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下优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永城职业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为例

2019-07-17 08:49汤其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互联网+

汤其建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永城 476600)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高教性、技术性、区域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1-2]。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变革。例如,从工业经济时代到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经历了以知识为导向、以学科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为导向3个阶段[3]。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学者们提出了很多静态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而对构建路径的研究很少[4-5]。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互联网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2015年“互联网+”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互联网+”模式正加速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同时促进社会变革和产业转型。教育也与社会其他行业一样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巨大冲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一系列人才培养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师资的培养、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本文主要就“互联网+”生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展开讨论。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外部环境

永城职业学院是由某省属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现代化学校,在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和开放办学的原则。目前,学院“政校企”联合办学的体制已基本形成,行业特色鲜明,设置有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技术等涉矿类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政校企”联合办学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理想的内部环境。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校企共同制定了师资联合培养和共享制度、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共享制度、互派技术人员挂职锻炼制度、共同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制度等。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院建有多媒体课件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精品课程发布系统等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教师外出培训和定期组织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F”、英国的“BTEC”等是国外耳熟能详的人才培养模式典范。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探索,我国也相继出现了许多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基于产学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企合作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等[6-7]。

矿井通风与安全属于涉矿类专业,所处行业环境比较特殊。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就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1)煤矿生产环境危险性高,学生到现场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均承担较大风险,企业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2)煤矿设备个头大、价值高、更新快,教学用的实训设备购置需要投入的资金多,且使用效果差;(3)工作岗位中的特殊工种多,学生没有从业资格证,无法实际上岗操作;(4)专业教师大多从煤炭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其现场经验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差;(5)由于煤矿环境的特殊性,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往往难以深入其中,效果不理想。因此,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在设计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照搬国外或者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许多兄弟院校在此背景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学训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郑关相提出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7];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郭广军教授等针对高职教育的“区域性”“技术性”“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分别提出了“三年三循环、能力三提升、免费订单”“阶段培养、循环递进、学岗融通” “三年三循环、实践不断线”“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和“工学交替、校企共育”等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在各个学校实施证明效果理想[4]。

通过对以上众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研究,以下问题需要改进:(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均没有很好地解决上述提到的涉矿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高,不能配合学校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2) 由于以上创新成果都是基于本校特殊的办学背景提出的,可移植性不强,影响其推广应用,生搬硬套必然造成效果不佳的问题;(3)没有从“互联网+”的思维角度出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导致专业建设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传统守旧,无法取得理想效果;(4)无法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现场经验,不能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条件,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实施和评价都要围绕该目标实施。换句话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价作为载体的。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诊断和调整必须是全过程动态实施的。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必须以调研为基础,调研必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在充分调研,获取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取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在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的同时,调研还必须面向社会和企业两个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应该以方案的形式进行规范化。经过调研和研讨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后,要用描述性文件进行规范,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稳定性。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其构建过程也不是静态的,而是持续更新的闭环控制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从图1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整个过程牵涉的相关方有企业、社会、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等。为了搜集各方面信息,通常采用召开会议、调查问卷、走访等方式。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往往造成反馈滞后、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等问题。互联网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持。结合专业建设的实践,下文研究了“互联网+”生态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四、“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必须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个目标为中心[8]。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深入调研专业面向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中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建立持续纠偏机制。在此过程中,通常采用召开研讨会、发放调查表等方式进行。但是,由于煤矿企业人员一般工作比较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参加研讨会或者进行现场调研,而传统的方法缺乏纠偏机制。对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依托“虚”“实”双平台,凭借6个通道,搭建起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持续优化系统。

学校各处室以互联网、政府公文系统“虚”“实”双平台为依托,广泛感知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为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建议,如图2所示。

图2学校职能部门“虚”“实”双平台政策环境感知模型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咨询专家库。利用能化集团内部办公网、微信群,通过研讨会、调查问卷等方式搭建“虚”“实”两个校企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员的精准对接和随时互动,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如图3所示。

图3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与专业建设咨询专家“虚”“实”双平台互动模型

学校招生部门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的“虚”平台(“家校联络平台”“招生微信群”)和以学校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实”平台(招生合作单位联谊会、家长接待日)双平台,打通与生源学校、考生家长之间的通道,获取有关考生学习意愿和考生基本素质方面的信息,如图4所示。

图4 招生部门与生源学校、家长“虚”“实”双平台互动模型

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教学视频监控系统和教学信息员互动平台。通过“虚”“实”双平台的教学例会、教学信息员反馈会、听评课和教室日志等方式,获取有关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并可就此方面实现双向交流,如图5所示。

图5教学督导与管理部门和教学信息员队伍“虚”“实”双平台互动模型

学生事务部通过家校联络平台和家长接待日“虚”“实”双平台与学生家长建立对话通道。通过该通道,可以就学生社会素质培养需求及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双向交流,如图6所示。

图6学生事务部门“虚”“实”双平台互动模型

就业部门通过毕业生跟踪服务平台、就业合作单位联谊会“虚”“实”双平台从毕业生和就业单位获取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就业部门与企业“虚”“实”双平台互动模型

以上各方获取的调研资料和纠偏信息通过教学质量诊断与提升系统和专业建设研讨会“虚”“实”双平台进行整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如图8所示。

图8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示意图

五、 “三阶段五环节”分段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按“社会公共素养”→“个人文化艺术素养” →“职业通用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 →“岗位专用能力”5个环节进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此5个环节分为3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社会公共素养”和“个人文化艺术素养”培养为阶段Ⅰ,此阶段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阶段Ⅱ,此阶段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岗位专用能力”培养为阶段Ⅲ,此阶段主要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

“社会公共素养”模块设置生命观教育、规则意识培养、公益与慈善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和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等课程。“个人文化艺术素养”模块设置广告画设计与绘制、书法、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设置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职场交际、车工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等课程。“专业综合能力”模块设置矿图识读与绘制、安全作业规程编制、通风系统设计与维护、井下通风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方法等课程;“岗位专用能力”模块设置通风工岗位专用能力、瓦检工岗位专用能力、职业健康检测工岗位专用能力3个子能力模块,并设置了相应理实一体课程。通风工岗位专用能力子模块设置测风实训、通风设施构筑实训、风筒维护(拆接和修补)实训等课程;瓦检工岗位专用能力子模块设置瓦斯检查模拟实训,主要内容包括瓦斯检查规定、瓦检仪器使用、传感器维护与管理等;职业健康检测工岗位专用能力子模块设置测尘、测温、测噪声等实训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是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必须建立起闭环反馈系统。通过“虚”“实”双平台获取有关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

六、任务驱动情境式教学方式设计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平台和手段。情境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教学情境的营造和教学项目的设计一直困扰着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教学内容受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实现情境化和项目化教学。我们高度重视“虚”“实”双平台的建设,坚持用“两条腿”走路。此处“虚”的教学平台指互联网生态和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实”的教学平台指的是传统的校内外实训环境。为了克服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无法再现的事故灾害场景等问题,学校成立了现代教培技术应用中心,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引进了煤矿安全虚拟仿真培训系统、三维矿井虚拟现实教学模型等课程,并自主开发了矿山救护虚拟实训系统、流体力学虚拟试验台等课程。这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能方便地发布到互联网,以便管理员建设网上课堂和开放式实训室。目前,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学的专业课程已达5门,包括通风系统设计与维护、矿山救护技术、流体力学概论、矿井开拓系统构建。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通过网易公开课等互联网学习资源获取选修学分。然而,虚拟实训没有真实环境的实习实训效果好,互联网学习不如课堂学习容易监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能实不虚”的原则。

七、 结论

基于“互联网+”背景,论述了基于“互联网+”生态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虚”“实”双平台,打通校企合作、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家校联系6条信息高速公路,分析出了人才素质能力培养规格,对应设计出了“三阶段五环节”分段递进式课程体系;二是“互联网+”教学方法改革,搭建“虚”“实”双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证明,提出的“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有效破解涉矿类等特殊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该模式下,学校向企业展示了企业没有掌握的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能力,凸显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观能动性。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校企互动更加便利化;校企双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快速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同时,丰富了一线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互联网+情境式教学+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虚拟化、远程化和分散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破解了长期存在的情境设计和项目开发难题,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相适应,增强了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安排的灵活性,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教学成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实训条件相差较大的学校均可以采用或进行跨区域合作。但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不但要开发更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更要深入研究新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在不断努力下,本文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能力解决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互联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