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指导:重构校园发展生态

2019-09-10 07:22胡正良冯朴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1期
关键词:重构

胡正良 冯朴

【摘 要】学生发展指导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意愿来引导和协助学生实现理想目标,尊重个体,关注成长,强调服务。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可以从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校园空间设计三个方面重构校园发展生态。

【关键词】学生发展指导;校园发展生态;重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11-03

【作者简介】1.胡正良,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学生工作处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德育带头人;2.冯朴,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党委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通过提供信息与建议等方式,引导和协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生涯发展规划。这就让学校教育从“控制”转向“指导”,从“面向整体”转向“关注每一个”,从“服务高考”转向“助力个性发展”,从“统一标准”转向“多元评价”。学生发展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学业发展及升学、生活习惯、理想信念、学生心理调适与性格完善等指导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接受“适合的教育”。本文将从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校园空间设计三个方面谈谈校园发展生态重构。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1.从“分数”转向“成长”。

教育的基础是“目中有人”,学校要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掌握个体情况,把握群体取向,为成长提供“适性的气候与土壤”。

笔者所在学校所制问卷中的“即将进入高中,你想的最多的是?”一题的调查结果为(按占比多少排序):①喜悦与兴奋;②紧张与焦虑;③期待与希冀;④暗下决心;⑤没什么感觉。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向上,踌躇满志,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是紧张与焦虑的状况。学校在校园布置、生活服务等方面尽力做到周到温馨,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并安排适时的心理选修课来缓解学生的不适感,帮助其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发展指导让学生站在了发展场域的中央,是“私人定制”的成长方案。学校通过发展指导不断激发学生发展意欲(内驱力),满足其发展需求(生长力)。

2.从“控制”转向“指导”。

现行的教育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多以知识仓储式为主,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被教化、被规范和被约束的地位。“控制”型的教育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效能。教育需要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陪伴指导。学校要建设活动体验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共育资源库等物化平台,借助活动体验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行动”,强调要从行动中获取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行-知-行”不断循环,不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例如,学校倡导“垃圾不落地活动”,不仅要求师生不随手扔、抛垃圾,更要求师生能及时清扫校园、随手捡拾废弃物、进行垃圾分类等。这样的指导不仅让学生知道“不能做什么”,更让学生明白“能做什么”“该怎么做”,慢慢地“垃圾不落地”内化为学生自我的素养,外化为做事的习惯。

3.从“燃烧自己”转向“融入共同体”。

学校不仅搭建学习的平台,还构建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师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发组建多彩社团,自主组织主题活动,生生、师生呈现出“合作参与、质疑探究、平等對话”的共同体文化特征,形成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共同体人际关系。

在指导学生中,教师从“燃烧自己”转向“融入共同体”。教师不再是仅仅奉献自我的“蜡烛”,而是不断成长的“人”,持续地从学生、同事等“重要他人”身上汲取营养,助推自我的成长。在学生学习的形成期,教师做导师,激励引导;波动期,教师做教练,示范指导;成熟期,教师做观众,既欣赏学生的个性风采,也提升自身的素养。指导就是在感性中予以信任,在理性中予以方向,这不仅让学生实现从“我要”到“我能”的自信跨越,更让教师在“课堂研讨”“问题沙龙”中完成层进式的“教学相长”。

二、自主探究:转变传统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学生“情感动机淡漠、能力薄弱、方式单一”的学习现状,激发其探索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问题,学校成立以学生社团(天一科学院、人文学院、体育健康学院、艺术学院)为载体的自主学习中心,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组织形式方面,从“兴趣小组”到“学生社团”,再到“学院”,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特点;在自主学习内容方面,从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到对“某一领域的探索”,体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在自主学习方式方面,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到“真实问题的项目研究”,体现出“研中学”的自主实践特点。

2.项目研究。

学校“以课程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以活动为平台”,让项目研究落地生根,强调“学中做”“研中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真知。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研究项目分为必修项目和选择性项目。“必修项目”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国家课程,重点培育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选择性项目”面向对某一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设各类选修课,依托e学习互动平台实施。

天一科学院建立了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学习模型,初步形成了物理探究、化学趣味实验、实用生物、工程、技术整合、地理天文六类主题性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开发了相应的校本选修课以及系列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来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丰富课程。

丰富课程不只是课程数量的增加,更是课程结构的完善、课程内容的广博、课程选择的自由,是学生学习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及质量,是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载体,能激发起学生成长发展的“内驱力”。学校开有“名人课堂”“社团活动”“职业体验”等多种课程。

以“职业体验”为例,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教育,不是为今天,而要为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学生发展指导以此为行动纲领,从学生的成长实际需求出发,因人而异地制定成长方案。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能“沉潜”生活的职业百态中,才能“品味”成长的营养,才能提升生活的技能,入情入境让学生发展指导由“空洞”走向“实在”。科技夏令营的全体参与者走进高新企业,不仅参观高科技的工作环境,还聆听技术、管理、文化、专业发展指导等诸多领域的学术演讲,尽情享受着全新的科技、人文、管理体验。

三、立体教科书:优化校园空间设计

1.把课程种在校园里。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全新建构,积极探索并践行“把课程种在校园里”的理念,建设“课程基地群”,让学生能在丰富的资源中自由选择发展机会,真正“让成长孕育在课程中”。

学校以“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为建设理念,奠定教育的物质基础;以“学习型校园、爱生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为发展方向,突出高品质校园的内涵。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被多家报刊称赞为“立体的教科书”及“最美校园”。

2.生活在书院中。

书院是科学资源中心和人文活动中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强历练的生活社区,是传承和弘扬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平台。

学校以学院作为书院的构成元素,包括“天一书院”“天一美院”“天一体院”等八大学院课程基地;以“养成”为核心理念,提倡“修身”“修学”结合,通过国学中心、阅读中心、名校书社、校友收藏馆、书吧等,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得到“文化浸润”;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STEM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创新设计等,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学生在书院中涵泳,按学术领域的不同,自发组织各类活动,以导师点拨、学友切磋为主要方式,在研修中缔造亦师亦友、独立批判的学教关系,培育博雅通才。

总之,学生发展指导重建了校园的教育生态,师生关系由“单一发展”变为“共同成長”,学习方式由“模糊指令”变为“精准引导”,校园空间设计由“物化空间”变为“立体教科书”。这让教育的“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都接受“适合的教育”,成就“每一个师生”。

猜你喜欢
重构
变革思维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