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探析

2019-08-15 00:44高新星韦平和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高新星,韦平和

一 引言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已有300所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参与转型改革试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地方基金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要基础是具有一只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三部委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1]

“双师”首先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提出,起初是为了强化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程度,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所谓“双师”,一般指同时获得教师系列和其他职业系列的中级以上职称,或者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双证书”。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进一步细化“双师”认定标准,在职称的基础上,在科研工作和实践教学经历等方面提出要求。[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本科高校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应用技术能力不强,出现“学难以致用”的现象。2010年后,一些新建本科高校在“双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其中“双能”指拥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技术能力。[3]作者所在泰州学院是一所2013年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学校注重服务泰州产业发展战略,专业建设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除原有师范专业外,学校先后开设了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非师范类专业26个。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高度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发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来源及培养模式缺乏多元化

除原有的师资队伍之外,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行扩充。由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转行从事高等教育往往受到职业技能、知识结构及职称待遇等因素的影响,[4]因此,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的引进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为来源于研究型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这一类教师此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从事实际生产应用的实践经验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能力。在教师培养方面,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通常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模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缺少跨行业交流,在企业实践操作的培训机会不多。学校原有的师资力量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通过这种培养模式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虽得到有效提升,但其专业 实践能力仍难以提高。

(二)教师“双师双能”意识和能力不足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学术创新为导向。因此,作为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主力军的博士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受到“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等固有观念的影响,认为做学术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出路,不愿意在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不能够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缺乏“双师双能型”的意识。此外,对于部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师范教育,尽管具备不错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但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能力,尚不能有效地将个人的实践经验转化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并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发展。

(三)教师考核制度及激励措施不完善

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建立初期,随着新设专业增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往往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同时还面临着诸如“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士学位授权评审”等多项工作,许多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往往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学校对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而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学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通常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在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方面,“双师双能型”教师与其他教师并无明显区别。[5]考核制度与激励措施不完善,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与教学能力得不到认可,不仅降低了高校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收缩了高校人才的引进渠道,而且还会打击在职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实践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按照自身办学理念及定位,围绕应用型特征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引进制度。第一,将高校招聘和企业招聘的需求相融合,突破人才引进过程中“唯基金、唯论文、唯出身”的条件限制,重视竞聘者在企业实践工作的经历和能力,对于专业基础好、操作技能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降低学历和科研成果等招聘条件。通过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第二,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柔性引进制度,通过兼职聘用、客座教授、合作研究等方式吸引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来校承担相关教学任务,灵活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服务。泰州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互惠多赢”的产教融合理念,设立“执行院长”等兼职岗位,柔性引进多位企业领军人物和知名教授来校兼职工作,有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6]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双师双能型”意识

开展校企合作是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挂职。一方面企业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合作开发生产应用项目,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借鉴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生产实践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从而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高校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应用项目会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认清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该拥有的专业素质,逐步走出单纯做学术的象牙塔,从而强化教师的“双师双能型”意识。泰州学院已与中国医药城及园区相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开展高层次人才互派合作,不仅锻炼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三)改进师资培养模式,强化教师激励措施

根据教师学习和工作经历制定因人而异的培训计划,结合不同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校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及能力结构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改革方向。同时,教师将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开展科研工作,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二,建立“双师双能型”双导师制,即聘请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和企业具有较强实践经历的人才指导青年教师,有的放矢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泰州学院为例,学校从2015年开始实施“服务泰州行动计划”,规定校内现有的师资参与“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百名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双百工程”行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立德树人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还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给予教师足够的成长动力,促进普通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变。比如建立薪酬激励制度,让达到“双师双能型”标准的教师获得额外的技能津贴;设立“双师双能型”奖教金,表彰工作突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强化“双师双能型”标准在职称评定中的分量,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 结语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教师的引进、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