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个创新点

2019-05-30 12:08李大光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新时代习近平

李大光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新的科学界说,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推向一个全新高度,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向新一轮深化发展,全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认识,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推向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3-0005-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新的科学界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什么阶段、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这些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和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鉴于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政治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概括。习近平以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作为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起点,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到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是一个重要创新。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发展,习近平同志紧扣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未来30年的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出的科学判断和界定,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向何处去”的问题注入了新内容,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推向一个全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期待和人民需求做出回应,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推向一个全新境界。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现的历史性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顺应人民热切期盼,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維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这一诠释,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全新发展,不仅成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价值取向,而且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列宁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P53)毛泽东更是明确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P40)这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了习近平在新时代下对人民群众的重视。

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党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未改变的根本宗旨和一以贯之的执政品格。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3](P84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体现着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充满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和务实作风,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我们“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P85)这种人民至上立场,既体现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和责任担当,而且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指明了方向。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此,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1096)邓小平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P257)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8](P28)这种由人民来评判一切工作政绩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评判为标准,不仅表明了习近平对代表人民利益的深刻认识,而且表明了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唯有真正掌握好人民评判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更有底气、更有力量。鉴于此,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要经常看一看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6](P90)这种始终坚持以人民评判为唯一标准的政绩观,不仅是习近平对我们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一以贯之,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向新一轮深化发展

历史的长河浩荡奔涌,唯改革者进;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唯创新者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旗帜鲜明地宣示开放决心,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出深入阐释,在多个场合发表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9]向国际社会明确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入新一轮的深化发展阶段。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的不断探索,40年的努力奋斗,40年的伟大实践,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全新的深入发展阶段。这一深入发展阶段改革步伐迈得最大的要数国防和军队的深化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以2015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正式拉开了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序幕。2015年12月31日,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正式成立。2016年1月11日,全新调整组建的军委机关各部门集体亮相。2016年2月1日,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成立大会举行。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举行。2018年1月1日,武警部队调整领导指挥体制,由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3年来,在习主席率领下,人民军队以前所未有的勇气进行了一场自我重塑,全军上下面貌一新,军队体制、结构、面貌煥然一新。乘着改革强军的春风,新的领导指挥体制的威力正在释放,人民军队正以换羽重生后的崭新面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辟概括的“八个明确”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中。其中,在“八个明确”中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十四个坚持”中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鲜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导向。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再次指出:“回首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0]在上海成功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坚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主义、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彰显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胆识。这一盛会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成交额达到578亿美元。4500多名各界知名人士出席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虽然近一段时间美国政府不断挑起贸易摩擦,但仍然有近180家美国企业前来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四、全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认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中第十个坚持就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表明,在国家安全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这是對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深化认识。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已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总体态势仍然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但恐怖活动、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于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新观念。他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还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1]可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新理念,这是一种综合的安全观、发展的安全观、统筹的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我们维护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当今时代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是我国实现由富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标志。

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一种全面系统、注重统筹的新型国家安全观,蕴含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理念、工作思路和机制路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型国家安全思想理论体系,并随着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推进而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意义,彰显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五位一体”的安全内涵。一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二是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把制度安全、政权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三是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要确保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影响,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四是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要准确把握不同安全领域的特点规律,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保障安全的各项对策措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保障。五是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注重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注重维护共同安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上述“五位一体”就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清晰反映了国家安全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大思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和升华,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总纲,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我国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维护全球化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因此,习近平在2018年4月17日的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正确把握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牢靠安全保障。”[1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工作,谋求的正是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核)安全和民生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需要我们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维护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五、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推向新境界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大的历史时代”为理论基础,以全球治理发生重大变革为时代背景,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认识。

“命运共同体”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宏伟蓝图,而且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了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担当和人类责任。为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思想引导力。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习近平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解决全球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主张,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指出,各国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球视野、传统智慧、创新意识、务实精神融为一体,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描绘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梦想相通的崭新图景,传递出中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实现人类繁荣进步的和平发展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已经被联合国写进了文件,也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所接受。

中國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习近平提出并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蓝图,用“一带一路”把世界连接起来,激发了世界的共鸣,惠及了沿线国家的民生,再一次给世界注入了信心。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是促进各国各地区互联互通,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为世界经济拓展新的增长空间。习近平指出:“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13]5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还是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务实展开,落地实施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项目,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民生援助,在相关国家不断夯实民意基础。在短短5年时间里,“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欢迎,中国已经同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面向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会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一带一路”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天下担当和实现世界大同的初心。“一带一路”通过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M].北京:学 习出版社,2018.

[7]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 讲[N].人民日报,2018-11-06(01).

[10]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N].人民日报,2016-11-21(03).

[11] 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4-16(01).

[12] 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 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8-04-17.

[13] 张燕生.推动开放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 2018-11-22(07).

Some Innovation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LI Da-guang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has made a new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pushed the thought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to a new height,promoted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a new round of deepening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ly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security concept,and pushed Marxist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to a new stage.

Key Words:Xi Jinping;new era;socialism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