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复合词“实际”考察*

2019-07-16 12:42余新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复合词实际构词

余新华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一、前言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完整性的重要载体。作为现代汉语常见词之一,“实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义项:(1)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2)实有的,具体的;(3)合乎事实的。[1]但其意义的生成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经查阅语料发现,“实际”最早是佛教术语。《汉语大词典》解释“实际”是指“真如”“法性”境界,犹言实相。较早记录在《东晋译经》和《宝藏论》中,但早期“实际”的使用频率不高,只在《祖堂集》和《五灯会元》中才出现较多,不过“实际”作为新词,产生的时代大致也是在这段时期。一方面,先秦文献语言材料未出现“实际”的组合,但“实”和“际”的使用很早,《周易》有“困猛之吝,独远实也”“翩翩不富,皆失实也”,《左传》中“尔未际,飨大夫以落之”,《吕氏春秋》“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实”和“际”两个独立的语言单位还没有出现组构合成的趋势。直到佛教大规模传入,随着翻译佛经热潮的兴起,精通梵语和汉语的翻译者结合汉语中的语言材料,结合佛典语的意义,产生部分新词以便更好地翻译和传播佛经。另一方面,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环境来看,社会的巨变带来语言的变迁,在汉语词汇上的反映就是新词的产生和新义的出现。综合这两点,“实际”一词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判断有合理性。“实际”作为佛经用语,有其特定含义。总结佛经中“实际”的词义有三:佛教术语,指真如、实相的境界;佛号或名字;客观存在的情况。而现代汉语中“实际”的词义已经发生变化,这种差异要求重新分析“实际”形成方式和意义演变。

词的使用义和原初构造意图存在差异,这也是当下词义认识和分析的重要课题,现代汉语中有很多类似的复合词,从古到今,词义也产生着复杂多样的变化,甚至其组合方式也有差异。无论这些复合词的形式改变还是意义的演变,都是汉语不断发展中的语言现象之一。李运富先生(2010)在学界对复合词的争论中,结合词汇语义学理论总结指出了复合词的“非句法性”和“非句义性”两大基本特性。[2]可见,从意义的角度研究复合词有别于从语法层面来分析复合词,而词法和句法是不能等同的,王宁先生(2008)分析了构词和构句在意义表达和词类生成上的差异,明确指出构词法和句法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构词法不但不是句法的底层现象,而是对句法的反向发展”。[3]汉语这种合成构词的“非语法特征”,要求理解现代汉语的复合词过程中以意义分析为中心,必须探溯实义语素的意义演变链,厘清复合词的组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和关联,分析实义语素是如何生成新的词义。自然地,此标准同样可用来阐释复合词“实际”。

二、“实际”的意义生成考察

现代汉语中的“实际”是复合词,且属于王宁先生所讲的“本源双音合成词”。王宁先生(1999)提出本源双音合成词是“用汉语自身系统中的语素及自身的结构方式构成的双音词”,并指出这种合成词的形成方式有历史传承式和现代合成式。[4]现代汉语的“实际”中“实”是自由语素,“实数”“实事”“实话”都只能归作词组,但“实际”表“合乎事实的”时,属直接生成式,后来“实际”中“际”的语素义失落,为半直接生成式。因此,也可判断“实际”确是本源双音合成词。

为清晰认识复合词“实际”,需要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复合词认识的理论基础,包括复合词的构词理据和意义生成方式;从“实”的意义、“际”的意义演变链中分析“实际”的构词来源;进一步考察“实际”的意义生成方式。

(一)理论依据

在词和词组的辨析中,一直以句法作为分析准则,难免出现更多复杂的现象。如“雪花”,从句法角度难以说清,不像“血红”(像血一样红)、“雪亮”(像雪一样亮)、“飞快”(像飞得一样快)这些词可以用状中结构来归类,“雪花”从字面看是像花一样的雪,是“中心语+状语”,超出句法分析中“状语+中心语”的层面。因此,复合词的“非句法性”和“非句义性”要求复合词只能从意义层面分析。根据李运富先生(2010)的分析,复合词的构成途径有三种:短语的词汇化;用非句法形式将语素组合成词;用典故手段将某种意义固化组合成词。复合词的构词理据也在这种方式中得到体现。其中,词化是语素义和语素义间的关联义经过变异而成复合词的词义,词和短语的区别之一也就在此,短语是直接取得语素义间的关联义,这也是构词的理据和词组形成的理据间的差异。

王宁先生(1997)在训诂学理论基础上,从源头分析词的构成原因和变化趋势,并明确了双音词的三个构词理据,第一,原初构词时语素各自的意义;第二,语素结合的语言原因和文化原因;第三,语素结构模式,即语素义演变为词义的结构模式,王宁先生从中心语素、直接相关语素、间接相关语素和隐藏性成分分析出三种复合词的意义结构模式[5]:

1.直接生成式,即语素义直接生成词义,语素义在词义中有明显体现,如“芳香”中语素“芳”和语素“香”的意义相同,直接组合成词,“芳”和“香”都是不自由语素。

2.半直接生成式,即语素义生成词义的过程中,部分语素义失落模糊,如“质量”中语素“量”的意义逐渐模糊。

3.非直接生成式,语素义在词义中没有直接体现,如“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语素“丹”和语素“青”本是两种作颜料的矿物。

以语义分析为重点,结合语法结构,不仅可以分析复合词的意义生成方式,而且对词和词组的辨别作用很大。因此,“实际”的意义生成及方式考察,也需要以语义和语法理论为基础。

(二)“实际”的构词理据探究

根据王宁先生提出的构词理据三大要点,结合“实”的意义、“际”的意义和“实际”的意义,考察“实际”的构词理据。

1.“实”

“实”,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以下义项[6]:

(1)富裕 ;(2)财富 ;(3)物资,器物 ;(4)纯朴的品质;(5)真诚;(6)诚实;(7)坚实的地方 ;(8)果实,种子 ;(9)事实 ;(10)真实 ;(11)盛,填满 ;(12)充实,使加强 ;(13)满 ;(14)验明,核实;(15)哲学、古代数学和中医上的专业术语名称;(16)副词;(17)语气词。

《说文·宀部》:“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7]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8]“实”的本义是“富裕”,《汉书·食货志》:“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段注“货物充于屋下”的字源分析,可得出“实”的引申途径:

第一,因有“货物”义使“实”产生了“物资,器物”义,“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实”:军实,军器。)即此义,并据此引申出“财富”,“实不聚而名不立”(《淮南子·本经》),高诱注“实”为“财也”。屋下充满货物的状态称为实,即概括出“凡物盈于内皆谓之实”,[9]可以据此引申到其它方面。草木果之实,即“果实,种子”“有蕡其实。”(《诗经·周南·桃夭》)因体之实而有“坚实的地方”义,“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德行之实,即有“纯朴的品质”义,如“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也” (《淮南子·泰族》)。引申出与此一致的做人的良好品质,故有“真诚”“诚实”,如“道之纯厚,遇之有实,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管子·形势》)。再从草木之实、体之实、德行之实,引申到客观事物之实,所以有了“事实”义,而和“事实”相对应的状态或性质就是“真实”,如“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论衡·乱龙》)。

第二,“货物充于屋下”的结果就是“满”,《楚辞·九歌·湘夫人》有“合百草兮实庭”。

第三,要使“屋下”变“实”,引申出动作“盛,填满”“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孟子·滕文公》)的“实”就有“盛”义。引申出要使物“实”,则需“充实,使加强”,如“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实,以实官府”(《墨子·尚贤中》)。进而引申出要使客观事物“实”,则要“验明,核实”,如“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后汉书·顺帝纪》)。此外,“实”还借为哲学、古代数学、中医中的专业术语,如“名者,实之宾也”(《庄子》)。“实”也在实词虚化的过程中,虚化为副词和语气词,副词有“实在”“果然”“终于”等义,如“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汉书·高帝纪》)中“实”就是“实在,确实”义。

因此,归纳出“实”的意义引申图(如图1所示):

图1 语素“实”的意义引申图

2.“际”

“际”在《汉语大字典》中的义项[10]:

(1)两墙相接处;(2)合缝的地方;(3)交界或边缘的地方;(4)事物的分界或边际;(5)人与人间的交往;(6)先后交接或局势形成的时候;(7)彼此间;(8)交会,会合;(9)适逢,恰遇 ;(10)达到,连接 ;(11)中间,里边 ;(12)靠边,沿着。

《说文·阜部》:“际,壁会也。从阜,祭声。”[11]段注:“两墙相合之缝也。引申之凡两合皆曰际。”[12]可见“际”的本义是“两墙相接处”。

根据“两合皆曰际”的引申方式,产生第一种引申序列,两门间或其它类事物间“合缝的地方”为“际”,如“杜善途亓窦际,勿令泄”(《墨子·备穴》),随着相合两物的范围扩大和抽象化,可进一步引申出“分界或边缘的地方”“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楚辞·天文》),在强调这种相合的状态中又引申出“事物的分界或边际”,如“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晋书》)。人与人的“两合”也是“际”,即“人与人间的交往”“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孟子·万章》)这也是现代汉语使用中较普遍的使用义,将人与人间的这种交往状态总结出的关系统称“彼此之间”,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韩非子·难一》),并进一步引申到更为抽象的“中间,里边”义,如“脑际”“开荒南野际”。事物“先后交接或局势形成的时候”,状态都是事物相合,因此也是“际”“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

第二种引申序列以相合的动作为基础,这种相合的动作一般是“交会、会合”,如“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泰》),在特殊状态下就产生“靠边,沿着”义,如“涝水际城北出合美陂水”(《水经注》),此外相合的动作抽象化又引申出“适逢,恰遇”义,“一日,驰马纵禽,忽际暴雨”(《杜阳杂编》)就是用了此引申义。为形成相合的状态,所做的事或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连接”“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淮南子·原道》)的用例。其中,“际”和“界”还是同源关系,有共同的源义素“两物相合”,且二者音近(“际”是精母月部,“界”是见母月部,音相通)。对“际”的意义引申序列也可归纳为图2所示。

至此,对“实”和“际”的意义演变链作了梳理,这两个语素是如何组合成“实际”的?前面已经明确了“实际”的义项,作为佛教术语,语素“实”和“际”组合在一起并在佛经翻译的文化环境下而固定凝结成了一个词,“实际”一词也是大致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根据语料发现,“实际”最先一直存在于这一时期的佛经中,之后一段时期内没有出现在其它文献材料,“实际”再次出现时,时间大致应是明朝,其意义已发生很大变化。“况兵事须求于实际之间,而可无效法之辨乎?”(《练兵实纪》)、“这倒其实空睡的日子多,实际的日子少。”(《醒世姻缘传》)“实际”已不能直接用佛经中的解释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语言环境的改变,旧词被赋予新义,两个“实际”只是同形词。此时的“实际”的意义生成方式发生变化,其“真实”义或“客观存在”义都来自语素“实”,可见“实”的语素义得到保留,但“际”的语素义只出现在“合乎事实”义中, 后逐渐失落模糊。现代汉语中“实际”的意义即从这一时期就形成了。

复合词“实际”构词理据的探究,以意义为中心,对其意义生成方式的考察作了基础分析。

(三)“实际”的意义生成方式考察

复合词词义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形成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组合成分的意义都会发生变化,成词以后的意义中,无论是语素各自的意义还是语素义的顺序相加,语素义都不直接体现。“实际”的意义生活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分析。

图2 语素“际”的意义引申图

选取语素以非句法形式组合成词,这是“实际”原初形成的途径。最初佛经翻译中,为让受众更好理解佛经和便于佛经更好传播,需要选择汉语中本有的成分作基础。

词化是“实际”生成的另一途径,这是现代汉语中“实际”意义合成的重要方式。“实”的语素义有“事实”义,且“两物相合皆谓之际”,因此与客观事实相合的状态称为“合乎事实的”,根据李运富老师的十大词化途径,可判断出这一词义的产生是以变序的方式,“实”+“际”的组合按句法结构理解为“事实相合”,变序后是“合乎事实的”义,为形容词,如“想法不实际”“计划很实际”。在此基础上“实际”又出现虚化,“际”的语素义失落,只留下“实”的义,因此,客观世界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词性变为名词,如“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此外,“际”的意义脱落之后,还虚化产生了“实有的,具体的”义,这是根据“实”的“真实”义演变而来,词性也是形容词,如“实际工作”“实际行动”。据此归纳出“实际”的意义生成方式(如图3所示):

图3 双音复合词“实际”的意义生成方式图

“实际”的意义合成过程中,可见其词性也有变化,这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分析法的优势,也是语法分析不容易分辨出的。

三、结语

汉语的沟通与发展,是汉语分析和探究必须重视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大量语言现象的分析是否准确,能否将汉语朝着正确的轨道推进。汉语复合词的认识和重新分析,一直是热门话题。有大量学者仍坚持以句法来分析词,将词法和句法等同,这也是深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所致。构词和造句作为两个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不能以同一标准进行分析。此外,随着词汇的深入认识,较为盛行的插入法来辨别词和词组的方式,弊端不断地显现。尽管有人以“离合词”来弥补这种缺漏,但终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而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突破,从语义角度分析词,不再拘泥于语法结构,对词的判断标准也逐渐明晰。

另一方面,汉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因此身处现代汉语语境中,也需要追根溯源。直接截取外来语言学理论或完全按照外来语言学的规则分析汉语,则完全让汉语失去发展的根基。汉语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在汉语历史中找到。故立足本民族语言的实际展开研究,才能真正做到语言分析。

猜你喜欢
复合词实际构词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西部裕固语的并列复合词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