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化研究报告

2019-09-10 07:30瞿扬众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寄宿制留守儿童

瞿扬众

【摘要】  城乡教育的差异触目惊心。如何在贫困、落后的客观现实下,有效的让留守儿童也享受“优质教育”?本课题研究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寄宿制 留守儿童 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91-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了家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为解决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农村各地正纷纷创办寄宿制学校,从生存意义上讲,这一举措有着深远意义。但城乡教育的差异仍然触目惊心。如何在贫困、落后的客观现实下,有效的让留守儿童也享受“优质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或者父母早出晚归打零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将其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实事、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的、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基于留守儿童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一些缓解或者改善现状的建议。有江都市樊川镇妇联张文君,从办学理念凸显“生命关怀”、弱化教育规训加强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校园文化,用师生情弥补缺少的“亲情”等方面,阐述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河北大学硕士孙蓓,着重分析了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两个方面的解决对策,一是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对策,如从政府户籍制度,农村经济发展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提出建议;二是提出一些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如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方面的作用。另如美国的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干预办法,如团体咨询和治疗,开设父母教育课程,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以上的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这些干预措施多限于理论层面的思考,对其实证效用的检测很少有系统的研究。而对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四、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

造成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有客观上的原因,更主观上的原因,如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动力不足,或者家庭教育的“失位”。

本课题组认为,条件落后,并不意味着观念落后。破窑出好瓦。要相信,条件落后,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2.创新之处

(1)穷学校,富资源。农村学校虽然现代化的教育设备缺乏,但它的周围有着城市学校不能比拟的生活资源,如民俗文化、山林和草地,只要能合理利用,教育内容可以比城市学校更加丰富多彩。

(2)小课堂,大教育。开放课堂,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扩大了课堂教学外延。

(3)低起点,高素质。在知识启蒙教育上,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不足,但生活体验上却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全面发展。

五、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而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挖掘农村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2.丰富教育方法、手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养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2.开放课题,教学与生活实践糅合,丰富留守儿童学习内容。

3.综合实践,完善留守儿童人格。

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采用方案设计——调查——分析——实践——分析——总结——重构这一研究思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分析、边总结、边调整,最后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化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实验对象转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

3.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和研究。

七、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一)技术路线

本研究遵循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具体实施——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炼制论文的路线进行研究。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为课题研究做准备。

2.实施阶段:组织实施方案。

3.总结结题阶段:收集案例,整理装订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八、成果分析

(一)走进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做“鲜活”的教育

1.快乐农场

农场是租赁来的一片田,每班一块。孩子们把菜园叫“快乐农场”,是因为他们在此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首先,菜地是班费的主要来源。班级菜地收获后卖给学校食堂,学校是按照市场价的2倍以上收购。钱作为班费。由班上自主开支。对孩子们来说,这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第二,挖掘菜地里“学问”。要想菜价高,除了把菜種好,提高菜质量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菜地文化”建设。我们通过评比,菜地文化拼比优秀者,菜价可以上浮20%。

第三,菜地是成绩不优秀者闪光的舞台。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同学,有力气,在菜地里,如翻地,施肥,他们就是主力军了。因为他们是班费的主要贡献者,所以也因此能得到同学的“重视”。

2.大自然“实验室”与百草园

为了解决学校条件有限,实验室、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的难题。学校决定就地取材,将实验室延伸大大自然。首先,提出“大自然中学科学”,通过广阔的农村生活,如丛林、山谷、小溪、田野等,蕴藏的可挖掘的知识走进课堂。学习在课堂,体验在自然!第二,为了巩固孩子们学习实效,学校设立“百草园”,即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种植起来,认识、了解、探究。如,百草园中数百种植物中,师生们已经认识的中草药就有几十种。为了解这些药材的药物价值,专门聘请当地草郎中为“辅导员”!

3.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

孩子们热爱音乐,学校条件和孩子们家庭条件也不允许开设钢琴、电子琴等这些高雅乐器。荣众学校,就将容易解决师资(主要是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花费少的土家族民族音乐引进校园,如器乐类有土家溜子、咚咚奎、木叶,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等。

4.丰富的周末生活——建“校园集市”:智慧市场和跳蚤市场

荣众学校实行的是“月假制”,即每月放一次假。第一个周末,智慧市场;第二个周末,郊游;第三个周末,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是模拟当地“赶集”,开设的一项活动。这一天,各班都可以设立摊位卖“商品”。商品可以是自己的旧书、旧玩具,也可以卖自己的创造,如书法作品、小制作,甚至可以从外面打批发,卖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只是有一样规定,不能用“人民币”交易,只许用学校发行的“货币”——荣众币。为了赚取荣众币,孩子们可以说花样百出。有刷皮鞋的,有讲故事的,有唱歌表演的。甚至有同学把田里的蝌蚪和螃蟹也拿出来卖。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最有收获的时刻。

二、走进心灵,唤醒生命,积极生活,做快乐学生

1.“心”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对留守儿童来说,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保障,而更在于心灵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满足”。

荣众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建立心理老师队伍,开设心理课,团体辅导,进行个别咨询等,帮助孩子们成长。到目前止,已有4位老师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个案辅导达到200人次,心理课每期达50节。最成功的团体辅导有:(1)为10个尿床的学生进行行为纠正;(2)为外校4名校园恐怖症解除心理困惑。另外,该校富有创造性的项目有:(1)心灵体操,每天早上齐读《心理誓词》;(2)四个一分钟,每天晚自习进行“一分钟静坐”“一分钟左手小楷”“一分钟记忆汉字”“一分钟记忆英语单词”等;(3)心愿树,圆梦墙。孩子们将自己的心愿挂在树上,成立圆梦大使团队,帮助他们圆梦。目的是点燃孩子们梦想!

第二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主要体现在(1)改变了评价方式,实行多元评价,而且是择优评价。学校明星榜分为: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还专门为差生设立进步之星。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让每一个孩子通过努力都有机会获奖。(2)改变处罚方式,实行“内省式惩罚”。即通过孩子们写说明书,进行自我反省。或者合作式劳动,让孩子们消除误会和怨恨。

2.幸福教育:自我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在每天的心理誓词里有这么几句话: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挫折。我们积极引导他们表现在行动上。

(1)没有生活老师的寄宿制管理

走进荣众学校,大家都感叹于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特别是寝室,虽然条件简陋但温馨舒适。

新生入校,我们要教会孩子们生活三部曲:第一,学会洗脸漱口、洗澡、洗鞋、洗袜子;第二、扫地、整理衣物、叠被子;第三、吃饭、洗碗、劳动。尽管一年级孩子小,经过约2周的训练,也能完成任务。譬如,叠被子。因为力气小,搬不动,他们就两个人合作,将被子叠成豆腐块形状。

(2)“感恩、共享、分担——同伴合作,自我成长”

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因为父母亲情缺位,容易滋生出自卑、孤僻、逆反等偏激心理特征。荣众学校对学生进行自我成长补偿式教育。

首先,感恩教育。核心是理解父母艰辛,确信“父母爱我”,为父母骄傲,用积极表现孝敬父母。利用微信平台和亲情电话,加强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感恩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亲友,包括学校里的工友。每逢孩子生日,父母会委托老师买一个生日蛋糕,全班同学会为他开一个生日晚会。而孩子在生日晚会之前,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感谢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一块生日蛋糕应该送给看门的爷爷,因为全校,他年级最大。最后一块蛋糕留给自己,因为要懂得谦让。

其次,共享制度。快乐要分享,通过主题班会晚会的形式,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进步和快乐,表现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荣众学校,吃独食是不文明的行为,有好吃东西一定要分享。

第三,互相帮助,分担困难。学生遇到心理上的困难,譬如不开心,每班都心理小助手,帮他联系心理老师(知心妈妈),帮助解决: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有学习委员,会和科任老师一道帮助答疑解惑;遇到生活上有困难,就更容易了,身边的同学都会伸出援手。在荣众学校,助人为乐已经变成一种习惯!

九、结论

1.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实施教育生活化,在客观上,可以有效地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创造出“优质教育环境”;在主观上,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稳定现状,激发他们生活激情和向上的动力,创造出“高质量教育成效”。

2.影响研究效果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职业情怀。办学条件的局限,经费的不足,需要老师更多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创造性工作,只有具备教育情怀的老师才能完成。(2)家长的教育认同。在看重“分数”的教育环境下,家长对生活教育漠视,甚至会对学校做法提出异议,会影响到孩子情绪。需要转变家长观念,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才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41)

[ 参  考  文  献 ]

[1]王洁.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2010.

[2]蒋良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J]教育史研究2003年1期.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何玲玲.新形式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猜你喜欢
寄宿制留守儿童
祝福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着力非智力因素培育 实现课堂教学转换——以乡村寄宿制学校建瓯市东峰中学为例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