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传统文化复兴和我人生、学术命运的改变

2019-09-10 07:22丁广惠
北方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俗学红学楹联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1-0125-08

一、改革开放与传统文化复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绘制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

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但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适应与协调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应变化。变化是在各个领域进行的,而和我发生关系的则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一直在进行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举科学、民主旗帜的同时,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以及俞平伯的新红学,到毛泽东对文化部的两个批示,将传统文化从批判继承,厚今薄古逐步升级,最后归结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化予以否定;“文革”中又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称为“封资修”文化,作为“四旧”统统打倒。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中央在各个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对传统文化也予以正确的评价,1994年9月5日,新华社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在全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科学地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习近平同志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说:.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在拨乱反正中,传统文化从否定到复兴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变革,而这一变革,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

二、“红学”的复兴与我命运的改变

和我直接发生关系的是红学的复兴。

《红楼梦》研究是从几乎与作品写作的同时的脂砚斋的脂批开始的,中经蔡元培等的索隐、胡适等的考据,形成旧红学、新红学和现代红学诸多流派,成为一门显学。20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俞平伯红学研究,以及“文革”中的“评红”,全面否定了新旧红学的研究成果,并将现代红学作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红学”加以批判,一些红学家被关进牛棚或被送到“五七干校”。改革开放后,经过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红学研究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1979年1月,中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红楼梦研究所。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创刊。20日,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组建《红楼梦学刊》编委会。1980年7月21日至30日,在哈尔滨召开第一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7月30日,成立以吴组湘为会长,以冯其庸、李希凡、张毕来、陈毓羆为副会长,以俞平伯、顾颉刚、吴世昌、周汝昌、王朝闻、启功为顾问的中国红楼梦学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红学研究学术组织,它团结了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老中青红学研究工作者,使红楼梦学术研究得以蓬勃地发展。

与此同时,我的政治由命運和学术命运也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与红学研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对红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红楼梦诗词评注》的有关资料搜集始于1957年被错划“右派”后的读大学时期,成书于1973年。虽然它以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增刊本,向全国发行,但我本人却要遭受我不愿多说的批判和压力,而“四人帮”帮刊《学习与批判》发文《出冷门》,批《红楼梦诗词评注》转移阶级斗争。南京某报刊发文章《沉滓的浮起》,攻击此书和老红学家吴世昌的著作。

命运的转机是“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决定我命运的有两件大事。一是1978年年底,辽宁大学党委根据“55号文件”,推倒了1957年加在我身上的不实之词,予以“改正”,接着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把我的工作从函授教研室落实在古汉语教研室,并补评了讲师职称。二是经中央主管科教文工作的领导干预,197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红楼诗案”始末》并加以按语,使历时6年之久的红楼诗案告一段落。1980年7月21日,我第一次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第一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12月1日,中国红楼梦学会黑龙江分会成立,我当选理事。同年,我第一次以个人署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上发表论文《秦可卿论》,从此开始了我参加全国、国际、海峡两岸等各种学术会议和正常进行多学科学术研究的历程。这对于别人,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我,则是人生转折的大事。

《红楼梦诗词评注》于1979年正式出版,有两个出乎我的意料:一是诗案风波,固为不幸,却使我一步迈进学界大门;二是它的社会效应,在内部油印时,各地即纷函索要,学报增刊本出,各地翻印、抄袭本,达数十种,加上出版社本,有人估计印数将近百万册。有的评介文章认为当年兴盛一时的红楼梦诗词热就是由此书引起的。

《红楼梦诗词评注》的每首诗词,都分为本事及原文、注释、译文、简评等部分。它具有译注体所应有的特点和可读性科学性外,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的首创性。它是我国第一部从作品诗词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专著,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径。郭明志教授在黑龙江省红学研讨会上说它创下了“三个第一”,即国内同类著作的第一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红学著作的第一部。二是它的艺术性。由于我在“五七年”前既写古诗又写新诗,有古诗今译的基础,比较注重原诗i翻译的准确性又注意今译的诗味和文采。一些评介文章也认为这是后出的同类著作所没有的特点。

1980年7月,在第一次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上,我提交并宣读了论文《秦可卿论》。论文突破新旧红学思维,主张《红楼梦》就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只能根据文学的基本原理去评价分析它。作品的文本是评价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唯一依据,而不是索隐和猜想。经过“增删”修改之后,秦可卿已由初稿荡妇改为有头脑的青年贵族妇女形象,而“判词”和某些“可疑”之处,则是待改和未刪净的文字。

1986年6月,参加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我向大会提交《〈红楼梦〉脂评作者辨》和《脂评畸笏批考辨》两篇论文。17日在中国魏同贤、唐德刚(美籍华人)、陈庆浩(法籍华人)三位先生主持下,我宣读了《脂评畸笏批考辨》。文章认为,所谓脂砚斋评语,是个统称,它包括从甲成本到程伟元刊本的历次评文,是一个不同观点评者的集合体。偶有署名者即有脂砚斋、畸笏、棠村、松斋、梅溪、鉴堂、绮园、立松轩、玉兰坡等,而大量的却是无署名批语。本文从十二个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考定413条批语为畸笏所写,这就为正确使用脂批,特别是为准确使用畸笏的批语和探讨畸笏思想、研究红楼梦扫除了困难。

1976年2月1日,我参加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在主持人胡文彬先生主持下,我宣读题为《拨“红学”以正》的论文。论文共分11个部分,针对周汝昌先生《还“红学”以学》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论文全面梳理了红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了“本土小说观”的脉络,认为历史并没有为小说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而《红楼梦》问世,研究者便自然使用经学的研究方法,用古文经学方法,产生了考据派,用今文经学者,便是索隐派。得出用经学研究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是历史的错位,是新旧红学走人研究迷谷的历史根源的结论。文章也肯定了家世、版本、脂批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它们在《红楼梦》研究中,只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代替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

三、民俗学的复兴与我学术研究方向的转折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最早复兴的领域,是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学领域,它使我的学术研究方向发生转折。中国民俗学有悠久的历史,周代就有“行人”制度,汉代又有乐府机构,负责采诗献诗和搜集民歌工作。一些史籍札记搜集记录了大量民俗资料,班固更在《汉书●地理志》中为“风俗”下了最早的定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个世纪30年代,先后成立了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这些学会及其刊物,团结了胡适、傅斯年、钟敬文、常惠、周作人、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杨成志、娄子匡、叶德均、傅惜华、吴世昌、沈从文、陶希圣、杨望、罗常培、魏建功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形成了北平、广州、杭州三个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切学习苏联,将传统的民俗学理论视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学说,民俗研究仅限于民间创作,大学仅设民间文学,研究人员附于民间文艺家协会。至“文化大革命”,则完全陷于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同时拨乱反正,1978年,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望、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等七位教授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交《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建议恢复中断了的民俗学研究。倡议书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中宣部部长周扬的支持和全国广大民俗学研究工作者的拥护和响应,遂于1983年5月21日于北京成立了以钟敬文为理事长、以马学良为副理长的中国民俗学会,创办《会刊》和《民俗学研究》丛刊。接着全国除了台湾、黑龙江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省级民俗学会。民俗学研究以强劲的势头开始复兴,而我也有幸参与了钟敬文先生领导下的民俗学研究的复兴工作。

中国民俗学中断多年后复兴,在许多方面都需重建,出任理事长时已81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不得不为教材的编写、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队伍的建设而操劳。1988年,钟敬文先生为改变研究人员多来自民间文学领域而缺乏古代礼俗研究人员的现状,提出接受通晓古代文献的高校教师为访问学者的计划,而我此时已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首开“传统礼俗学”课,于是学校推荐了我。钟敬文先生的考核方法很特别,是看报名者的古文写作水平,于是我呈送几篇古体诗文,并附上一信:

钟先生筵次:

余幼嗜文史,长涉经传,然久处塞北,远窜荒服,无耆宿硕师与之游,虽忝列教席,却迄无所成,常以为恨!今幸得游学京师,得侍先生门下,东溟浩淼,七窃顿开,是井蛙混沌之所期也。昨接德胤书札,始知彼从先生游盖有年矣,并谓先生命呈诗文,以观国学根底。余生也晚,性也鲁,虽有涂鸦,皆甚鄙陋,虽自窥览,亦觉汗颜,更何敢污君子之目。然闱墨不避房师,东施终见舅姑,遂检得诗文札记各数种,影印呈上,略当令先生喷饭,不胜战栗。窃以忝与七十二之列,自不敢望,滥于三千之数,尚有希冀焉。虔请

文安并颂

夏祺

海伦后学丁广惠顿首一九八八年七月二日

出于意料的是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竞选中了我,使我有幸成为先生访问学者类的关门弟子。按当时的国家教委规定,访问学者的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并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工作。在钟敬文先生指导和安排下,我围绕古代礼俗问题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外文献资料,参加教研室的学术活动,参与博:上研究生高丙中、张明远等博士论文开题评议和董晓萍博士论文答辩,参加与来访的苏、德、日等国汉学家的学术座谈会,并对数十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访问,参与《中外民俗学大辞典》的编写,积累了30多万字的资料和写成了《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前几章的初稿。但钟敬文先生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我不要局限一个课题,要全面掌握民俗学的理论和体系,以便回去能独立开课和独当一面,安排我和他的博士研究生董晓萍等同室听完他和张紫晨教授为“88级”博:士研究生所开的全部课程。

198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民俗学会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及学术研讨会,我协助张紫晨先生参与大会筹備和会务工作。1990年夏,我结束两年访学返回哈尔滨师范大学,组建民俗文化研究室并出任室主任。同时为中文系开设《传统礼俗学》和《中国民俗文化史》。1991年,参加镜泊源北方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北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灯官考论》。1993年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当选理事。1994年,出版《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原始社会卷》。同年,晋职教授。1995年,接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兼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1996年,获省级先进教研室称号。1997年,以我为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申报古典文献硕士点,以我为学术梯队成员申报古典文学博士点,相继批复。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原始社会卷》是阐述远古洪荒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的民俗风情和生活面貌的。由于史料的阙失,民俗学家一直没有撰述。我从大量的经传、史乘、别记、方志和考古、金石、古文字,以及神话传说等材料中,排比梳扒,记述了新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和婚姻、丧葬、衣饰、饮食、居室等方面的习俗风貌。访学期间,钟先生对此书初稿的学术鉴定和高师培训中心的工作总结,都认为在无人区学术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刘铁梁在《中国民俗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王文宝在《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中,都把它列为民俗研究八十年中的重要著作。随后又获评黑龙江省高校教材一等奖、中国北方十五省民间文学奖一等奖、哈尔滨市读书一等奖。

1995年,以我为副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获国家图书奖,礼俗学教学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此后,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术讲座、哈尔滨日报专栏连载、电视台专访和有关学术刊物和各次学术会议整理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是《礼俗论》,文章阐释了礼与俗各自独有的内涵、本质、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为学界概念术语的使用和研究分野澄清了界限。二是《民俗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文章阐释了民俗和民俗学的概念及学科形成的历史,分别论述了西方、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民俗研究的现状、成果与布局,是民俗研究史的总结。其他如《史诗通论》对民族长篇说唱文学与史诗的区别,《端午节起源及其民俗文化蕴意》的多元文化起源论,以及《立春考》《灯官考论》的沿革……都有个人的独立见解。

2012年,我将历年所写传统礼俗文章30篇,纂为《中国传统礼俗考》出版。全书共分四辑:一日考论,收入关于礼制民俗理论性文章四篇;二日传统岁时节日,收入关于传统岁时节日沿革、演变、政策等文章9篇;三日传统礼仪制度,收入关于古代姓氏、命名、谥号、相制、九卿、六部、文史馆制度历史发展的文章14篇;四日礼俗考误,收入关于《封神榜》《汉武大帝》《唐明皇》等历史剧礼俗错误文章三篇。

我有幸在钟敬文先生领导下参与了民俗学的复兴,它使我的研究转向了传统文化的一一个重要学科一古代礼俗的研究。

四、传统诗词楹联的复兴与参与和我向兼跨科研、创作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传统文化复兴的领域是传统诗词。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到元曲,我国传统诗词有着优良的传统,出现了屈原、三曹、七子、李白、杜甫……系列伟大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领域。但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毛泽东给《诗刊》一封信的发表,传统诗词几乎从文坛上完全消失。出于爱好,我十几岁便开始涂鸦, 但1957年后,政治身份敏感,不敢写诗,怕惹祸端,即使写也是私下进行,不敢为人所知。尽管这样,“文化大革命”中也被人举报,抄没诗词四卷。所幸诗中并无犯禁词语,但诗卷却下落不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诗词领域也开始拨乱反正,人们重新全面理解毛泽东的信,开始传统诗词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一些省市组建了诗词组织和出版书刊,并要求成立全国性的诗词组织。我参与了全国和省诗词组织的发起工作。1986年秋,以陈雷省长为主席的黑龙江诗词协会暨龙吟诗社筹委会成立。经贸委主任郑晕负责筹划协调全面1工作,其他人也各有分工,我作为成员,负责会议的文件起草,如为陈雷同志撰写开幕式讲话和后来的《龙吟集序》。1987年3月20日,于北方大厦召开黑龙江省诗词协会暨龙吟诗社成立大会,选举陈雷同志为诗词协会会长兼诗社名誉社长。郑晕为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诗社社长,张连俊、陶尔夫、陆伟然为副主席兼副社长。我和田兆民、李可、陈广德、周长源、徐敬业、黄益庸、傅广诚为常务理事。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辽宁宾馆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到会祝贺。陈雷当选为副主席,郑晕当选常务理事,我与张连俊、陶尔夫、陆伟然、田兆民当选理事。

此后,我参加省诗协的会务工作和采风、诗会活动。参与编纂省诗协会员诗词合集《龙吟集》和《黑龙江历代诗词选》,但后者实际工作是委托李兴盛做的。我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赤壁、北戴河、肇源等地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哈尔滨、上海举行的传统诗词理论研讨会和第二届“长安雅集”诗会,并为研讨会撰写论文。1988年至1990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访学期间,成为省诗协和中华诗词学会间的联络员。会长钱昌照逝世, 1988年12月22日,在全国政协小礼堂,我代表副会长钟敬文先生参加新任会长周谷城的欢迎会。2004年3月1日,协助李雪莹创建北国诗社,出任名誉社长。同年端午节协助创刊《北国诗词》。

传统诗词的复兴,使我的诗词创作由“地下”转向公开,作品散发于《诗林》、日本《一夜带水》等国内外报刊和收入《当代中华诗词选》、美国《全球当代诗词选集》等国内外三十多种选本中。以诗会友,创作日多,居然成帙。早年诗作,虽被抄没,但其草稿,皆系小纸条,随手夹于所阅书中,尚可检得大半。而中学以前诗文,存于海北老屋,家母没有文化,惧怕被扫“四旧”惹祸,将诗文、古籍、书画付之一炬。故2000年《海北集》出版时,所收诗的编年只能从“一九五六年丙申,十八岁”开始,到“一九九五年乙亥,五十七岁”,凡40年,计“四百二十四题五百零六首”,时跨“改正”前的“右派”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抒写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重大历史事件。由于写作时并未想到日后尚能发表,只是按诗的特点创作,因而不必特意加上政治口号,尚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和抒发真实的思想情感。

2016年,继《海北集》后出版第二本古体诗词集《凤兮斋集》。《凤兮斋集》亦是编年体,上接《海北集》,起自“一九九六年丙子,五十八岁”,截止于“二0一六年丙申,七十八岁”之年初,凡20年,“共收六百三十四题六百四十八首,附赋四首”。所收除了作者平时感时即事之作以外,大多为我外出讲学、考察、度假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诗会途中所作。读者可以从中窥览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风貌。

在进行诗词创作的同时,也对诗词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1978年恢复授课权利便讲授古汉语,除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以外,还要讲授诗词格律,不但我主讲时,其他先生主讲时的诗词格律课,也由我讲。1990年代,更为古代文学、古典文献、汉语史硕士研究生全面系统地讲授《诗词格律学》。经过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发现总结出诗词格律的交换律规律。

2003年,在北戴河召开的第十七届全国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交了《交换律一个支配格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重要规律》,阐释了格律诗仄起与平起、首句不入韵与入韵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和格律诗16种平仄谱式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并用交换律对黏对、拗救的方法给予解释。

2011年,在肇源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上,我宣读了论文《史诗通论》。文章论述了中外史诗的产生的条件和特点、现代史诗的创作和史诗与民族长篇说唱文学的区别。

2012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华诗词理论研讨会”上,我宣读了论文《终结型文化与独特的变化规律决定诗律不能改革》,文章论述了诗律的自身演变规律,并提出“终结型”文化的概念。

全面展示我对诗词格律研究成果的是我在2009年出版的《诗词格律学》。本书分两章十二节三附录,都34万言。它是我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30年诗词格律的感悟和总结。它以文体学、修辞学、音韵学、文学史等学科材料和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诗词格律的产生、特点、要求和规律,所论自成体系。其中,关于诗体的发展、唐人的诗题、诗会与唱和的用韵、词谱学的发展史等问题,都是前人所未论及者,特别是用自己总结发现的“交换律”统率格律,使纷纭复杂的平仄格律变得有律可循,简单推导而便于掌握。

随着传统诗词的复兴,它的姊妹领域楹联文化也开始复兴,1984年11月,先后以魏传统、马潇潇为会长的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黑龙江省也于1989年1月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哈尔滨分会。全国和哈市楹联组织的筹备和组建我没有参与和出过力量。至1996年,郑晕张罗筹组省级楹联组织,才找到我,参与筹备工作。同年10月,成立了以陈雷为名誉主席、孟传生为主席的黑龙江楹联家协会,我当选常务理事。1998年3月20日,省楹联家协会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上,我当选副主席。

在省楹协任职后,我一是奉命参与楹协的会务工作,并担任《黑龙江日报》黑龙杯全国楹联大奖赛、“茂兴杯”站人文化全国征联大奖赛、“宁古塔杯”流入文化全国征联大奖赛等赛事评委。在校内讲授对联(包含在诗词格律课内)组织研究生阳明滩应对和教师镜泊湖应对。2008年和2014年两次被中国楹联会授予全国优秀楹联教师奖。二是楹联创作。我撰写楹联也始于学生时代,然所作皆已散失,现存最早一副写于1961年。那年春节农场党委给渔队劳动的“右派”放假,并允许自办晚会,其中就有以《松江渔夫》为题的楹联竞赛活动。我获奖的楹联是:

一蓑秋雨,任浪起涛消,心追云朵青天外;

十尺扁舟,载日升月降,网捕江鳞碧水中。

“改正”前写联,与写诗不敢为人所知相反,都是公开的。1961年秋,开复原职回系,那时学校上下人等,不论谁逝去,都开追悼会。灵堂悬满挽联素幛。一开追悼会,各系部处,便向中文系要联,系办主任马建铭便抓我官差:“小丁,给你个伟大光荣的任务!”而我也正技痒,一拟便是十几个以备索要。每当元旦,各系班级、各单位都开新年晚会,张贴春联。他们又向中文系要联,照例又是我拟。随着“伟大光荣任务”的增多,我的楹联也越积越多。改革开放后,创作楹联,更无禁忌,遂于1916年8月,出版《凤兮斋楹联集》。

《凤兮斋楹联集》是我50年楹联创作的选集,共分春联、庆典、哀挽、名胜、赠答、馆廨、题咏、应对、章回、附录9类33项,收联655副和95则单联。题材包括个人感时即事、赠答题咏,婚丧庆典,山川胜迹,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角度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实。体裁多樣,短中长联兼备。单联短者4字,长者达200字,其师生应对,传奇记事,为同类著作所无。

三是理论研究。在我关于楹联理论研究文章中,重要者有两篇:一篇是《楹联学开山之作

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文章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梁章钜的楹联理论、观点和成就,并以此为题于2006年12月6日在省楹协成立十周年大会上作学述报告。另一篇是《传统建筑与楹联的产生和发展及黑龙江楹联家的继承和发扬》。文章从古代建筑角度,论述楹联从门户桃符向楹柱堂柱,再向亭阁门柱,再向室壁,而后脱离一切建筑的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联种出现的轨迹和黑龙江当代联家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全新视角全面系统论述楹联发展历史的文章。2018年7月,以此文作为《黑龙江当代楹联作品四集》的序言。

传统诗词、楹联的复兴,使我成为兼跨理论和创作两界的“两栖”人员。2018年,又出版了《凤兮斋古文集》和新体诗集《松江渔歌》。

五、综合性传统文化学科的复兴与文史馆的恢复和我学术研究范围的扩大

在改革开放中,一些复兴的传统文化,只是单纯性的学科,如前述的红学、民俗学、诗词学和楹联学,而一些复兴的传统文化则是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术领域,如孔子儒家文化、炎黄文化。具体表现在民间孔子学会、炎黄文化学会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官方文史研究馆的恢复。

孔子及其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涉及传统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贯穿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所指,也是古代文化。到“文革”尊法贬儒、“批林批孔”把孔子及其学说与林彪挂钩,予以打倒。拨乱反正后,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评价孔子及儒家学说。在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要求下,南京成立了以匡亚明为会长的孔子研究会。1985年6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于北京孔庙成立孔子研究所,1989年更名中华孔子学会。该会以张岱年为会长,以周谷城为首席顾问,以冯友兰、梁激溟、张申府、贺麟、任继愈、陈岱孙、赵光贤、季羡林、邓广铭、杨玉清等为顾问,开展对孔子、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传统文化复兴中,炎黄文化的研究引人注意。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文化是比儒家文化内容更为广泛的综合型文化。1991年5月,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该会先后以周谷城、萧克、黄孝通为会长,得到杨振宁、李政道、张岱年、季羡林、李学勤等国内外著名文化人士的支持和参与。研究会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创办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编辑出版《中华文化通志》、《炎黄汇典》丛书、《炎黄文化研究》丛刊、《炎黄春秋》月刊。各省市也成立了省级的炎黄文化研究会。

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中,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各省市馆也恢复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职能。它和前述两个民间学术团体不同,是直属于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的政府机构。其宗旨为尊老崇文、著书立说、研史资政。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1年7月29日,首任馆长为符定一,馆员章士创、齐白石、叶恭绰、柳亚子、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邢赞亭、杨东莼、商衍鎏、陈半丁、朱启钤、萧龙友、张伯驹、张恨水……都是全国知名人士或一方之望。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7年2月,以著名人士宋云桐为馆长,3月22日,著名学者孙广庭就任副馆长。知名人士李铭新、刘乃康、余观涛、萧凤年、程鹏九等为馆员。然而,“文化大革命”中,文史研究馆被撤销。改革开放后,在拨乱反正中,1989年7月,任命全玉祥为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张淑媛为副馆长,先后聘任王竞、王田、陶尔夫、吕骥平、李锡胤、晁楣、魏正一、李兴盛、田忠侠、刘以焕等专家学者和著名书画家为馆员,重新开始文史传统文化研究和书画艺术的创作。

2002年11月,我被时任省长宋法棠聘为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从而使我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孔子学会与炎黄文化研究会,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的复兴,为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打开了方便之门,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龙江春秋》和文史研究馆的《龙江文史》,更为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搭建了展示平台。于是我的科研朝着多元化、多学科方向发展。

研究的学科的增多,促进了我教学内容的丰富,我为研究生开设甲骨学、金石学、传统礼俗学、传统语法学、诗词格律学、汉语史、中国文化通论等七门课,加上为本科、函授、自考、夜大等班讲授的古代汉语、古代漢语专题(文字、音韵、训诂)、中国民俗文化史、古代文选、训诂学、写作,前后共十三科,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课程较多的教师。

2008年10月出版的《凤兮斋传统文化论丛》上下卷,是我传统文化研究向多学科转化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该书分红学、史学、小学、历律、金石书册、民俗、文化、文学、诗学、文论等11辑和两组附录,收87篇文章,共78万字。

文集中的一些文章有我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除了前文论及的红学、交换律等文章以外,较重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该文论述了文化、传统文化、道德、传统道德的内涵,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种类及对待它们的态度;二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断层与流入传统文化的填补》,文章根据地缘文化和游牧民族举族内迁并由另一民族填补的特点,提出黑龙江历史文化只有一个个断层而没有一个贯穿古今的文化;三是《金源文化与中原文化》,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观点,认为历史还没发展到民族融和阶段时,就应当反抗外族人侵,肯定了岳飞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四是《艺术生命的运动过程》,文章用相对论观点阐释了文学艺术作品各元素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化。艺术生命存在于读者二度创作之中。艺术生命决定于艺术真实,而读者所处的时代、阶级、阶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政治观点也影响并决定艺术生命的状态和命运。

省文史研究馆为馆员提供了传统文化研究用武的地方。2010年6月,《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我是编委之一,分担《绪论》的编写。绪论论述了黑龙江省名蕴意、沿革、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特点、历史经验教训、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当代意义。这实际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通论,而沿革则是黑龙江省的疆域演变史。2014年正式出版,省文史研究馆举行盛大首发式,于莎燕副省长到会祝贺。《黑龙江日报》用整版报道了首发式和领导、来宾、馆员的发言摘要。

省文史研究馆也是一个最能发挥馆员传统文化研究才能的地方。2014年3月,中央文史研究馆启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课题研究,并将若干子课题下发给地方馆。黑龙江馆认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子课题,并交我承担。5月,中央馆批复,并由文史司司长耿识博与我馆董爱民馆长签订协议书。由于这个课题是前人所未论及过,具有拓荒性质,所以,我尽力搜索古籍,摘录大量资料,完成子课题后还有剩余,便再度扩展,撰成《中国传统礼仪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将它及其姊妹篇《中国传统礼俗考》再版,同时推出。《中国传统礼仪考》分9章39节4附录,共34.5万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礼仪的定义、分类、特点、感情色彩、组成、演变原因、向现代演化的途径和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辑录了有关礼仪的原始文献、图录和柬帖格式。

文史研究馆在倡导馆员传统文化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我除了代表省文史研究参加各种诗词研讨会和诗会以外,还代表我馆参加以下活动和会议:

2009年12月,参加以谭方之为团长的学术考察团,与李兴盛、田忠侠、刘敬圻赴台湾考察了台北故宫博物馆,胡适、傅斯年、林语堂遗迹,访问了台北中山纪念馆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与之座谈和交换著作。

2011年6月,参加国务院参事室暨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的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并作了题为《国家及其下属机构对发展春节文化的重要作用》。

2012年4月26日,参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开的毛泽东转战陕北两首诗学术研讨会,提交《从平仄格律考辨〈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两首诗的真伪》和《借鉴辨伪学知识辨别〈毛泽东诗词集〉中两首诗的真伪》两篇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

2015年12月,作为课题主研人,应邀参加央馆于厦门]举行的第二届国学论坛,但因老妻病危,由孙厚山处长代我赴会宣读《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精神文明》的论文。

2016年12月14日,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国学论坛,宣读了论文《中华古代智慧的当代运用》,这个论文,也是央馆交给我馆由我完成的课题。

为了履行“资政”职责,经过调研,我先后提出《关于将太阳岛人文景观部分建成以太阳为主题的主题公园以增加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关于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及开发文庙资源的建议》《关于扶持名人纪念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建议》《为哈尔滨庭院凉亭补制匾额楹联打造精品文化工程的建议》,都得到省领导的批复与落实。

2013年4月,根据我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入选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月刊》遴选的“学林人物”。该刊2013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论文《国学渊源、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别》《丁广惠论著年表》,还发表了徐广才先生的《勤奋求实,广博卓越一丁广惠先生学术评传》,并在封二和封三配发了关于我学术活动的照片,全面地评价和介绍了我的学术经历和成果。

开放改革,拨乱反正,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传统文化的复兴,使我的学术研究转型和向多方面发展。文史馆,使我的科研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为能亲身经历这个伟大的变革尽过力而荣幸。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民俗学红学楹联
全球视域中的“重写红学史”
打破传统红学史写作模式
以临床专业学生为中心的超声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论述类文本阅读
楹联雅味
从“红学”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