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建设的再思考

2019-09-10 01:40王广学
教育·校长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校本课程

王广学

课程改革几年来,学校、老师、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在说课程、谈课程、讲课程,可以说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然而,仔细思考一下,背后的东西还值得我们再思考,在这里,本人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课程的理解

所谓课程,广义地说,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及学生所经历的一切事件都可以称得上是课程。但这仅仅是泛化的课程,一件发生的事情、一个学习项目以及一次学生活动必须经过课程化处理并具备了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组织管理和课程评价等这些基本要素后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否则,只能叫作活动,不能称其为课程。所谓课程目标,即是指课程建设期望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围绕学校总体教育目标、育人目标,不能脱离学校总体目标而另立体系。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包含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内容,课程实施方案应包含适合不同年级及不同学生的课程方式、课时设置、学分比重等主要指标,课程组织管理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而课程评价和评估主要是指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和课程目标的适切性,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的检测等,科学的评价能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就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小学来讲,为了适应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原来活动的基础之上,制定了《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方案》,方案分语言与人文,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造,品德与习惯五大类五十多项课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刚要》,对每项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等都作了具体的阐释。

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笔者走访全国各省市多所学校,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等。通过考察研究,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問题。

盲目追求课程的数量  不少学校只是满足校本课程“量”的要求,在听取汇报和看材料中发现,有的校长讲我们学校开发校本课成100多项等,漫无目的地开发校本课程,认为课程设置的越多越好,在开发过程中只求“量”的积累,而对“课程的质”不够关注。有的学校课程结构太复杂,罗列一大堆,蜘蛛网似的一大片,层次不清,重点不明。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一所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重点,在特色上下功夫。比如,本校重点开发的是国学校本课程。

课程时长不科学  一些学校设置大课、小课、微课,长课、短课等,这样的安排都无可非议。但是,就课程时长上值得考。比如,有的小课、也叫微课,时长只有1分钟,请问这1分钟能干什么?还有的大课120分钟(非实践活动课),那么长的时间一节课,学生受得了吗?所以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

课程的针对性不够  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其课程目标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切。一方面,有个别学校只满足于一味增加学校课程数量,满足于开发多少本校本课程,而对学生实际承受能力考虑不足,最终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研不足,对学生的喜好和地方特色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无效课程的大量堆积。我们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必须针对本校的实际、针对本校的师资、针对自己的孩子,适应孩子的课程是最好的课程。例如,本校将国学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而其他校本课程列为选修课程。

课程建设应重新审视的几个方面

作为衡量一所重要标志之一的课程建设,应该重新审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有自己具有特色的丰富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东拉西扯称不上有效课程,那是学校建设的缺失。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课程建设,那样,不仅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最终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课程整合  课程建设并不是我们狭义地理解成开发几本校本课程,而是要做好课程的整合。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即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后根据国家课程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校级层面上的课程开发;二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进和实施,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三是开发教师整合课程的能力,让每个老师都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

学生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校本课程也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也罢,最关键的也是最后的落脚点不是教师更不是学校,而主要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因为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如果学生不亲身参与这些课程建设,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学校课程建设依然以教师为主,那么要让学生喜欢,进而上好这门课程也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详尽的了解和调研,明确学生喜欢什么?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校本课程建设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只有适合学生兴趣点的课程才是学生喜欢并愿意去上好的课程。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校本课程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