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作”下

2019-09-10 07:22俞蕾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堂实践

俞蕾

【摘要】  本文通过《清明上河图》美术课堂同题异构教学静虑,认为要“行”好教学首先要“作”好教材。尝试以开放的视角研读教材,结合课程与学生具有的条件,创造教学活动新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  教材理解 学习目标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043-02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五大目标中“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作为美术本体在美术教学中是基础也是核心。一直以来美术教师们都在努力实践,以求到达最好,对于教学开展的关键点“教材”和“课堂实践”,笔者对其理解是:“作”教材,即分析、重构教材,根据学生认知和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正确选取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行”教学,即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实效。

一、研读教材,抓住教学重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本体,教材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呈现。任何一节美术课都是以老师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分析、凝练,并在实际应用中,经过取舍后形成并把握重点,这一点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2018年,笔者参加了初中美术同题异构,课题是《清明上河图》。在以往多次赛课和观摩课中,也看到多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教法,多数老师围绕宋代历史和画面故事展开教学,这不由得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历史课还是美术课?

课题的安排在编写时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内容之间也有着关联。翻阅苏教版八下美术课本。教材第一模块欣赏·评述——中国山水画赏析,第二模块造型·表现——风景写生。第一板块重在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背景、笔墨章法、风格流派等方面介绍赏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第二模块则用现代表现手法描绘生活,描绘自然,其中涉及了西画的透视法。中西交融,为进入下一课《清明上河图》作了铺垫,提供了借鉴。

来自中国12世纪的《清明上河图》集积了中国画的众多元素和题材,将现实主义题材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呈现于世人面前。面对如此庞大的一幅作品,既可分析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也可欣赏北宋京城的风土人情,甚至可以探究其社会历史价值,如果纯粹看其风物,着实委屈了这幅作品。为了重塑此课,笔者数日面对此画,每一次展卷,内心都波澜起伏:视线时而俯瞰全景,时而走进街市,游观倾听;时而又随车马,徜徉而出,无比奇妙。不禁想问张择端:你是如何画出这样的作品?迫切寻求答案的心理让笔者有了初步的教学方向,既然有前面两课为铺垫,本课可围绕中国画“六法”中首纲“经营位置”,以远眺的方式,纵观全画,首先解决如何看画,即了解画作如何画,画家如何巧妙布局,展现时空相融。

好画“能品”,但缺乏“会品”的眼睛和头脑以及对传统的热情。老师对于教学涉及的作品首先要进行自我鉴赏,产生情感,而不是单刀直入,生搬硬套。借石涛之法“借古以开今”,“品”从感知、理解、到评价,可以让人具备审美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评估学生,落实学习目标

笔者调查了所在学校中部分学生对中国画的感受如何,答案大多数为模糊:一部分说看不懂或蛮好看;有些说看着简单画着难,控制不了笔墨;还有一部分则说不喜欢中国画,认为油画更好看。学生的问题在于:画怎么看?画怎么画?画好在哪?这与笔者的问题极为相似,既然是共性问题,就决定从图像识读入手,解决学生最根本的鉴赏困惑。首先进行课前自学,设置自学调研问卷,主要涉及:

1.绘画主要步骤有哪些

2.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式有哪些?请举例

3.根据已学知识,在中西两幅画中寻找透视关系,发现其不同。

4.请你试试从不同位置、不同的视角看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感受。

5.和同学一起了解北宋宋徽宗时期的社会状况,寻找描写京城汴梁的文字,

问题的设置为教学内容的确定起关键作用,一是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通过自学探究,预习获知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胸中点墨”,能与老师同步。

其次,笔者利用学生在教材第二模块·风景写生所学内容和方法,布置学生画一幅《家门前的风景》,并写出自己的位置,最想表现哪些内容,画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作品回收后归纳、整理,学生的作业中问题集中表现为:1.取景构图,如何选取表现内容;2.表现,空间感难易表现,过于平面,透视关系错误。同时,学生的作品也可成为教学中的讲解对象,更直观更贴近学生。

行进到此,笔者可以确定的教学内容是结合教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赏析作品在绘画·经营位置中的艺术特色,并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取景构图的困惑,从而培养学生感知和思考,理解和判断,评价和创作的能力。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但教学不可无重点,因此确定教学内容的主体还是老师本人,老师关注的是在这些内容中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和难题,要顺着这些问题和难题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三、创新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精髓,即老师牵手,最后放手;老师少讲,最后不讲,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索、学会辨析、学会历练,从而获得知识。教学内容的展开在课堂活动中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在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后,需要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组织,老师必定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解开他们的问题

笔者在《清明上课图》教学活动安排中,关注两点,一是学生面对的是古画,时代久远,如果能与古人对话,则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设计了第三人物,即画家本人,创设出与古人对话的场景,由画家带你入市观景。这个角色担当了重要环节中提问和过渡,代替了老师说话,同时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热情。二是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深从浅出。紧抓经营位置这个目标,从点、线、面到体,结合西画焦点透视法,逐步感知、分析,让学生清晰明朗。

例教学活动:

A.欣赏学生创作《家门口的风景》系列

B.课题:家门口的风景

(一)张择端以画会友

张择端语:八百年前我也画了一幅家门口的街景,请大家指正。

展示《清明上河图》,说说你的第一感受,并结合自己作品,就创作提问画家

问题集合并进行分类:

1.作品背景——通过预习与渗透解决

2.创作手法——本课重点

3.创作技法——延续至下一课

张择端语:那我带大家游览一下,在游玩中或许疑问就解开了。

(二)游景解疑

1.站在画外观——选景

背景:根据预习交流对北宋京城汴梁的认知。

视角:俯眺北宋京城的平面图,寻找张择端画面内容所在。

选择:面——点(1、以点代面,“点”具有代表性;2、角度、内容适合于画面,疏密有致,表现美感。图1)

表现形式:长卷

2.走进画中观——经营位置

师语: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画家家门口到底是怎样的风景。

布局(图2):

张择端语:通过水陆两线游览,可发现我家门口的街市格局?

活动:每小组一张,两个颜色分示所看到的路线,观察其中的变化

构图(图3、4):

师生:中西绘画比较,焦点透视的特点和局限。

张择端语:大家的构图方式很有意思,我生活在12世纪,从未听說过,我只是借着前人画山水的方法表现家乡一角,在大家看来,我的这种构图方式叫什么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不同特点

师:沿着水陆两条线边走边看可以逛上一天,张择端是怎么把对象安置在这两条路线旁的,并且要做到统一变化。

活动:1、用几何形给《清明上河图》分解,观察画面内容经营的特点.(图5)

2.用几何体将几何面完整,展现立体的效果图。(图6)

张择端语:同学们这种解构方法太有意思了,不同的几何形体一下就把我的画面布局分析的一目了然,佩服!

……

以上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虚拟人物张择端成为了本课的导游,师生皆成为带着问题的游览者,看似请第三人物解决问题,实则是师生在活动中共同解开了《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之谜,也解了自己的困惑。

通过《清明上河图》的讲解,笔者认为此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基本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绘画,借助老师的图式分析,以模块式的方式理解此画的构成,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新的想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以今入古。学生借此课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前呼后应的体会。

四、结束语

千里之“行”,始于“作”下,一堂课从教材入手到课堂实践,在不断创作中行进,以实现此堂课的教学目的。实现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只有解决了美术本位素养才能延伸至其它方面。美术教学从课前到课内至课后是一个整体,老师始终是把握教学的第一人,统筹着学生、教材和教学活动的关系,“创作”好自己的教学,站好自己的讲台。

[ 参  考  文  献 ]

[1]尹少淳M.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傅抱石M.中国绘画理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4]叶圣陶,刘国正M.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课堂实践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