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策略

2019-09-10 07:22李生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

李生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数学是一种思维工具,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是课标思想的“四基”之一,数学知识的形成不单单是教师课堂的直接传授,也应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唤醒、借助直观、适当拓展等方法,对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重要的目标。较强的迁移性和认同性是数学活动的特点。教师要想对课堂进行革新与创造,寻找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就必须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从而为学生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唤醒学生的知觉特性,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建模经验,在探索中为这片空白区域开辟思路、划分层次,推动其成为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自然就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的数学学习更高效。

一、有效唤醒——让隐性经验显性化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一定的知识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而对于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经验心理的模型如同一座“冰山”,处于显性层面的知识仅是山体的一小部分,还有着更多的潜意识尚待发掘和利用,而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这种特点,引导学生把身体中隐藏的潜能给激发出来,并且通过实践的锻炼,使之成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首先,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提出一个公式,随后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这个分数进行改写;其次,教师再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用通分法对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第三,教师给出两个异分母的分数让学生尝试计算。最后的结果显示,学生们都运用了通分法。另一位教师则采取了依次推算的方式,按照顺序给出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然后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继续追问学生,在这种带有简单互动的自主思考中让学生明白,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够直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这样,学生自然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背后的算理有了深入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两位教师教学方法的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的唤醒带有更多的定向引导,而第二位教师则是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推动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外显化的过程。所谓学生数学经验的外显化,就是把学生思维和认知深处比较模糊的经验清晰地梳理起来,为学生今后的运用提供便利。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认知。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体会到“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够直接加减”以后,学生就会在此基础上,采用将异分母小数化、异分母通分等方式进行加减法的计算。这样的外显化,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思路进行,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二、借助直观——让原有经验派生化

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明显的“伴生产物”,即数学思维经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次建构和联系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教师应当积极把握学生的这种习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培育新的思维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某某之间有着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如何体现?这种关系是否可以验证?验证的结果对吗?”等等。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中间能够顺利地建立起联系来,而且还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如邻边×底、底×高、高×邻边等。这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给学生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体教具,不断地变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去观察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发现,在教具的变动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高发生了变化,底边却没有任何变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和高有关,高发生变化,面积也就发生变化。随后,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方格图,在方格图中不断变化平行四边形,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来佐证刚刚的初步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那么,究竟这个论断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拼接、变换等方式,把平行四边形进行拆分化组合,再次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注意力很集中,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数学发现和探究的大门是直观的,各种观察、联想是培养学生丰富思维经验的载体。学生这种思维经验的形成,既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也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但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注意量化,尽量通过关键点的指出来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加丰富的新知识,并且这些新的知识会随着学生的不断探究和积累逐渐体现出明显的体系化和深刻化。

三、适当拓展——让单一经验系统化

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只是将某个知识的获得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有缺憾的,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初步模型,才能使他们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小学生的数学经验具有单一化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基于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的同时,还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并且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此促进学生系统化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

例如,在“简便运算”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简算模型”,学生建立“简算模型”之后,自然就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简算模型”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如对于“748+98”这一类题目的简算,如果教师仅仅结合算式让学生理解,学生是很难对其进行深入感知的,实质上,对于这一类题目的简算,就蕴含在生活购物的“付整找零”中,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付整找零”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明白在算“748+98”时,可以这样想:“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是748元,一个热水壶的价钱是98元,在付钱的时候对于98元,可以付出100元,找回2元。”因此,就可以用“748+100-2”来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运算的经验,而且积累了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这样自然就能够让学生单一的经验系统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数学公式与简单的数学定理的教学,教师就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学生才能在结合生活原型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化、系统化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思维规律,通过有效的整合开展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土壤”,只有小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一“土壤”肥沃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够“自然成长”。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唤醒,借助直观、适当拓展的策略,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隐性经验显性化、原有经验派生化、单一经验系统化,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振明.经历建模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例谈建模过程中探究活动经验的形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

[2]吴梅珍.积累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J].教育艺术,2019(1).

[3]刘丽丹,惠希.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

[4]郭勇.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数学学习——“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9(5).

猜你喜欢
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刍议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培养策略谈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浅谈“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层层推进,落实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