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生心肺复苏术标准化测试实践研究

2019-09-13 07:58李静明赵彦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学时心肺指南

李静明,赵彦辉

(1.哈尔滨市卫生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2.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挽救生命的急救技术,是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时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据报道80%的心脏骤停在医院外发生[1],而心搏骤停急救成功率尚不到1%[2],其原因之一是CPR操作质量不达标。美国心脏协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高品质CPR的重要性。为了让护生更好地掌握CPR理论和有效操作技能,对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标准化测试训练并考核,以期评价CPR实践与CPR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达到具备高品质CPR操作技能,提高心肺复苏术培训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我校2016级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随机抽取6名学生共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55名、男生5名,年龄16~18岁,平均17岁。

1.1.1纳入标准 自愿并经考核在规定时间内能参加研究的学生,在常规急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和评估CPR操作质量。

1.1.2 排除标准(1)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参加研究的学生;(2)

在规定课时内未完成培训学时数的学生。

1.2 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相结合,以技能检测保质量,以质量提高促教学,以学生达到操作标准化为目标。

1.3 培训方法

依据《指南》实施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共6学时,包括培训前理论及示教授课2学时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训练2学时,考核2学时。首先教师依据《指南》重点对CPR按压技术标准和实施标准按照操作流程在简易心肺复苏模拟人身上做分解示范和讲解,学生在模拟人身上练习2学时,具体为每4个学生分配到一组简易模拟人,配一名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突出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1.4 考核方法

考核目的是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指南》操作标准,提高心肺复苏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急救现场能够应用标准的急救技能。考核方法:(1)教师目测评价,依据2018年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心肺复苏考核标准进行考核;(2)利用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达标数据进行反馈评价。

1.5 效果评价

1.5.1 教师目测评价 依据《指南》标准,教师主要通过对CPR整体操作过程进行目测评价。包括判断意识、判断自主呼吸、判断颈动脉搏动、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

1.5.2 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 教师目测评价只能针对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考评,对于学生操作是否达到《指南》标准没有客观依据。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是严格按照《指南》标准设计生产的,通过实时监测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等监测是否达标,提供评估报告及成绩。

2 结果

2.1 教师目测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教师目测评价正确结果[n(%)]

2.2 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正确结果[n(%)]

2.3 教师目测评价和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的正确结果比较

教师目测评价和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正确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 3。

3讨论

3.1 胸外按压技术标准

表3 教师目测评价和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正确结果比较

美国心脏协会(AHA)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高质量心肺复苏必须实施有效的胸外按压,有效的胸外按压必须快速、有力。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成人不少于5 cm,但不超过6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尽量避免按压中断[3]。本届护生心肺复苏术训练并通过教师目测评价与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尽管学生对CPR的技术标准要求了然于胸,但按压部位、深度、频率,胸廓回弹,吹气量等方面结果并不乐观,CPR质量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心肺复苏术训练效果,建议使用CPR反馈装置,通过实践、反馈、改进,再实践、再反馈、再改进,帮助学生掌握CPR标准急救技能,以提升CPR训练效果。

3.2 胸外按压实施标准

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按压点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以手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用上身重力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但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3]。操作方法是否规范直接影响急救效果,教师要详细讲解并分步演示。

3.3 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应用

单纯使用简易模拟人进行CPR训练和教师目测评价只是针对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考评,对于学生技能是否达到《指南》标准要求没有客观依据,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急救心肺复苏模拟人能根据操作正确与错误以语音提示,实时监测按压位置、深度、频率及通气量是否达标,使学生及时收到操作反馈信息,并根据操作结果自主调整动作,增加了操作者与模拟人之间的互动,达到实时优化心肺复苏术训练效果目的。使用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是提高心肺复苏术训练质量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要保证CPR训练效果,必须建立有效的CPR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使用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通过及时反馈能指导施救者操作,以最大限度保证高质量CPR的实施,提高心肺复苏质量,从而达成CPR训练目标,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心肺复苏成功率。

猜你喜欢
学时心肺指南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