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儿童剧:道德教育的校园行动

2019-09-10 07:22赵敏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1期
关键词:儿童剧小学德育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当前小学德育认识片面、德育模式陈旧、德育合力不足等现状,在对当代德育追求和学校德育传统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础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以儿童剧为契机探寻德育行动的德育举措,以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行动;儿童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47-05

【作者简介】赵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8)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一、缘起:实践之困与校本传承

(一)小学德育现状

1.德育认识片面化。

当下,学校教育中仍存在“以立德为育人口号,以育分为操作手段”的重智育、轻德育倾向。一些学校将德育作为智育的辅助部分和衍生品,把分数作为评判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更有甚者还会单以品德试卷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的德育成绩,以单一的、缺乏情境和实效性的问题作为判断学生道德水平的依据,并将学生对卷面的选择、判断和简答等同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实际反映。当前知识化、应试化的德育现状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可信性和实效性。[1]

2.德育实施表面化。

学校德育有多种实施途径,其中之一是“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国家课程,统筹编排教材的德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浓缩性和间接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鲜活的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加以补充。然而,在小学德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仍旧习惯于采用刻板的灌输式说教方法来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并且将道德规范等同于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2]旨在让学生养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而不考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道德需要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内化。这一德育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在这一德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行为规范并做出与之相符的反应。

3.德育合作形式化。

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儿童的道德教育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处于被动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不顺畅,组织运行低效,主要表现在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过度依赖以及学校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力度不足两方面。[3]一是部分家长和社区人员完全将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而部分家长和社区人员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片面地将自己的责任理解为听从和配合学校的安排;还有部分家长和社区人员不愿合作或不肯合作。二是学校缺乏与家庭和社区进行合作的主动性,缺少富有新意的合作方式和系统地开发校外德育资源的路径。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的德育校本传承与实践创新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师附小)的校训,学校师生以校训作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准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生命。学校为学生提供有温度、有爱心的教育,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终身幸福。二是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学科素养和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体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三是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讲述中性的、无情感的道德知识时所伴随着的热爱、着迷或是冷漠、厌烦的情绪会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使道德知识带上感情色彩,从而影响到学生与教师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4]进而影响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四是突出实践性特征。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要通过“讲道德”的方式,更要通过“行道德”的方法,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此来践行心中的“大爱”。

作为一所具有116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校,戏剧表演是南师附小传承百年的教育特色。当年,学校开设的戏剧表演涵盖各年段,学校还专门设有学生戏剧文化自治组织——表演部,戏剧表演的内容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故事为主,以弘扬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目标。由此可见,当时学校的戏剧表演就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且以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今天看来,南师附小百年前的戏剧表演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加具有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学校借助戏剧的独特魅力,不仅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德育行动的开展。

二、凝思:德育儿童剧的学理分析与实践可能

(一)儿童立场是德育的当代追求

1.凸显学生主体的内在道德需要。

一定社会或阶级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5]道德需要對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言:“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均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的影响;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水平直接同需要的层次关系的发展有关。”[6]道德需要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它尤为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道德教育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传统德育正是因为过于强调外在道德规范、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而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德育是学生主动感受、体会、改变的过程,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主动帮助学生激发其内在道德需要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重点不是教师怎么教、怎么指导、怎么灌输,而是怎样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思考、内化、反省现有道德规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才能把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所接受到的外在影响内化为个体的内部需要,从而建构学生主体积极的道德世界。

2.构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性养成机制。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实践的教育方法,强调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也就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结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将杜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进一步突出“做”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是培养个体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的过程。其中,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人们衡量个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向人们展现其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做”或“行”是德育实施的方法,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学生施加积极道德影响的过程,是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结合,在道德行为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最终促进学生积极的道德实践的过程。因此,当前德育改革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其核心点是从概念思维向实践思维的转变,[7]是从说规范、讲道理转向对学生道德行为中的困惑进行道德思维训练和行为方式的指导,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合力。

实践证明,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會所发挥的作用均不容忽视。家庭是“传授诚实、忠诚、信任、个人责任和尊重他人等公民美德最有效的机构”[8],家庭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摇篮,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教师,家长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既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给予一定的协作,又可以弥补学校德育的局限和不足。同时,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承载国家德育要求的主体,也是把握德育方向、协调德育资源的中坚力量,学校除了发挥自身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外,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以增强德育效果。此外,社会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总环境,社会的积极影响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德育工作,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德育合力,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环境。

(二)儿童剧是小学德育的载体创新

儿童剧,顾名思义,其服务对象是儿童,其内容素材也多源于儿童生活。在深入研究和开发德育课程的过程中,南师附小尝试推出具有时代烙印和校本特色的德育儿童剧课程,从儿童学习品格的形象性、直观性和体验性出发,转变过去传统德育的说教和灌输方式,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在人物对话和行为表达中,将之前学习的品格要求通过生动的表演进一步展现出来并且固化,真正做到将道德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德育儿童剧将力求发挥以下教育价值来完善儿童的道德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儿童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学生从最初开始参与剧本创作,到剧本修改,到多次排练,再到最后的舞台展现,学生的细心、耐心、专注、创新、想象、文字表达、合作交流、团结等优秀品质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其次,促进学生与同伴、教师、父母的情感联系。一部儿童剧的呈现,背后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教师与学生的辛苦排练,家长的配合与鼓励,以及社会提供的环境与条件。学生与同伴、教师、家长和社会进行沟通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爱的意识,让学生学会体验爱的情感、养成爱的习惯、提升爱的能力和智慧。最后,提升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学校通过德育儿童剧这一载体,让学生成为站在校园中央的人,在教师及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尝试撰写剧本、编剧表演、运行管理儿童剧场,促使他们在角色塑造中发展品格和能力,在内容表达中回顾与反思,在创作演绎中提升协调合作能力,在遇到冲突时学会批判性思考,从而促进自身道德思辨能力的发展。

儿童剧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故事将深刻的道理浅显地展现给孩子,不讲究深度,追求的是浅出,因此,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利用有趣的形象和对话来演绎儿童剧是这一德育行动的特点。

三、行动:我们的德育儿童剧教育实践

(一)德育儿童剧的整体建构

1.德育儿童剧前期准备。

(1)确定活动方案。各班结合本班学生发展需求,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选取一至两个关键词作为活动主题,班主任指导学生收集素材,学习撰写儿童情景剧剧本的方法,编排剧目,创作剧本。

(2)确定活动计划和分工。一是各班成立班级剧社,由班主任总负责,每个工作组由一名家长志愿者具体负责;二是各班成立儿童剧场运行管理团队,负责接受报名、信息发布、运行管理、对外宣传等相关工作;三是德育处、教务处牵头成立校编剧指导团队,委派有责任心且热爱编剧创作的教师、家长或专业人士担任编剧文稿导师,围绕关键词,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文献研究,并整理分享到团队群共同学习;四是成立评委团,评委团成员包括校级领导、德育处和教导处责任人、级部德育委员、指导教师、专业人士、参与策划组织观摩的家长志愿者等。

(3)确定表演形式和评分标准。儿童剧表演的形式包括以下五种类型:儿童小话剧、儿童小歌剧、儿童快板剧、儿童朗诵剧、儿童小戏曲。以多样化的、开放化的形式,激发大家创作、表演的兴趣与创造性。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标准作为规范的参考以确保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2.德育儿童剧的实施。

(1)剧本编写。学校德育处筛选适合改编成儿童剧的书目,并标注核心价值观,供各班级选择;各班编剧组确定编写主题,收集素材,在家长、教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指导下尝试撰写剧本;学生以口头陈述、表演展示等形式进行剧本创作的汇报,评委团审核后进行剧本修改。

(2)剧本排练。班级导演团队挑选演员,排演儿童剧。在排练的同时,剧务组成员应参与观摩,以便准备剧情表演需要的布景、道具、化妆、音响等。剧务策划的过程尽量发挥学生的专长。剧务组主动及时与对接的艺术学科教师沟通,争取专业人士的指导。表演所使用的器材以节约环保、便利适用为原则。排练一段时间后,各班组织中期交流活动,总结得失,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3)展演评选。儿童剧展演分三步走:全校所有班级选出18强,每个年级选出3个;校内剧场进行“18强进10强”展演;编排10强精彩剧目,参与元旦会演活动——小南狮剧场优秀儿童剧会演。

南师附小从“传承经典与课程创生”的视角出发,在传承戏剧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和实施德育儿童剧,更好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理念与实践的融合。同时,学校借助开发校本课程这一契机,以课程滋养儿童道德成长,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渗透道德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生活中的小道理,以无形力量建构起儿童人生大厦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聂丽芳.中小学德育现状诊断与改进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8):9-10.

[2]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3-10,54.

[3]冯永刚.儿童道德教育中家校合作偏失及其匡正[J].中国教育学刊,2011(9):83-86.

[4]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5]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15.

[6]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10.

[7]赵昕.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57-60.

[8]程芳芳.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体验养成的基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08-109.

猜你喜欢
儿童剧小学德育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浅析剧院管理中对儿童剧演员培养的必要性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剧不能“站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