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而道问学

2019-09-10 07:22叶水涛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7期
关键词:问学见闻德性

叶水涛

教育的宗旨在立德树人,班主任的职责在教书育人。《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者,彰显人的德性,培育人的德行。亲民者,造就一代新人;至善者,真善美的统一也。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班级工作的理想境界。

现代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班主任既是学科教学的教师,更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导师。学校教育五育并举,以德育为首位。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首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性。这种培养既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又融合于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庸》云,“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之“道”在“问学”,舍“问学”无以致“德性”。班主任工作须以育人为中心,而育人需要通过教学主渠道实现学生的德性养成;离开知识教学,“立德树人”便无所凭借。

学校教学以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求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知识,是认识的范畴和认识的结果,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概念体系,但它不是外在于人的符号化的论断,它同时也是人的经历、重要的价值观、情景化的信息以及洞察力等。

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健康成长,但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危害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潜心于知识教学而无暇他顾,学生不堪于过重的课业负担,致使道德素质与身体素质整体滑坡,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当今,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双重任务,二者不能偏废。但在理论层面上,由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转为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观,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必然。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朱熹说,就“为学”而言,见闻之知是重要的,只有从见闻开始,豁然贯通,下学上达,才能达到“德性”的境界。王阳明则认为,德性之知不产生于见闻,而是靠内心的修养与体悟所获得的“良知”。但他们双方又一致认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辩证的统一,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有效勾连起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与转识成智。

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不能丢。班主任工作要遵照习总书记的教导,在提高学生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于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自觉贯穿价值引领,让学生明是非、长见识、增智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努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道德水平。法国学者涂尔干说:“世俗的教师可以并且应该具有这样一种情感,教师同样代表着高于他个人的一种伟大的道德实体:它就是社会。正如牧师是上帝的代言人一样,教师是他那时代和国家的崇高道德观念的解释者。”

因而,班主任要能很好地落实“在提高学生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一方面,在专业发展方面体现自己知识见识的增长与拓宽,通过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明确知识与素养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关系,高度认同培育与生成“知识的知识”、智慧的知识和形成素养的知识最有价值和力量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练真本领,学会学习,善于发掘知识背后潜在的价值,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崇高的职责。“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怀特海:《教育的目的》)這方面,中外教育家有着共同的认识。

猜你喜欢
问学见闻德性
越南见闻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
异域见闻
海外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