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散辨证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5例临床观察

2019-08-20 07: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4期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支气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26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1]。临床上治疗支气管肺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一般以抗生素为主要药物,近年来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益显著,单一使用抗生素疗效不确切[2],联合中医药治疗可减少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析90例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措施及相应效果,观察华盖散辩证加减疗法配合西药对该病的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3个月至3岁,平均 (1.98±0.70 )岁;病程1~10 d,平均 (5.82±2.89) d。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个月至4岁,平均(1.05±1.06 )岁;病程2~10 d,平均(6.75±2.76) d。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第7版)中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 发热、呕吐、拒食、嗜睡、烦躁、喘憋等,出现咳嗽、咽部有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儿呼吸时出现呻吟声;②体查:肺部闻及湿罗音,甚至嘴唇周围和手指脚趾端出现发绀;③胸片提示肺上出现非特异性的斑片状肺实质浸润的阴影;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有所增加,C反应蛋白水平大多数升高。

1.3 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风邪恋肺证的辨证要点: 咳嗽,以夜间与清晨为甚,呈阵发性或短时间持续,(不)伴有喘鸣和气急,无痰或少痰,痰为黏液性或浆液性,难以咯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或兼浮或者指纹色红。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辩证标准;③经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明确为病毒感染者;③对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者;④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或者造血系统疾病者;⑤依从性差不配合者;⑥病情重存在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

1.6 方法 对照组 西医常规治疗: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具体为: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生产厂家: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C11601021;生产规格:0.75gC23H27N5O7S0.5g与C8H11NO5S0.25 g),按照每次0.75 g/kg剂量溶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生产厂家:西安京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4114A;生产规格:100 ml:0.9 g),一日2次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生产厂家:天大药业珠海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401;生产规格:60 ml,0.36 g);盐酸氨溴索口服液:1~2岁,每次2.5 mL,每日2次口服;2~4岁,每次2.5 mL,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基本方:麻黄3 g,紫苏子5 g,苦杏仁3 g(打碎),橘红3 g,桑白皮5 g,茯苓5 g,桔梗3 g,甘草3 g,加减:痰多者,加法半夏3 g,前胡5 g;纳差者,加莱菔子5 g,鸡内金5 g;鼻塞、流涕者,加紫苏叶3 g(后下),防风3 g;痰黄稠者,加浙贝母5 g;大便干结难解者,加瓜蒌皮3 g,瓜蒌子3 g。根据年龄适当调整中药饮片用量。每日1剂,水煎取汁,煎至50~80 mL,分早晚2次餐后服用。治疗3~10 d后统计疗效。

1.7 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其中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等。②观察对比两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1.8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10 d后判断疗效。显效:发热、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消失,肺部听诊无湿性啰音,血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检查结果正常;有效:无发热,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有轻微的咳嗽症状,肺部听诊无湿性啰音,血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检查结果接近正常;无效:发热、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血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检查结果无下降或者上升。总有效率= ( 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天数、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天数,发热、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等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住院天数发热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对照组458.89±1.202.44±0.576.58±1.617.04±1.727.09±1.727.56±1.51观察组456.40±1.42∗2.0±0.88∗4.78±1.15∗5.47±1.16∗5.34±1.05∗5.88±2.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 白细胞计数/109/L C反应蛋白水平/mg/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513.98±8.1910.2±3.96∗9.88±20.582.19±3.12∗对照组4514.09±4.038.27±2.49∗#10.91±17.151.04±1.2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5 讨论

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咯痰、喘息,因为小儿气道相对狭窄,表面纤维细胞功能不完善,咳嗽反射差,造成排痰能力不足,痰液不容易咯出,痰液阻塞气道,以致气喘[4]。西医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但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面临严重挑战,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5]。

中医认为小儿支气管肺炎属于“肺炎喘嗽”范畴。小儿肺脏娇嫩,成而未全,形气未充,内脏精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上犯于肺,肺失宣降,肺闭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从而出现肺气闭塞,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中医认为应以宣肺开闭进行治疗。华盖散来自《圣济总录》,所用药物主要有麻黄、紫苏子、苦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桔梗、甘草等。麻黄主入肺经,辛开苦降,能够宣降肺气,以宣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嗽气喘,无论寒、热、痰、饮以及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其适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本草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苦杏仁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紫苏子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桑白皮性寒入肺经,能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世补斋医术》: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润。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甘草调和诸药。方中集作用于肺经之药于一方,诸药相伍,使表寒解、肺气宣、痰涎化、喘咳平。小儿支气管肺炎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及时给药宣肺平喘,可有效控制患儿病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在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明显上升,当炎症消失后下降,因此可作为支气管肺炎的早期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咯痰、喘息及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因此华盖散辨证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可促使患儿临床症状尽早改善,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抗生素用量,避免细菌耐药及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华盖散辨证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显著,患儿症状改善较快,有利于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白细胞计数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古人计数
白细胞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