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关系 好活动 好课程 支持儿童成长(下)

2019-06-11 07:28侯俊东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组员伙伴读书

侯俊东

好关系,好活动,好课程是我校的办学理念。

以三好理念为理论基础,我校越来越深入地在各个学科推行三好伙伴学习。三好伙伴学习由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伙伴学习小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习有问题的学生结对互帮互学。在现实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着什么问题?背书背得怎么样?默写默得怎么样?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学习是否认真,细心,规范,勤奋?等等,教师一个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面对这种班级授课制的实际情况,教师把自己不易亲自一一深入去做的工作,由三好伙伴学习小组去实施。这样既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又锻炼了学生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卓有成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好伙伴学习,开始在我校称为德育四人行。后来以好关系,好活动,好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称为三好伙伴学习。在实施三好伙伴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实施伙伴学习,既要有形更要有神。我们到一个班级,能够看到伙伴学习的制度,能够看到伙伴学习的活动,能够看到伙伴学习的成绩,这些都是伙伴学习的形。伙伴学习不仅要有形,更要有神。其神由先进的教育理念构成,如: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唤醒学生的内部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倡导活动性的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索。倡导教书育人,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等等。教师的实施三好伙伴学习的实践操作,由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内在的理论支撑。这样的三好伙伴学习,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现将我校部分教师的三好伙伴学习案例简要介绍如下。

吴睿华:三好伙伴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力。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商不变规律》时,有了三好伙伴学习方式的助力,学生在讨论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商不变”后,学研小组的学生又主动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一个数,商也不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的伙伴学习小组立刻就这个问题开展了研究。组员1:你们看81÷9=9,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1,就变成了80除以8,商变成了10。组员2:我找了99÷3=3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1,就能得到100÷4=25,商也改变了。组员3:我也找到了成立的例子。1÷1=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1,2÷2=1,商不变。这时,组员4针对前面一位同学的发言,发表了看法:不能,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其他组员一致同意,一个特例不能证明猜想成立,但有一个反例就表示猜想不成立。

通过举例总结规律对中高年级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掌握一项研究方法或技巧,对孩子们来说受益终生。在三好伙伴学习的推动下,学研小组的氛围融洽,大家敢想敢说,乐于交换自己的想法,甚至不需要老师引领,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更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胡劲草:“伙伴学习”之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是强调同学间切磋琢磨、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在我们语文学习的课堂上,伙伴学研的优势体验尤其明显。比如,最近在学习《清平乐 村居》时,对 “醉里”这个词的理解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论。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由德育组长组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交流汇报中,我们发现一个小组竟然出现了3个甚至4个不同的见解!有孩子理解为“老夫妻俩喝了点酒,有些醉意了”,也有认为是“老夫妻被祥和宁馨的生活陶醉了”,更有一个脑洞大开,认为“白发老人在回忆青春岁月的美好而沉醉”,也有思考得很有深度的,认为“吴侬软语本就醉人,再加上眼前的乡村闲居图,让辛弃疾看醉了”。畅所欲言的学研方式既开拓了他们思维的宽度,加深了思想的深度,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对诗歌解读的多元化,更让他们明白了分享的有趣和重要。就像那句话说得:“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一分享,就有了两个甚至更多的想法。”孩子们得益其中,更是乐在其中。真是一举多得!

顾芮慧子:以伙伴学习为途径,高效解决学生读书背书的检查任务。英语学习内容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其中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检测最容易忽略,原因在于班级有学生四十余人,而每节课被老师点名读书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其他孩子的读书情况难以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读词读句发音不准的情况,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读和说的能力。为此作为英语老师的我一直觉得很棘手,于是本学期我做了一个新的尝试——伙伴学习。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总原则,一组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让学生按照平时关系的亲近程度自愿分组。组员共同为这一学习小组想出一个名字,组员轮流称为小组负责人。就这样,在我的班上,英语伙伴学习小组成立了。每当有读书和背书任务时,组员之间推磨进行,例如:A同学读书给B同学听,B同学读书给C同学听,C同学读书给D同学听,D同学读书给A同学听。每个人按照打分标准打分,打分标准为错三个词90分,错4个词80分,错5个词70分。得70分的学生需要整篇课文重新读,其余则把读错的单词反復读,最后负责人负责统计是否每个人都完成。整组完成速度最快的三组加分,一周累计的分数可以兑换奖品后者免写部分作业。这样一来学生受到了激励,每次读书和背书的任务最多十分钟就全员完成了,并且每个学生的正确率都能到90分。学生在自己学会读书的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读书,学习别人地道的语音语调了。这样小组学习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我已经试用一个月,学生被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任务高效完成,接下来我会丰富小组学习内容,细化小组学习的规则,推动小组伙伴学习朝着良性有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唐玥:三好伙伴“亦师亦友”。每次批改完各项作业后检查订正是一件简单,但是又复杂的事情。需要将每一需要修改作业的孩子记下来再检查,再批阅。这项工作看似简单耗时却很长,有时孩子忘记订正了或者订正又错了又或者订正完没有交,那么就要不停地督促,战线可以从上午拉到放学那么久。于是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班实行了“三好伙伴”,四人一小组,由一名小组长主要负责,每次批改完作业后,请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订正情况,有错误的组长可以当小老师教一教;有“拖延症”的孩子在组长的督促下也能够及时完成,这真的是帮老师减轻了相当大的负担。平时的背诵检查我们也会放到德育组当中进行,小组长首先要将课文背诵给组员过关,之后再依次检查组员背诵情况。有的时候我还能看到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背诵,教一教背诵的技巧。德育小组成员之间,不仅仅是伙伴,也是互相的小老师。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学习效率也更高。

罗康宁:伙伴学习小组——教学“第三方”的最佳助力。在教师的诸多日常中,作业的批改耗时耗力。如何在保证批改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三好伙伴学习”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究与实践。学生写完作业,不再第一时间通过课代表之手,堆积到老师办公桌上。德育组长可以率先行动起来。比如《习字册》的批改,拿起红笔,寻找并圈画组员写得工整美观的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老师只需要根据红圈圈的数量,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书写质量,打一个等地。如果遇到有错别字的,或者书写很不规范的,德育组长就主动退给组员,要求订正或重写。有了德育组长把这第一关,到老师这儿的“漏网之鱼”就少之又少了。除了批改《习字册》,刚开始给学生练手的作业还有其他基础性练习,如听写,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学生都特别擅长发现别人的错误,这种敏锐程度及细致程度,绝对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学生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往往比老师还要仔细。遇到学困生不会订正的或不及时订正的,德育组长就会亲自督促并指导,或派遣组内的一员大将去帮忙,因为,每个小组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考试成绩等,都会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四人行”。就这样,从前期的批改到后续的督促、扫尾工作,德育组长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学生之间自发地组成了一个个帮扶团队,德育组长进一步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会学,而且会教。他们的语言更贴近孩子,被帮助的同伴就更愿意接受。课间十分钟,教室里总能看到学生们齐心协力,共破难关的情景,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还管用。实践了一段时间,学生逐渐适应了三好伙伴学习的模式,却不再满足于简单任务的驱动,尝试追求难度和挑战。这是学生自我生长的必然结果。这时,老师可以顺水推舟,把习作的批改也交给他们。因为习作的初稿,都经过老师详细的批阅,所以,誊抄过的作文总体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学生批改习作的难度,并保证了批改的质量。起初,老师可以开设一节习作批改课,手把手地教德育组长怎么写旁批和总评,其实就是再一次强化本单元的写作目标及写法,以评价的形式加以内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德育组长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批改习作时,更多的是寻找同伴的闪光点,以共鸣式点评加以激励,即便是指出不足,也委婉适切,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德育组长的带领下,其他组员也跃跃欲试,他们觉得能评改同学的作文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情。习作互批互赏便以活动的形式应运而生。或组内互评,或按学号随机配对,或自主选择想要批改的对象,这种自由、有趣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何宏伟:“师—组长—组员”传递式的作业批改。一次偶然的機会,我喊了两个学生来办公室对于课上的内容进行再次的巩固。找了两题给他们做,其中一名学生很快完成,而另一个学生似乎不太明白,一直未动笔。由于时间关系,我把两人喊过来,再次讲解。更加详细地讲解之后,不会的那位同学仍然不会。再次努力之后,似乎他还是不能明白。这时候我已经到达发火的边缘,但是我忍住了,我让另一个已经明白的学生去讲解给他听,也就一遍,他完全明白了。我在旁边听着他讲得内容,其实也就是我讲得东西他再次重复,但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语言。说实话,有一些失落,为何我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他一点都不懂,同学随便几句让他茅塞顿开,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此之差吗?事后反思发现,其实是学生面对我和面对自己的同学的心境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亲切一些。那我继续深入思考,如果让学生替代老师一部分的教学任务是不是效率更高。于是,我在两个教学班进行了一些尝试。依托四人的德育小组,由组长协助教师进行作业的批改。正好这段时间在学习解方程的内容,于是我每天出3道解方程的习题,要求学生每天抄题写下来。但是,每天检查批改订正的任务交由每组的组长去进行。可是,如何组长能够正确规范的批改和要求自己的组员呢?可想而知,组长的作用是重要的,于是,组长的作业由教师批改,并对组长的作业进行规范要求,这样组长对于本次练习中的一些要求就做到心知肚明。以这样的方式,教师的任务减轻了,只需批改10个组长的作业,以组长辐射全班。 一段时间之后,对此制度又进行了完善,完善的出发点是因为一次某位同学3道解方程全部出错,组长觉得有些“不正常”,于是特意找到我告诉我这件事。在此之后,我发现,我需要组长及时反馈给我组员完成情况,对于某些同学错误较多,还是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压力,也让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组员伙伴读书
我爱读书
我的“好伙伴”
正是读书好时节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小小组长不好当
我们一起读书吧
还是不错的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