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与字理共舞 让小学生远离错别字

2019-09-10 03:32朱利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字理错别字童趣

朱利平

【摘要】  信息化时代,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识字与写字相衔接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仅影响考试成绩,而且对学生以后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影响。本文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紧扣汉字字理规律,遵循低年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字理教学与低年段学生的童真童趣有机结合,努力找出减少“错别字”发生的对策,降低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机率。

【关键词】  低年段小学生 错别字 字理 童趣 出现的原因 解决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52-02

一、问题的提出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在《新华字典》中错字指写的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替代应写的字。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多识字,识好字,才能为提前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低年级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一部分孩子不爱识字,在识字上很被动,又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是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本文主要从心理角度阐述小学生的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又依托汉字字理特,巧借童心童趣,以两者有机结合,让低年段识字教学尽可能地变得有趣又有效,最大限度地让孩子远离错别字。

二、原因分析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汉字本身因素

1.结构复杂、差别大。每字多一笔、少一笔,就成为不同的字。如:人——大舌——古侯——候今——令匆——勿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節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现象。如:银行——行走长短——长大重量——重复会议——会计振奋——震动

(二)学生自身因素

1.注意力不集中。刚进校门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只能集中在20分钟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较为困难的,时常会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如写“真”“直”字,可能前面会写对,到后面就把里面的三横变成两横了。

2.记忆因素。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遗忘曲线”表明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进校门的小学生识字量不多,没有系统地记忆,因为经常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在学习了生字之后,很难静下心来复习,这也是造成错别字很多的一个原因。

3.感知因素。刚进校门的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自识字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相近。如:牛——午师——帅

(2)局部不同。如:床——麻盲——育要——耍

(3)笔画相同,长短不一。如:末——未士——土

(4)结构相同,位置不同。如:加——另杏——呆

(三)教师的因素

1.识字目标模糊,识字失效。有个别教习惯高年级的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阅读教学上,钟情于文本解读,深入分析教本,忽视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也有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订正不严格,而识字是写字教学是教学的基础,没有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

2.识字教学重说轻写,枯燥无趣。小学生的写字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规律,说得多,练习得少,如果只强调横中线,竖中线的位置,不启发学生对字形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容易导致书写错误的出现。

3.错别字的出现与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的增加有关。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2016年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要识的生字缺乏有序性,大量生字是随课文出现的,学生往往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就造成了识字的难度。到了二年级,不仅识字量加大,而且字的结构难度也加大。新课程提倡的“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带来的是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明显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因此错别字的增加也是难免的。

总结近年来低年段识字教学经验,根据低段孩子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紧托字理,激活孩子的童心童趣,丰富识字教学手段,让识字教学变得有效又有趣,从而远离错别字陷阱。

三、问题的对策

(一)遵循身心规律,让识字教学充满童趣

1.趣味笔划韵律操,孩子亲近汉字。对于刚进校园的孩子,如果一味解说笔划就比较枯燥,于是把笔划编成韵律操,“圆圆脑袋它是点,两手平放它是横,人要站直是一竖,两腿分开是撇捺,胳膊一弯它出折,脚丫一动又出钩。”原来身体藏着笔划,在愉悦的韵律操中,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基本笔划,接着查找自己的名字里有哪些笔划,回到家里再做“小老师”,教父母做笔划操,让孩子亲近汉字,扫除初学障碍。

2.品汉字形态之美,把汉字画出来。对于一年上册出现较多的是独体字,它们在甲骨文里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如学生易写不规范的“马”字,让孩子观察甲骨文字体,观其图,察其形,写其字。依托画面,孩子很快学会了这些汉字,且印象非常深刻,且不错写错。象形字可以画,合体字也画出来。如教“春”字,学生经常把三横换成两横,日字变成目,可以先出示“三位小朋友在阳光明媚、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图画,使他们形象感受“春”字的含义。与汉字“春”建立起识记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再依托画面意思编识字儿歌:“三人一日去春游。”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识字,效果也十分理想。

3.咏汉字声韵之美,把易错字演出来。汉字不仅是一幅幅画,也可以是一首首歌。对于易混淆的形近字如“人、入、八、义”,编成一首“撇捺歌”:一撇一捺写四字,撇在上写人字;捺在上写入字,出入进入头要低;捺撇分开写个八,八撇胡子八八八;撇捺交叉写个义,点上一点有意义。四个易混淆的汉字串成歌,咏之,舞之,易错字,不难学。

4.与游戏结合,让汉字活起来。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深受学生欢迎。除了常见的开火车、摘苹果、汉字开花等游戏,对于易错易混淆的字,也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如“金”与“全”,学生总是记不住,但编成谜语。如金:“值不值钱全靠那两点”;全:“人中王,很全面”。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还可以让学生编成故事,如“游”,分解成一个人带着儿子去方形的池子里游泳,如果放掉水就会很危险。又如“真”字,让学生想象成假期里,开着小汽车,“真”里三横分别代表“爸爸、妈妈和我”出去旅游真开心,这样想象记忆,让学生又学习了“直”字,学生喜闻乐见,也避免了错字的出现。

(二)遵循汉字规律,让识字教学充满童真童趣

1.巧用字理演变,掌握易错字。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如能借助图片或者具体事物,记忆会更深刻,如在二年级下册教学如经常易写错的“冒”字时,也可以运用字理来让学生加深了解,如先出示一顶帽子的图片,再出示古体字      ,让学生理解原来古体的“帽子”和“冒”是一个字,经过时间的演变分成两个,现在冒险的冒就是要去掉偏旁,而冒字上面是不同框里两横就象眼睛上面的帽子,而帽子是可以取上取下的,所以不能封口,这样学生了解字形与义,很少会写错字。

2.借字理形象感知,区别形近字

汉字是世界存在最久的表意字,许多汉字最初就是一幅幅图画,这便是引导孩子区别形近字的有效资源,可以适当地引用汉字的古体字演变,运用学生的形象记忆加深对字形义的了解,从而深刻地掌握易混淆的字,如在教形字近“鸟”与“乌”时,便出示了鸟的图片,再出示小篆字体     到隶书到楷体的转变,又出示乌鸦的图片及小篆      字体,让学生了解到原来乌鸦因为太黑了,连眼睛都看不出了,所以是没有眼睛。通过图片及古体字的对比,学生能清楚地掌握两者的写法及区别,比学生写错了,再罚抄十次二十次,效果更加巩固。

3.巧用部首,归类记易錯字

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部首的知识,认学生进行归类联想,区别形近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如在人教二年级《一株紫丁香》教学生认识“歌”字时,为了避免学生把“欠”变成了“反文”,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偏旁“欠”,先出示欠的图片一个小朋友在打哈欠的     ,图片接着又出示“欠”的字体的演变(出示图片                    )让学生发现观察中发现,原来欠跟口有关,象人张大口在呵气,而“歌”字正好是在唱歌时,要用口来换气和发出声音,“欠”表偏旁,哥表读音。学习了歌字,又乘机引导认识一系列有“欠”作偏旁的“吹、欢、欣、炊”等字。在教学中通过发现一些规律现象,有助于学生发现汉字一些规律,于是看到形声字,学生也会从形、间、义等方面去认识汉字,从而进一步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4.口诀儿歌记忆法,强化形近字的认识

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学汉字不难,学会串与联,紧抓声旁,变化形旁,就可以组成音、形相近的字。例如部编一年级下册学习了“青字歌”“包字歌”,还学习了“也”字歌、“马”字歌,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声中,记住了这些字的形与义,一举多得。

还可以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音、形、义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能够轻松记住错别。在这个过程中,已将易错的深深的记下了,以后只要稍微提醒便能迅速的联想起来,在经过几次记忆、忘记、再记忆的循环后便能达到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境界。如:幸福的“幸”和辛苦的“辛”字形很相近,但意义却相差很远,很多孩子经常写错。所以给孩子们编一个口诀:“土羊少横幸福的幸,立十立十辛苦的辛。”又如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巳时的“已”,编成口诀“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已”,这样的认字效果有效又有趣。

(三)激发自主性,在活学活用中赶走错别字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重复记忆,处处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建立一个教学的开放系统,这样才能处处识字,认更多的字,减少错别字的发病率。

1.学以致用,以义辨形化解同声字的迷惑。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字形藏理,字音通意”,了解了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可以避免错别字的产生。如教学“跑、跳、踢、跨”,可引导学生做一做相关动作,借助动作演示,学生会发现这些字都与“足”有关,让学生从中悟出形旁可表意。又如教学“清、请、情、晴、蜻”一组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比较,发现其共同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青”,加上不同的表意形旁构成,从而让学生认识形声构字规律。

2.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识字认字。认识学生姓名,提高识字量。让学生轮流当小组长,收本,发本,这样互相认识学生姓名,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识字量大增。班级还指定一人做“错字小管家”,学生名字中易写错的字建立台账,学生发现出错最多的有“黄、晓、武”等字。

3.树立纠错意识,主动查找身边错别字。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强烈求知欲相互渗透,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针对学生好说好打小报告的特点,可利用班队课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错别字诊所,让学生争当小医生帮助每个“有病”的小学生看病。这样学生在说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之,造成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在低年段教学里,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汉字字理规律,紧扣学生心理特点,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学得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的发生,为他们以后的汉字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成卫菊.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3]王云峰.小学生课堂写字[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字理错别字童趣
童趣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旅途中的那些错别字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蓝湖童趣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童趣游乐场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错别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