率、流量,采用博噱头的方式传播社会热点事件,导致社会的公信力下降,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三、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我们应坚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課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答疑、分析,防止学生产生极端思想或偏激行为;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困惑,除了课堂教育,也可通过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引导大学生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本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刻感受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从中受到教育,体会作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学雷锋活动或采访学雷锋志愿者团队、受益者等,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助人为乐的价值所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社会中广泛争议的焦点问题,还可通过开展辩论赛的方式探求真理,达到引导效果。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教育途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边疆,地理位置特殊,学生中超过一半以上为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大学生较其他地区大学生而言更为关注国家边境、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热点事件,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始终保持对此类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及时有效地将该类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中进行探讨、答疑。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大环境下,还可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或经典人物故事,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使本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而且对民族地区大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民族地区高校也可定期邀请边防武警部队代表或相关领域专家进校园对学生开展国防安全教育、民族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爱国主义根基。学校团委可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类型活动,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如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活动,五四青年节组织学生参观边境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还可更为生动活泼,除了参观学习,亦可采用“快闪”、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朗诵比赛等形式进行。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舆论的生成和傳播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铺天盖地的舆论信息让大学生应接不暇,课堂教育、面对面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实际需求。作为教育者,高校教师应懂得与时俱进,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为我所用,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通过新型方式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和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高校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和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国家大政方针的积极性,如让学生通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APP学习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也可通过易班平台的活动宣传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可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当下容易出现偏差、误导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使大学生受到教育;还可通过抖音、火山小视频等渠道,建立自己的教育平台基地,录制上传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视频,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这些方式相对于刻板沉闷的课堂,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形成完备的舆情监控体系。民族地区舆论的影响关系到边境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而高校学生恰恰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社会热点事件产生的舆论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对其思想行为产生影响。针对这样的特点,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快形成完备的舆情监控体系,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人的思想层面的内容极其复杂,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不能仅靠学校宣传部门解决问题,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总体来说,可从学生同辈、教师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充分发挥班集体中同辈的作用。最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的往往是班集体同学,班级可设置舆情监控班干部,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前后及时关注班级同学的思想动态,尤其是思想波动较大的同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级辅导员或教师反馈。班干部、学生党员在班级中认可度高,其言行举止能起到一定榜样示范作用,除了需要以身作则,还可对有过激思想言论的同学开展同辈教育。其次,积极发挥高校教师、辅导员引路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可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谈心谈话,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在“三全育人”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下转第39页)(上接第5页)工作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还应充分调动专任课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后,学校层面,团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做好舆论宣传,形成积极健康的氛围和风气。学校宣传部门还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关注学生论坛、评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免产生错误舆论导向。

总体来说,处于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这是新时代新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民族地区高校面对问题,要迎难而上,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引领,充分发动各个部门、教师、学生参与到全员育人的队伍中,有力地维护好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的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代维东.社会热点视阈下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张甲田.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引导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

[3]田玉敏.浅析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影响[J].学理论,2017(1)

[4]任秀洁.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8(4)

[5]车桂兰.社会热点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2)

[6]郭腾飞.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7(7)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