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2019-05-30 12:08吴利学刘诚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

吴利学 刘诚

摘 要:雖然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但对比其他国家情况,中国的产能过剩却呈现出程度更为严重、行业更为广泛、长期性和反复性、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等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周期性因素,但更主要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的产能形成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与投资企业在招商项目市场中的匹配行为,只有当市场参与者对项目投产的贡献与其项目收益分配比例一致时,行业产能才是最优的。特别地,当政府的收益分配比例超过其对项目匹配的贡献强度时,行业产能就会出现相对过剩。所以,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特别是同时完善和规范政府、企业两方面行为方式才能逐步实现匹配双方的贡献与收益相对等。

关键词:产能过剩;一般性原因;项目匹配;贡献与收益比例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3-0038-07

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形式的产能过剩问题反复出现,而且对经济健康的危害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特别是近期大有“猛药去沉疴”的态势,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只有找到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原因、阐明其形成机制,才能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从而实现药到病除。

一、对中国产能过剩需要更深入的认识

(一)中国产能过剩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也存在供需不平衡,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处于全面短缺状态。改革开放特别是城市改革全面启动之后,第一次严重的产能过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服装纺织行业,随后是90年代前半期的家电行业,90年代后半期的煤炭、发电等行业,以及最近一轮的新能源、钢铁等行业。虽然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在世界各国基本都会存在,但对比其他国家的情况,中国的产能过剩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产能过剩程度更为严重。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世界钢协的统计,2013年全球范围内钢铁产能达到20亿吨,产能利用率为80%左右,其中中国产能约10亿吨,占到全球产能的50%,但整体利用率却不到75%。

第二,中国产能过剩行业更为广泛。根据《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的相关数据,当时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30%的产能闲置,约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除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外,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行业也出现严重的产能利用率不足,甚至汽车、机械等高端产业也被国务院列入产能过剩行业。

第三,中国产能过剩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中国不少行业的产能过剩呈现长期性的特点,或是每轮周期反复出现,或是长期持续,从行业产业链部分环节向整个行业蔓延。比如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目前过剩产品已经蔓延到全国各个主要市场,涉及绝大部分钢材品种。而且,每当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果后,一些过剩产能就会悄然死灰复燃,甚至报复性反弹。

第四,中国产能过剩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储备部分过剩产能是为了维持其市场地位,因而对企业经营影响不大。而中国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则大面积出现产品滞销,现金流枯竭,相当一部分是资不抵债而尚未进入破产程序的“僵尸企业”。大范围的企业经营困难,使得金融系统和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都比较高。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周期性因素,但更主要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重视中国产能过剩特殊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一般性,在治理政策上也不能忽视这些一般性原因的影响。

(二)产能过剩的一般性原因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从一般性的产能过剩形成来讲,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宏观周期因素。从经济周期来看,由于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正常规模的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经济衰退期表现为暂时的过剩[1](P31)。实际上,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产能过剩已具全球化特性,成为世界性难题,而且多数国家过剩的领域也具有共性。不过,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会随着经济繁荣而缓解,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危害并不十分突出。

第二,企业策略性行为。从产业组织角度来讲,建立过量产能是企业在寡头竞争中的策略性行为,是在位企业对潜在进入者的可置信威胁或进入壁垒,企业保有一定的过剩产能可以应对市场多变的经济环境[2](P39)。

第三,市场协调问题。企业动态理论认为,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过程面临不确定性,而过度自信会导致它们倾向于提供高于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3](P75)。在此基础上,林毅夫等人提出“潮涌”理论,认为赶超型国家通常对行业发展前景会形成社会共识,引发投资的“潮涌”现象,进而导致产能过剩[4](P128)[5](P6)。

第四,进入壁垒问题。产能增加的技术层面的原因是进入壁垒少,技术难度不大。过剩产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而不是技术密集型。投资容易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资本不断进入,且关停成本高不易退出。张军等人以自由进入的企业数量可能会大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情况下的企业数量(即过度进入定理)解释过度竞争或产能过剩[6](P22)。

第五,环境保护成本问题。当企业生产具有环境外部性的时候,如果环保成本未纳入私人成本,导致企业生产规模超过社会最优的生产规模,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由于环境污染监管一直存在难题,而且环境政策制定者往往并没有按照最优条件进行政策设计,因而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的行业容易形成过剩产能。

以上市场供求、经济周期、产业组织等方面的原因,是导致一般性产能过剩的常见原因,也是中国产能过剩的部分原因。但是,由于中国产能过剩的特殊性,这些原因并不足以解释它的全部。例如,产业组织观点认为只有具有市场地位的大企业才会形成过剩产能,而企业动态观点仅能解释新兴行业的潮涌现象,无法解释中国已经存在产能过剩的产业仍不断有新增投资的现象。此外,这些理论所预测的产能过剩程度十分有限,远小于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实际程度和持续强度。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引领河北顺利实现过剩产能转移
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探析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