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阳明思想及贵州精神的融合与应用研究

2019-09-10 01:48龙婧罗敏肖玥彭雪雷娇娇
高教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教学

龙婧 罗敏 肖玥 彭雪 雷娇娇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寻求的问题。作为阳明文化的发源地的贵州,有着博大的人文精神。如何把二者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对贵州高职人文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语文;阳明思想;贵州精神;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063-0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widespread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of students is a problem that language educat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en seeking. As the birthplace of Yangming culture, Guizhou has a profound humanistic spirit.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two in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e humanities training of Guizh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Yangming thought; Guizhou spirit; teaching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石是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召唤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适应行业发展、职业岗位的高等技术技能以外,还应该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担当意识、民族文化自信、开拓创新的思维,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文化品位等人文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贵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贵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课题组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贵州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人文知识薄弱

受前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未能深入理解吸收课程中的人文知识,又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等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大部分学生欠缺人文常识。对文学、历史、哲学,乃至艺术等领域的了解微乎其微,遑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整体认知。

(二)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所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志。根据调研结果,由于人文知识薄弱,蕴含其中人文精神很难扩大影响因子。即使少部分有所了解的学生,也难以内化形成人文品质。还有极个别学生,虽然已形成独立的人文精神,但受外界影响的波动较大。很多学生本身就缺乏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目标模糊,缺乏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会呈现出情绪消沉,思想空虚的精神状态。

(三)人文活动能力和行为欠佳

人文活动能力和行为,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和人文素养的具象体现——这一点,贵州高职学生表现不尽如意。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差,缺乏自信,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抗压能力差等。学校是社会的序幕,无论学习还是实习中,部分学生组织纪律差,拒绝合作,缺乏创新,效率低下,无视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常常造成误会和摩擦。

二、阳明文化和贵州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王阳明曾在贵州悟道,是儒家与贵州的融合的开始。著名的“龙场悟道”“知行合一”都发生在贵州龙场,贵州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明清以降,阳明文化对贵州更是影响深远,与地域文化可谓水乳交融。如今,修文成为阳明文化的朝圣之地,黔西象祠寻访者络绎不绝,贵阳市更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城市精神。

贵州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本省,让阳明文化和贵州文化深度融入高职教育,对提升贵州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重大。

(一)阳明文化和贵州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是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来说,文化是最根本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就文化自信來说,这对实现我们中国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源于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反思和高度认同,沿袭自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

指导高职学生参悟阳明文化,要与当下现实相结合,开掘领会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深切感受多彩贵州的深厚文化底蕴。王阳明这位明代大儒启迪并泽被了贵州大地,其思想的核心在于“格物致知”,引导学生学而思,并学以致用,形成自豪感,对于学生价值体系形成,增强自我意识大有裨益。

(二)阳明文化和贵州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性格

在传统儒家教育中关注的焦点就是塑造学生人格,这也属于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职教育中更不可或缺。相比其他高等教育类型,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挫败感。王阳明被贬谪贵州时,正处于人生低谷,但他能坦然面对,除造福一方百姓,还在自身修为和学问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其处变不惊的气度、经世致用的学风、坚韧不拔的精神,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培养亦是很好的参照。

王阳明是“兼三不朽”的圣人,他眼中的圣人之学即“大人之学”,圣人之道就是“大人之道”。让学生了解王阳明的圣人风范和良知德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目标,提升高尚的人格境界,激发内在强大的自我,不忘初心,面向未来。

(三)阳明文化和贵州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有利于启迪心智锻炼思维

大学教育对促进文化成长承担了不可推卸的义务。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文化本身蕴含教育的功能,树立榜样能够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给出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学生深入了解王阳明,尤其是他的求索思想和对前人的批判、吸收与创新——对学生而言,这正是启迪心智和锻炼思维的过程。在高职教育中引入阳明学“前三变”和“后三变”的相关内容,或将在阳明理论架构中的举证批判与反思思维做教学应用,引导学生学习王阳明的探究精神,在不断的批判、反思和扬弃中,最终实现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境界的提升,并且还一定程度上运用和锻炼了哲学的抽象思维。

(四)阳明文化和贵州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是培育学生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有效途径

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各种文化共存,相互交织,异彩纷呈,除了有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外,也包括屯堡文化、儒家文化、土司文化。高职学生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培育,只有纳入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大背景中才能逐渐形成共情意识。

在全方位校园教育中,应合理穿插王阳明、尹真、丁宝桢、张之洞等贵州或相关的名人传奇,调动学生人文感知力,培养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可以说,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应继续进一步探索与挖掘,总结出新的经验。这还可以激发学生继承创新,发乎学习而不止于学习。

王阳明在多方面卓有成就,是哲学家、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一生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但一生勤勉,不坠青云之志。通过剖析他的思想,领悟他的思想精髓,感悟他的情感与生命历程以及精神气质,必将让高职生的思想得到深刻的启迪。这对他们将来追求美好前程、善待人生苦乐、投身新贵州的建设大有裨益。

三、弘扬阳明文化与塑造贵州精神融入高职语文的途径

(一)融入原则

1. 育人格

语文教育与对学生人格塑造有天然联系,高职语文课程尤其如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着重解释王阳明的优秀品德与圣人风范,从而让学生的人格境界得到提升。

首先,明确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他对孟子的“性善论”加以发展,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学者的思想,包括杨慈湖、陆九渊等人。其次,重点讲解“视天下犹一家”的“大人之学”,可组织学生深入感悟,帮助其建立独立的人格目标。最后,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贵州精神中树立志向,开展励志教育,鼓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

2. 重视实践教育

相对于知识讲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显得更为重要。阳明学说重视“格物致知”,因此应进行单元内容的实践板块的落实,建立语文训练体系,明确实践目的,设计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系统以便增强实践的可操作性。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综合概括能力不强,语言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都差强人意。针对类似人文活动能力欠佳的情况,可开展情景化模拟训练;对人文素养的缺失,可建立综合的学科体系,多角度潜移默化地补充教学,并借助校外实践活动,促成结构化的语文学科育人价值体系。

3. 传文化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阳明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为依托,进而延伸到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建议将“龙场悟道”、良知学说、教育思想及相关文学作品纳入阳明文化精神和贵州地域文化大背景中,注意点面结合,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多学科联动,让学生得到启发,提高文化感知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王阳明的多重身份和心路历程,通过剖析其思想内涵,带领学生揣摩情感,了解其一生,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启迪。而在阐发贵州文化精神的时候,则围绕新时代的贵州,介绍贵州群众良好的精神气质,介绍贵州多元文化的发展进程,带着学生重新审视贵州的历史文化。这能够激发学生投身于新贵州建设的积极性,发挥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社会作用。

(二)融入方法

课程的主旨,是希望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综合思考,确立社会责任感,在反思自我和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融合性语文开发课程,按职业发展能力将考评方式从单一改为多元,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方向。

1. 培养问题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问题意识属于教师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反映,本课程鼓励突破框架,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质的提升。

王阳明不仅关注天地人的关系,也非常重视人本身与生活,其中特别重视实现道德理想和重构社會道德秩序。通过将“人文”与“天道”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彰显出王阳明的政治抱负以及深刻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需要反映出追求真理的热情以及敢于直面现实,改造现实的勇气。高职生未来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应具备关注社会的思维角度。

在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从王阳明博爱的角度出发,强调“圣人”情怀和“大人”格局。而在设置课程主题时,更应力图为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如讲到阳明心学的生死观问题,可综合古今中外优秀的人类共同精神财富,从生命意识、社会科学、宗教、文化等内容,进行复调式补充。

2. 开发融合性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是职业教育中最典型的教学方式,应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每专业10-20个为益),进行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设计。发挥高职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优势,通过专业工作分析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实践和评估。工作中所出现的“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到“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的教学。

3. 按职业发展能力进行过程性的综合考核

调整高职语文的课程考核方式,从一纸试卷的考核转为阶段性、过程性的总和考核。按职业发展能力将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将“知”“行”分值划分,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实践和自我评估等多个环节知悉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弘扬阳明文化与塑造贵州精神对贵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启示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新时代贵州精神是对传统的“知先行后”学说的突破,更注重知行统一,强调个体的主动实践,对高职语文教学和高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正视客观现实,创新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

教师应从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德育目标出发,带头实践让高职生能够真正从语文学习中了解相关人文素养内容。同时,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原则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采用恰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慎独、明辨,“各得其心”。这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学生讨论、顺行道情、环境熏陶、思想启迪等。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易,因地施法,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班集体文娱活动、社会调研实践、专题讲座等。同时,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要提高工作方式的实用性与契合度,帮助学生从实践参与中增加参与热情,启迪他们的思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强化主人翁观念。通过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尽量拉近知行差距,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2. 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王阳明的学说贵在“创新”和“独特”。

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本。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价值塑造,使得教育目标与内容脱离。因此,应重视“知行观”教育,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采用快乐教学与自然教学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好的育人环境

王阳明理论非常重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把课内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全方位引导学生,达到实行合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与观察有助于获得更好的体验,并能通过环境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修养。为此,我们高职语文教师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以身作则,弘扬正义,主动担负起对学生的教育使命。在重要节假日与纪念日,可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大量弘扬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组织学生表达对祖国、对党的拥护。同时,开展“三严三实”、“四信四进”等主题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质与政治觉悟。

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贵州精神的弘扬为高职语文教育工作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实用的宝贵财富。为此,我们高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总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上述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309.

[3]勞思光.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晓昕,赵平略.阳明先生集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54.

[6]丁笑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历史回顾与最新进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22):53-58.

[7]姚琴.阳明心学在高校感恩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9(10):155-157.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人文素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