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统整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教学

2019-06-11 08:36芦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言形式学习任务群

芦淳

【摘要】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的深化。对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界基本达成了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一共识。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从不同层面认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借鉴西方语言学中的有益成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关系进行再思考是有必要的。正确认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前提条件是确定语言这个词本身所指的范畴。语言范畴的内涵很难确定,但是我们通过几对相对观念来考查语言的属性,通过属性了解语言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语言具有多层面上的双重属性。

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来看,语言具有社会交往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双重性质。从语言的深层与表层的关系来看,语言同时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的双重属性。从语言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来看,语言同时具有个性心理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双重属性。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来看,语言同时具备符号性和指称性的双重属性。

二、在认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刻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

语言内容虽然是语言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语言形式为教学重点。理解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理解核心素养四要素关系的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四维关系可以化约为知识、思维和价值的三维关系。学习语言知识、形成母语思维、理解文化价值是统一的,没有语言知识无法形成母语思维,没有母语思维无法理解文化价值。审美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是重要的审美意识形态。杜威认为,逻辑不是脱离知识存在,而是知识的必然组织方式。文化价值观又是基于特定思维方式,逻辑又是重要的思维工具。

在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的语境下,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语言”偏指语言的形式方面。审美和思维是两种觉知世界的方式,但统一于直觉。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语言具有文化性,文化具有语言性。

语言和文化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隐喻性。理解隐喻就是理解人类的理解。语言并非一个封闭的符号体系,而是与外界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交换”。这一“物质交换”就是语境对于语词的隐喻意义形成过程的影响。一方面,语词有着基干含义,另一方面又从语境中选择、更新语义。隐喻就处在言语和语言的交汇处,语词和句子的交汇处,指代和陈述的交汇处。

语言形式并非固定不变,流动的形式伴随着流动的内容,形式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保罗·利科认为,当不再更新的隐喻成了惯用的隐喻,继而成了口头禅时,它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多义性。这样,语言与言语间的循环便完成了。最初的多义性等于语言;活的隐喻等于言语;惯用的隐喻等于言语向语言的回归;最新的多义性等于语言。

语言和文化的具有共同的隐喻性特点表明,通过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伪命题,也并不是真命题。虽然知识—思维—价值三者是相互搭扣的整体链条,但是在三者的联结上也存在断裂,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仍然应该放在语言形式上。

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沟通语言形式和内容

(一)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危害

语言和言语的循环过程表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关系不能以静态的方式,而是应该以动态的方式考查。语文教学的唯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静态考查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唯形式主义有三大危害:教学方法上以单纯的文本阅读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写作教学上以形式技巧为中心。

“文本中心”对文本进行神化,倡导进行细读,但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文本细读本来并没有问题,能够纠正学生阅读浅表化的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文本细读变质为严重的符号中心主义,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只停留在符号的相互指涉上。

“文学中心”把主要选文放在文学作品上。但是文学自身也并不能彻底清除非文学成分,更不用说非语言形式的成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并不清晰,抒情、虚构并非文学独有。诗歌或许被认为是最“纯洁”的文学作品,它是一类只有意义没有现实指称的文本(这也是理想化的状态)。但诗歌通过语言构成的“文本”依然形成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作为整体与现实并非无关,有情感和心理上的意义,也并不是纯符号。

例如,余光中先生有一句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许多运用这句话的学生连蔷薇是什么都不清楚。奉行唯形式主义教学观的人认为对这种植物的认识是植物学的问题,并不是语文教学的问题。认识过程和语言过程确实是两个过程,但这两个过程是纠缠关系,并不能截然分開。不可否认的是,认识越丰富,语言就越丰富。认识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影响,认识规律可以用来说明部分语言规则。

在写作教学中形式主义的危害是把作文教学视为语言符号的教学,忽视口语交际和其他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应占据的中心地位,把阅读视为素材积累的过程,把写作变成重组符号的过程,以完成高考型作文写作的目标,写作教学沦为单纯的技巧训练。

唯形式主义产生的三大问题与核心素养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要求实际上是相抵触的。

语文教学的唯形式主义变成了功利主义,语文教学真正变成了“形式”教学,许多学生高考过后连高考作文都不会写了,更遑论真正作文能力的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更无从谈起。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分为若干学习任务群,是综合考虑了语言的多重属性的结果,是在方向上引导语文教学走出唯形式主义。

(二)学习任务群: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设计主线

情境(广义的语境)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本来并不存在偏重形式还是内容的问题,因为语境会促成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双重更新,没有具体情境的语文学习必定走向形式主义。

当然,既然存在一个基本的、不可动摇的文本和文本意义核心,那么语言也存在一个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基本固定不变的基干,这就是由词典意义构成的语言。但是句子大于词语的组合,在句子意义的变化中,语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就是课程的情境化。新的语文课程由学习任务群构成,任务群学习是主题、情境、资源、任务和活动五者构成的整体。其中主题统领学习是与素养有关的内容选择;情境产生问题(语境是情境的一部分);资源提供言语资源;任务主管解决问题,是学生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运用;活动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既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解决了语文学习的方式问题,从而也自然连带解决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哪一个才是语言教学重心的问题,因为言语实践是连接言语和语言、形式和内容的中介。

形式和内容总是一一对应的。可以说形式就是内容。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再变为手段为其他目的服务。朱光潜先生认为,对待一棵松树有三种态度:科学、功利和审美。同一语言形式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个文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更重要的不是谈论形式和内容哪一个更重要,而是要严格把控教学目的,让语言运用服务于具体的目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作为语文教学的对象,两者实不可分。虽然语言内容和形式之间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语文教学应该从语言形式出发,经过对语言内容的学习回到语言形式上来。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沟通言语和语言,沟通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这也是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出发点。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言形式学习任务群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大学校训文化探析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阅读课堂之本
汉英思维差异新究:语言、表达和文化
抛开繁花锦簇,实实在在、完完整整解读语文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