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寒猛虎深秋来

2019-09-10 07:22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19年10期
关键词:邪气紫苏杏仁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诊治小儿肺系之小儿反复感冒、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哮喘;脾胃系之小儿厌食、疳积、腹泻、重症肌无力;心系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紫癜;肝系之儿童多动症。

门诊时间:周五下午

秋天燥气当令,气候又偏于凉,寒凉的邪气和燥邪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复合的邪气,被称为凉燥,也叫次寒。凉燥一般发生在晚秋,快要进入冬天的时候,有时刚刚入冬也可能会出现。凉燥由于兼有寒邪在内,所以兼有清热效果的秋梨膏就不那么合适了,一直服用的话难免寒上加寒,加重症状。梨是秋季很好的水果,适当吃一些有润燥的作用,但梨性偏寒,非常适合温燥之人食用,却不适宜润“凉燥”。

与凉燥相对的便是大家通常理解的燥热之邪,由此致病则为温燥,主要由秋季燥邪与热邪夹杂致病,多发生于余热未消的早秋时期,部分地区会出现的“秋老虎”也可能导致温燥。徐老告诉我们,在秋季我们除了需要调养燥邪之气,早晚的寒凉邪气也需要格外注意。

凉燥致病,主要会导致我们出现微有发热、鼻咽干燥、咳嗽痰稀、口不甚渴、舌苔薄白而干等,我们也容易感到心烦、胸闷肋痛等。徐老告诉我们,老年人与儿童是凉燥的易感人群,需要格外关注。如果老年人感受凉燥,则易出现恶寒无汗,咳嗽、咯痰且痰黏不易咯出,或是打喷嚏、流涕、鼻痒,口燥咽干、咽痒等。如果少年儿童感受凉燥,除少见恶寒无汗外,其他症状与老年人相同。

如果出现了症状严重的凉燥证却未接受治疗,那么便可能对我们的脏腑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成为很多冬季疾病的导火索。那么,“凉燥”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具体的危害呢?

1.肺

寒邪特别容易经由口鼻而达到肺脏,对肺造成影响。而燥邪也十分容易伤肺,肺为五脏之华盖,凉燥之邪不论是从皮毛而入还是从口鼻而入,皆可内归于肺,但从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往往导致不同的症状。凉燥由皮毛而入,患者多表现为畏寒、少汗或不出汗,从口鼻而入,患者多表现为鼻干、咽燥、嗓子痒,随着邪气进一步伤肺还可能出现咳嗽痰黏等症状。

肺主宣发和肃降,驱使着人体气机的运行,当凉燥伤肺便可能影响肺宣肃的功能,导致宣肃失司,气机上逆,进而发生咳嗽、咯痰。

2.胃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凉燥伤肺后邪气也易侵犯胃肠,进而产生一些胃肠方面的症状。部分患者在秋季感冒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后很快就会出现恶心呕吐、泄泻不止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为秋冬季腹泻,一般从纬度高的北方逐渐向南方蔓延,北京地区10月是高发时间。在有的病例中,当患者凉燥所致的寒热症状已经解除后,随着病情进展也会出现胸满腹胀便秘,部分秋季便秘也是由于凉燥所致。

3.心脑

秋季皮肤干燥,血管收缩,有时会出现头痛头晕,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的发作,有的还会引起胸痹(其含义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等),所以,凉燥容易诱发心脑疾病。

4.腿脚

寒袭经络者,手足拘急,凉燥虽是次寒,但也会侵袭腿脚关节,使筋脉拘急,引发老寒腿、关节炎等疾病,或出现抽筋现象。

徐老告诉我们,要想避免“凉燥”对我们身体的侵袭,大家熟悉的“春捂秋冻”需要有一些特别的“讲究”,首先要防止“捂过度”,其次要防止“冻过度”,还要讲究薄衣之法。

秋天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机,多见阳光多吹风能使肌肤牢密,身体强壮,添加衣物要根据气候来,不冷不添衣,添衣要适度,无论是对于中老年朋友,还是儿童小孩,都应该遵循以上规律。

1.正确添衣顺序

行动比较便利的老人或儿童宜优先添加外套或马甲,先从上衣开始加,然后是裤子,再然后是帽子和鞋子;对于“老寒腿”、风湿、静脉曲张等病的患者,如果腿特别怕凉或是需要特别注意腿部保暖则可以优先添加裤子和鞋;很多人受凉后容易头痛,这样的人群应该尤其注意头部保暖,优先添加帽子。

2.儿童到底要不要“秋冻”

“秋冻”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强体项目,适度的低温刺激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耐寒能力,提高免疫力,为过冬做好准备,但须注意“秋冻”应该以不引起疾病为限。除此以外,外出“秋冻”的同时儿童也可以接受阳光的照射,可以激活皮肤内的25羟基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发育,所以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

秋季的时候阳光下热,阴凉底下很凉,所以,阴凉底下汗出当风,容易虚邪贼风侵入从而得病。

1.第一位:后背部

很多脏腑的气机输注于背部,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形成了特殊的一组穴位——背俞穴,如果背部受寒,这些穴位也可能成为风寒、凉燥入侵人体的大门。现实中,后背受凉也确实是很多人发生咳嗽的原因。徐老提醒我们,特别是有慢性咳嗽的人,尤其应该注意后背的防护。

2.第二位:腹部

腹部是人體很多重要脏器的所在,如三焦、脾胃、肝胆等,一旦受凉便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脾胃阳虚者,受凉后更易出现泄泻等症状。

3.第三位:腿脚

捂腿一般指的是特殊人群,有“老寒腿”、风湿性关节炎或是下肢静脉曲张等的人一定要保护好腿,做好腿部防寒,因为受寒均有可能诱发这些疾病加重,出现种种症状。

1.杏苏散

杏苏散是治疗凉燥的基础方,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主要使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甘草、大枣。针对这个方子,徐老提炼方中两味君药紫苏、杏仁,配上红糖,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代茶饮,特别适合凉燥初起的患者服用。

● 杏仁紫苏茶

【食材】杏仁6克、紫苏10克、红糖5克

【做法】杏仁去皮(打粉也可以),放入水里煮5~10分钟,再加入紫苏,泡10分钟左右,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红糖。

【方义】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红糖甘润,既可温润心肺,也可调和苏叶、杏仁的药性。三者合用,方可轻宣发表而润解凉燥。

【作用】预防凉燥或辅助治疗凉燥。

【适宜人群】适宜秋季饮用,凉燥初起的患者。

2.儿童咳经验方

针对儿童咳嗽,专家又推荐了一个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方子,专治小儿秋天咳嗽,适合小儿慢性支气管炎、咽干、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咳痰不爽等症状。对小儿咳嗽痰黏而少,治疗效果更佳。 方中主要用到紫菀、百部、枇杷叶、前胡、甘草、苦杏仁、桔梗、麻黄、蓼大青叶等,其中以紫菀性味苦而辛,寒热并济,可以治疗痰喘咳逆、肺痈吐脓,为本方的君药。注意药物使用谨遵医嘱。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邪气紫苏杏仁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视角新解“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有“颜色”的本草植物(上)
幸福来自感动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杏仁糖小兔
别轻易拔罐刮痧
餐桌观察员之五仁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