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随笔

2019-09-17 06:19蔡晴柔
读写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

蔡晴柔

摘 要 写作,即用笔头说话。它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实、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人们通过写作,在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信息。纵观古今,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 教学随笔;小学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65-02

作为一名入职两年的新教师,在接受培训与学习之前,我对于写作的认识是相当浅薄的,更不用说对于写作的教学,更是一无所知。所幸的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培训学习让我对写作及小学的写作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我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写作的含义、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教师应该将日常的写作教学与小学语文新课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清楚掌握课标中每个年级对于写作的要求,才能有所依据地在正确的范围里给予学生正确的写作指导。最后,教师本身应热爱生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面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及他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写作作品,更能成为一种真实的、有感染力的传递与交流。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将一至二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话。课标对于该阶段的学生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而三至六年级的写作,称之为习作。对于小学中高年段的写作学习,课标也同样给出了不同范围,不同高度的指导要求。例如,在三、四年级的写作中,学生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的内容……等等。

当我重新将眼光从教学中回归到课标里时,我才发现自己从前对于写作的部分教学是不完全正确的。在一二年级的写作教学中,我会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对孩子们有超纲的要求。例如,学会使用冒号、上引号、下引号等。又例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写话中表达了对于小花的愿望:小花,小花,你要快点长成大树哦。我马上通过评语给予了“死板式”的纠正——“小花是不会长成大树的哦!”。现在回过头来看,从某种程度而言,自己的教学和引导,辖制了孩子们原本应有的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为什么很多学生会在写作之初的写话,就开始惧怕写作?对于写作的兴趣似乎远远低于对阅读的兴趣。写作似乎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中一项很艰巨、很难完成的任务。

在工作受训中,我才似乎找到了答案。成年人总是容易把那些自己认为习惯性的“有意义”的视角,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要写有意义的事”“要讓你的写话变得有意义”……然而,正是这些成人式的“有意义”的视角,很容易成为孩子们在写作时的一个暂时无法跨越的屏障。在老师与家长的面前,孩子们的写作被套上了一副枷锁,这一副枷锁是一种写作的“规范”。很快,孩子们开始发现,他们的笔不再是用来写自己的生活的,而是写一种“另外的”生活;不是写真实的生活,而是“有意义的”生活;他们那些单纯、真实且有趣的想法无法借着手中的笔,在文字中畅游和发挥。于是,文字间本该有的真实想法,逐渐被压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套话、空话、大话、假话……似乎在某种评分标准的模式下,更加被认可的是“漂亮的话”。孩子在写作中所留下的话,似乎失去了一些童真的灵动。当写作不是循序渐进地被建立在原本该有的基础和范围上、不是自然地渗透在每个孩子的生活中时,在很多孩子的心里,写作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一种压力,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起初写作的信心被打击。朱光潜曾说过,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说谎的路。更糟糕的是,这不仅打击了孩子的写作信心,更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连教师的写作教学也变得愈加的困难。所以我想,写作应该首先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中一种兴趣而不是艰巨且难以完成的任务,教师的引导才有机会被学生接受。

在一次儿童诗的教学后,我鼓励孩子们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大胆挥笔作诗。很快,我收到了班上一个孩子的作品。在那首诗里,他的写作对象是石头,并且模仿了《咏柳》的诗题,创作了《咏石》一诗。他写到:随手一捡就得到,天涯海角都有它。只要你能细雕刻,千变万化任你选。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样的作品着实令我惊喜!在这之后,还有其他孩子也和我分享了自己的诗作。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孩子通过对时钟的观察与刻画,题诗《时间》。他写到:时间有圆盘,圆盘有时针。时针会走动,动了就过了。我发现,虽然在《时间》这篇诗作中,对于事物的描写,语言的表达不是那么精准,但是这首诗的构思很巧妙。于是,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修改,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很高,表现得非常的活跃与积极。最后,我们重新修改了这首诗《时间》:时钟有圆盘,圆盘附时针。时针会走动,走动不返复。不返贵如金,如金亦时间。

正是因为有这样宝贵的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让我发现,写作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在精神上都所成长,对教师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一种快乐。

除了每个写作之人对于生活真实的解读、对周围人、事、物的细致观察之外,我个人还认为,对本国及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写作。只有当作者与读者都在相近的文化认知中,思想与思想、心灵与心灵才能在文字中相遇、发生碰撞、相互融合,最终能够享受语言文字在写作中所产生的力量与美好。文化是儿童的生活,经典是儿童的视野。因此,在不干扰孩子们对现代文字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选择性地、适当地渗透本国及外国文化的讲授。当教师在教学中能有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独特记忆和独特审美的敏锐时,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他们抬头看大雁或低头看落叶,大雁与落叶便不再只是一种意象的选择,也成为一种特殊情感迁移的对象。在这种感知中,不仅体现了对本国、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同时也可以在写作中,将文字与生活、与文化紧密相连,甚至融合。不仅让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去记录生活的点滴,还让每一个读的人也通过他们的写作去感知了生活的点滴。我想,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扩宽写作的框架,提升写作质量,从小学写作起,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打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在教学实践中,我同样发现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对于写作的信心及兴趣。在每篇作文后面,常有教师对于这些作文的评价。有位名师曾说过:很多老师的评语所具带的专业术语性太强,似乎是写给自己看的,而非写给学生看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避免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作出超标评价、单一评价、偏颇评价,甚至越位评价。每一次的评价应尽量具有辐射性意义,不单是让写作的学生受益,还要让其他听到、看到的孩子都能从教师的评价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与力量,帮助孩子建立写作信心,而非破坏,或者摧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们可能都会发现,每个孩子的写作水平参差不一。但是切勿心急,揠苗助长。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我们都晓得,成长没有捷径,写作亦如此。希望我们都能等一等那些晚来的步伐;等一等那些晚开的花;然后,在一朵花里,看见宇宙。

猜你喜欢
小学写作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习作指导要有“预谋”
生活化教学,拉近小学生与写作之间的距离
浅谈小学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