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类文本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复述能力

2019-09-10 07:22陈建魏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复述策略与方法

陈建 魏华

摘要:对故事性文本进行针对性的复述训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实言语实践经验,为自身言语增值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在复述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复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精准的认识,同时采取科学高效的策略,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言语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组织个性化言语进行流利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故事类文本;复述;策略与方法

对故事性文本进行针对性的复述训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实言语实践经验,为自身言语增值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这样既导研、导教又导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现实情况却是:不少教师要么没有对这一要求进行精准的认识,要么没有根据年段与学情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复述能力不容乐观。

一、对于复述的科学认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复述是这样被定义的:“(1)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2)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

在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课标对“复述”进行了不同层次的阐述:第一学段:“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 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以上阐述,既体现了教材编者对复述课文的坡度要求,也让教师知道,要紧跟学生的年段与学情特点,训练要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因此,正确理解复述课文的内涵,准确把握学段复述要求,并辅以科学的指导与坚持不懈的随堂训练,复述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高效的落实,实现其真正的核心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一般情况下采取的复述教学策略

(一)呈现图片,情境复述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再现故事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复述中来。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要求学生借助文中插图讲讲这个故事,这其实就是一个复述训练。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积累语料、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的基础上,先出示第一幅图片,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依次梳理出人物、事件,在前期采用“演一演”的朗读形式梳理人物对话。接着,鼓励学生结合图片情境在文本记忆的基础上适当创造性地进行言语表达,请他们看着图片,展开想象,独立复述故事。然后,教师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之上小结讲故事的方法,并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练习讲述第二幅图,最后把两幅图连在一起说。这样的复述训练,既搭建了复述的支架,形成了训练的坡度,降低了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识图、想象、表达等能力。

(二)依据结构,迁移复述

故事类文本的叙述结构以“三段式”为主,即其呈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单元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使故事情节依层递进、生动有趣,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用故事类文本段落结构相似的特点,丰富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进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这篇民间寓言故事就有三个内容结构相似的段落:喜鹊劝告寒号鸟做窝,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寒号鸟冻死了。每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都包含着相同的结构:喜鹊怎么劝,寒号鸟怎么答。在第八届名师优课观摩会上,特级教师张学伟借助“文本结构表达”这一秘妙,先运用“一堵石崖  一道缝  不听劝告  得过且过”“东寻西找  衔回枯草  大好晴天  赶快做窝”两组词引导学生发现此篇文章三个段落结构相似的特点,然后巧用喜鹊第一次劝告、寒号鸟第一次拒绝的情节引导学生入境对话朗读后,紧接着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详细复述故事。在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语段结构的特点后,张老师让学生互换喜鹊与寒号鸟的角色对话,迁移复述第二、第三个故事。最后,张老师自己扮演寒号鸟,让学生扮演喜鹊,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语境中活用结构,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复述。在这样的复述教学中,学生复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结构”的表达过程,持久训练下,这样的“结构”就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结构。

(三)提炼词语,串列复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嫦娥奔月》是篇神话故事。初读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小标题概括的方法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横向形成如“后羿射日 王母赠药 逢蒙夺药 嫦娥奔月”这样的词组。在学生精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回归这些词串,用词语概括后羿、逢蒙、嫦娥三个重点人物的形象,如“后羿:力大无比、射术高超、心系百姓、英勇无畏”“逢蒙:为人奸诈、人面兽心、恩将仇报”“嫦娥:温柔美丽、心地善良、机智勇敢、舍己为民”。接着,教师纵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组,比较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这正反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抓住故事矛盾冲突的双方力量,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憎情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在这些情节基础上细品语言,从描写、想象等方面说具体。如此一来,在方法实践的指引下,学生便不会为故事情节能不能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而苦恼,能有充足的精力投注于如何把故事讲好上来。

(四)理清故事线索,要点复述

线索是贯穿文本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文本中的某个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等。细细研读,大多数故事的文本是明暗线索相互交织的。抓住了明暗两条线索,也就把握住了故事发展的关键,复述自然就易如反掌了。

(五)积淀情感,创造复述

文章本是有情物,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浓烈的个人情感与表达诉求。因此,把复述这个训练点做好,就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如在《嫦娥奔月》一课的复述中,若让学生带着赞扬的情感复述后羿与嫦娥的表现,带着憎恨的感情复述逢蒙的卑劣行为,这样就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同时,在复述的方式中,我们还可以改变讲故事的策略,改变人物的出场顺序,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同样以《嫦娥奔月》一课的复述为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逢蒙、嫦娥作为故事的开端来复述故事。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叫嫦娥……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奸诈贪婪的小人叫逢蒙……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在认知领域内,由“记忆,理解,运用”的低级向度向“分析,评价,创造”的高级向度的转变。学生复述故事的过程既是体验角色的过程,又是对故事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教师所设计的训练既是语言转换的训练,也是想象创造的训练。

综上所述,在复述教学环节中,我们要以读通文本为起点,感悟形象为重点,借助形式为支点,指向语用为原点,充分挖掘、利用故事类文本这一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循序渐进地落实新课标中对复述能力的教学要求。同时,我们在复述教学中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复述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将在语文教学的春天里灿烂花开。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复述策略与方法
高中体育社团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复述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教学
借助复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薛法根老师指导学生“复述”艺术之微探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浅谈英语口语训练三部曲
重输入,轻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