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圆圈”思想与园本教研的实践智慧

2019-09-10 07:22肖琦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园本圆圈研修

肖琦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一直是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所有园长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黑格尔说:“个别部分之所以有其优良的价值,即由于它们对全体的关系。”他认为哲学“圆圈”上的每个个体相互关联,互相作用,“彼此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从黑格尔的“圆圈”思想来看教育,教师、学校、家庭、学生、社会都是教育“圆圈上的点”,彼此既是起点也是终点,都是我们工作的起点和最终目标。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能仅仅是立足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业绩,而应提升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高度。

任何幼儿园要想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冲动,就必须让教师有职业幸福感,有依托幼儿园实现自我发展完善的舒适度与达成度。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实现个人与幼儿园、幼儿的同步发展。在常规园本研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准确构建教师发展“动力场”

教师园本教研的一大隐形障碍就是动力不足,内驱力得不到充分激发。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他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基于此理论,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构建务实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并且要选好“核心”。

⒈组建共同体

我们组建了园内中心教研组、五大领域工作室以及专业培训的项目组等。中心教研组的成员由园内的市级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与园内教学能手组成。五大领域工作室主要由各领域有专长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在自己的一块“责任区”里,就是引领者,拥有组织开展研讨和实践的自主权。一个个责任区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在引领同伴研讨学习的同时,往往自身最能得到发展。在聘请专业培训组的“专业师傅”上,我们“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我们聘请的美术组专业师傅范老师,虽然她只是一名保教组长,既不是学科带头人也不是教学能手,但她在美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她制作的美术玩教具更贴近幼儿兴趣和教学需要。慢慢变化的不仅是园内教师的美术水平,更明显的变化是我们看到了原本对专业并不很自信的老师,由此而日渐神采飞扬。因为“自信”源自“他信”,给他(她)一个平台,一个人往往能够带动一群人形成一个动力整体。我们坚持“优势股”与“潜力股”一起上的原则,让他们领衔发展共同体。在成功打造场域核心后,“太阳聚集行星”的功效就日益凸显。这样,每个园所内教师专业发展就有了若干大大小小的“引擎”。

⒉共同体活动

共同体坚持活动常态化,并且关注场域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摒弃等级,不贴标签,不唯“专业师傅”为上。共同体采取微型论坛、主题沙龙轮流主持等方式让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有“体验感”“获得感”。管理者要做好观察者、协调者,准确发现教师之间情绪的“症结”,努力化大为小、化小为无,营造积极、适宜、和谐的人际关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园本研修活动,定能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勒温场域效应”。

二、努力找寻园本研修“幸福点”

在园本研修中,教师有时自信不够,幸福感不足。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告诫世人:“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情时,社会才能和谐。”一个单位同样如此,对幼儿园尤其如此。

园本研修的内容选择一般应依据教研计划和工作中的特定需求来确定,纯粹的业务培训枯燥乏味,有些教师往往对园内研修活动有一种应付心理。有一项统计表明,幼儿园教师通常每天在园工作时间达9~10小时,有些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更长。园本研修通常都是选择中午或者放学后,或者是教师不当班的时间。对于专业能力发展稍缓的教师来说,这样的活动是需要的,但也是相当疲累的。姜勇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提到“闲暇”时间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愉悦的心态是抵御职业倦怠的重要条件。若没有利于教师保持良好心态的园本研修形式和内容,则教师难以愉悦和幸福。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本质,他说:“在我看来,幸福应该包含3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第二是充实的生活,第三是有意义的生活。想要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我们称它为PERMA: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有意义、有目的的事(meaning and purpose)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

笔者认为,幼儿园工作让教师能找到充实和愉快的感觉,才是有意义的、令之向往的幸福工作。那么,园本研修的幸福点在哪里呢?

园本研修的“幸福点”之一是努力让教师获得愉悦的体验。让教师愉悦的第一要务是懂得“取舍”与“扬弃”,管理者应在自己的管理权限和学术话语权范围内,削减与教育“主业”无关的“琐屑”,尽量减少各类检查、验收、评比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管理者不必要求教师的所有工作都要“留痕”,如不硬性要求交笔记、教案等,而改为提交“有质量的”几篇,并根据教师专业能力状况,分层要求,允许部分教师“慢慢来”。

园本研修的“幸福点”之二是努力在研修内容上“聚焦”。在重要的核心工作上,幼儿园可以做适度的加法和深挖。比如,在地方游戏资源开发中我们发动教师深入调研地域文化、发掘课程资源,不唯身份,只看创意的“价值”,让所有教师都有機会当“创客”。当得到同行的喜爱、领导的认可、家长的赞誉与幼儿的欢迎时,他们的积极情绪被激发,他们的价值需要和成就感的获得不言而喻。当然,这需要制度的保障和管理者良好的领导力,以及有效的管理策略。我们还对工作尽心、发展比较用心的个人和团队,给予更多的学习组织权和优先权,创造机会让他们踩到更多的“幸福点”。许多的点,连成快乐的面,汇聚成幸福的海洋。

三、合理调控教师工作“摩擦力”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香蕉法则”,把香蕉和橙子放在一起让顾客品尝……过段时间就会发现:通常香蕉已经或是快被吃完了,而橙子还有许多。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因为香蕉比橙子好,而是因为香蕉更容易剥皮。

在幼儿园工作中不难发现下列现象:某些教学改革措施的改变会很快,而某些却进展缓慢,这并不是说改变的内容更有利于幼儿园和教师的发展,而是其推进的“摩擦力”更小而已。因此,在推进合理化改革时幼儿园要坚持“微变”,减少推进工作的“摩擦力”,不走突变,而走渐变的路数。

幼儿园应坚持“微改革”,针对现实中司空见惯但却是事关教育核心价值的问题,一点一滴地推出细微的、渐进的改革举措。比如,在课程游戏化中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改变是最关键、最核心同时也是最难的一项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将改造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并一直在坚持推进。多数教师已经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但在一些办园水平相对较差的幼儿园中,这项工作还是很艰巨的。

笔者建议幼儿园采用“小步走”的策略,步子小但持续不断,以量变促进质变,着眼于具体的实际问题,采用“问题导向”的改革推进办法。我们就曾经在全园推进教学“微变革”和“微创新”,“摩擦力”减小,难度系数降低,教师参与者众多,“微视频”“微课题”“微演讲”“微心愿”以及“微阅读”等效果明显。

当然,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很多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经验也远远不止以上这几点。但笔者坚信,我们以“一直在路上”的心态,持续不断地探究,不忘初心地走,以黑格尔的“圆圈”思想指导实践,螺旋式上升,渐变换突变是一定可期的。

猜你喜欢
园本圆圈研修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行为判断
行为判断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圆圈填数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