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的高校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大数据研究
——以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2019-09-25 09:29卜美娟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者课程

卜美娟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1 研究背景

1.1 MOOC的兴起与发展

1.1.1 MOOC简介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在线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全新课程形态,以其“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特点向传统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MOOC风暴”,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2]。MOOC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将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以极低的成本转嫁到原来无法从世界各地获得这些资源的所有学习者终端设备上,以便他们轻松随时随地获得最好的质量学习资源,从而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对大学教学内容、方式、评价、教学研究4个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颠覆影响。然而随着MOOC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度不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课程完成率不高等问题也开始凸显[3]。一系列问题使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MOOC这个新型学习方式。

1.1.2 大数据时代的MOOC

舍恩伯格撰写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使人们开始深入思考大数据可能在各个领域引发的思维变革,不仅仅信息技术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领域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大数据分析除了许多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还采用特有的核心分析技术,比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分析、舆情分析、推荐引擎等[4]。

在MOOC领域,大数据时代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的数据均能轻易捕捉,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并利用,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水平及能力改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5]。在MOOC课程的后台,学习者的全方位数据清晰展现在教师面前,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喜欢在哪个时间段学习、习题的完成率以及某段视频的重复观看率等数据可以清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弱。

1.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演变

1.2.1 《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高校师范类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每个师范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课程既有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有最新的理念与技术应用知识,涵盖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远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要[6]。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熟练实践应用,可传统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需求。再加上公共课中教师无法同时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需求,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1.2.2 单纯在线学习的不足

从以上对于MOOC的分析可知,虽然在线学习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面授课堂资源、时间等的不足,但是在线学习的弊端,如学生参与度不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课程完成度不高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故单纯的在线学习也无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针对课程教学实际问题,结合当下先进的MOOC理念,探索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非常必要。很多学者加入研究传统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混合学习,这种混合并不是简单地两种学习方式相叠加,而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的互相融合。

1.2.3 “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

在前几年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认为学习是将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与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融合了各种学习方式,不仅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的融合,是所有与教学有关的要素的有机结合。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学习的混合是最基本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教学和学生课后在线指导相混合[7]。然而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的,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实施。下面以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探究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混合式学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2 研究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近年来进行改革,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是传统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课程课堂教学资源主要是由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包括老师自制的知识点的讲解视频,能够更加贴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关于教学视频,国内混合式教学的先锋提供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老师为学生录制的视频,因为这样更亲切,学生们更易接受。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某高校MOOC平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6个班级的278名学生学习情况为研究对象,用大数据的方法对捕捉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找出问题。这6个班级基本都在9月中上旬开始课程,一共有65个任务点,占据本门课程总学分的40%,其中包括48个视频课(占89.9%)和7个章节作业(占10.1%),视频课长度大都在10min以内,最长不超过15分钟,总时长为538.3min,内容比较简练丰富,MOOC的“模块化”、“碎片化”、“点滴化”[8]制作及教学组织过程更适合现代教育的特点,6个班级课程开始时间不等,本次研究数据从开始时间截至1月10日。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记录与归纳量化的数据,对《现代教育技术》视频课程后台统计的数据按视频观看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讨论情况、知识获得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仔细分析,寻找现代教育技术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视频观看情况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可以得到表1,学生观看视频时长情况。

表1 学生观看视频时长情况

根据表1可知,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全可以完成视频课的观看,在接近4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已提前结束课程,并一定程度上回看视频(观看时长大于视频总时长)。由于每个视频短小精悍但内容丰富,学生有时一遍难以消化其中的知识,需要两次甚至多次观看视频,但是从数据来看,回看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完成课程任务就不再理会。

图1 某班章节测验分数统计

章节测验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从图1某班的章节测验的结果来看,大约90%的学习者认真观看课程内容并优秀地完成章节测验,大约5%的学习者得到60分以下的成绩,说明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甚至有些学生选择跳过章节测验直接观看下一章的视频,说明他们只是在赶进度,并没有认真观看视频内容,这就背离了这门课程的初衷,笔者认为应该加强这方面管理。

3.2 课程讨论区情况

3.2.1 参与讨论人数

据统计,共有71名学生参加了讨论,包括发表主题和回复主题,占据总人数的26%,说明大部分的学习者仅仅浏览学习内容,而不参与课程的讨论,而社会性交互在MOOC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包括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在课程的讨论区中教师会发布一些主题,包括询问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解答,目的是希望能解答同学们学习中的疑问,并获得一些课程质量的反馈,以期改进。有些学生本身也会发表一些关于课程方面的帖子,只有同学们踊跃回复和发表,才能在学习以及情感方面有所交流,才能解决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共同进步。

3.2.2 课程主题质量

统计课程主题大致分为几种,包括课程知识类主题、学习心得类主题、情感交流类主题以及其它无意义主题。虽然从数据看来关于学习类的主题占据多数,但其中大部分都是课程知识的罗列,没有自己关于课程内容的思考以及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与建议。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概念,对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顺应,而不是仅仅机械的学会。除此之外,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十分重要,可以彼此间形成共识,消除在某些章节的难度疑问以及孤军奋战的孤独感,然而从数据来看,仅仅20%左右的主题有关于情感交流。讨论区的作用没有被同学们充分利用,我认为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在主题的质量上加以把关,不能让讨论太随心所欲,背离了讨论区的初衷。

3.2.3 课程主题回复质量

讨论区中老师发表了21个主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行回复,不到总人数的5%,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比较集中,集中在课件内容陈旧、字数过多、色彩单调,不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容易被外界打扰的问题。对于学生自己发布的主题,大概30%没有回复,而回复的质量也普遍较低,对于有些问题主题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大部分的回复仅仅是对于某些观点的附和,不能提出自己见解的不同并进行讨论,甚至毫无意义的符号和图片占据很大比例。然而讨论区中的主题以及回复是学习者之间交互的重要途径,好好利用我们可以受益匪浅。这些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进行的回复需要彻底清除,我们的讨论区回复的质量和数量都需要大大提高。

3.3 课程观看时间

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大约70%的学生喜欢用手机端观看课程视频,这也是MOOC随时随地学习知识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优点的体现,然而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一种弊端,由于不需要特定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随时打开视频进行观看,然而由于外界的干扰,有些时候一个不到10min的视频甚至需要1h的时间去完成,学习效率大大下降。

图2 观看视频时间区间次数统计

从图2可以看出,学习者一般喜欢在上午8-12点观看视频课程,其次为晚上8-12点,然后下午4-8点,这3个时间段属于正常范畴,然而在凌晨10-4点、4-8点这两个时间区间也有3.6%的访问量,这两个区间并不是学习的时机,学习者用电脑或手机端打开视频,而自己去干别的事情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可能用某种软件自动播放视频,以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在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设置固定的时间观看视频,例如超过凌晨0点系统关闭,无法再进行访问,到早上8点再开启。

3.4 作业完成情况

在每个章节后除了章节测验,还会有一项操作题作业,占总成绩的15%。这种操作性作业只能在线完成,也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这个作业不像章节测验都是选择题,学习者即使不会也可以随意选择选项,而是需要上机操作的题目,例如制作微视频、用PS完成作业等,需要学习者拥有实在的操作能力,考察综合的实践能力。由老师指定三位学生给一位学生打分,取最后的平均分,从数据看来,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优秀的成绩,然而毕竟存在主观因素,应该由老师或者助教再重新审核一下分数,但总的说来作业的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4 总结与建议

由数据分析可以得知,MOOC可以有效弥补现代教育技术传统课堂的不足,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学到很多实践性的丰富知识,是混合式学习的一次重要探索,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由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学习者不能胜任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会出现迷茫、无所适从的现象,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组织。而教学过程本身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双边活动。在我们的在线学习中,学习的进度、学习时间等都由自己决定,不再有教师在前面引路,我们难免会出现懈怠心理,例如有老师在台上讲课,管束着我们,能有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然而当我们在看视频时,缺少有效的约束就很容易分神,一个视频的时长只有10min左右,如果分神就容易错过最重要的地方,需要重新观看。另外讨论区中的交互性也需要大大提高,MOOC的学习一般为自主学习,但是不意味着与外界隔绝,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依旧十分重要。

鉴于以上初步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如果要改善《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质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本门课程的发展和学习者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面授课与在线课程更好地结合

我们这里的结合不单单是学习内容上在线课程对传统面授课程的补充,这虽然能弥补面授课程的不足,但这是比较死板的结合。在进行面授课时可以对在线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入,面授课与在线课程不能处于脱离的状态,尽可能地使两者融为一体,要充分结合和发挥面授课程和在线课程的优点。例如抛出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在线学习时找到;将学习者在线学习时无法解决的疑问在面授课程时进行解决;在面授课堂上让学习者分享各自在线学习的收获与心得等等,能有效促进面授与在线两部分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4.2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通过图2可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有的临近结课才开始学习,这时的学习只能是囫囵吞枣。然而学习者的积极性在MOOC的自主学习中显得至关重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课程的内容则是看过就忘,学习者也会因为课程内容的单调、课件的色彩暗淡以及字数过多等问题无法保持注意力长期集中。所以本文提出以下两点方法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4.2.1 课程内容尽可能丰富

由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离不开丰富学习资源的支持,资源的呈现方式和种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大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知识性较强。故可以在讲述必要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学习者会感兴趣的扩充,太多知识性内容容易让学习者分神,一些适当的扩充有助于使学习者保持高度集中,也可以开拓学习者的眼界。

4.2.2 课件排版尽可能吸引人

这门课程的在线学习课程依然以教师讲为主,课件为辅,课件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内容上的质量固然重要,课件的排版也不容忽视。排版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爱好倾向,在字数与图片的分配比例要适当,字数过多会容易让人丧失观看的兴趣,而图片过多会喧宾夺主,让人忽视主体的知识,色彩上要鲜明,抓人眼球,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4.3 构建学习共同体

通过以上图书馆章节测验情况以及表1观看视频时间分析得知,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由于没有教师的监督容易出现懈怠心理,在课程进度、知识获取以及作业正确率上都需要提高,由于在线学习教师无法顾及全局,可以同学间可以通过构建“共同体”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4.3.1 “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学习共同体”或译为“学习社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或其他人)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不同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互相沟通交流,在学习中充分发挥群体的催化剂作用,让每个人参与到为增进团体所有成员知识的学习氛围中,然后用这种形式来促进每个人的自主学习。众所周知知识是情境化的,学习者需要在有同伴和教师的共同体中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构建这种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沟通,互相分享观点,一起团结合作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缩小彼此间的距离。

4.3.2 构建怎样的“共同体”

(1)教师身份的演变。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要转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监督者、促进者。教师要与学习者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可以提出启发式的问题促进学习者新知识构建,也可以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或者要求学习着作出学习上的反馈,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把众多的学习者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首先,要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团体内进行学习,感受到团体存在的意义。可以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学习者之间的日常沟通,小组内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最好一致,便于日常问题解决交流。小组内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解决学习问题以及相互促进学习,也可以消除自主学习的孤独感,在互相监督下可以解决上述自主学习懈怠问题。

4.4 充分挖掘讨论区的交互作用

由以上分析得知,讨论区原有的作用由于学习者不够重视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而在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日常交流中讨论区,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故要充分挖掘讨论区的作用。

4.4.1 制定合适的分数机制

制定一定的分数机制,例如讨论区的分值可以占总分数的10%~20%,使学生重视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有质量的主题,可以是关于课程内容的思考也可以是疑问。在期末时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主题进行表彰,教师或者助教可以在平时清理掉一些无意义的主题。

4.4.2 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在平时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式地抛出一些有吸引力的主题,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讨论交互,让学习者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适当参与交流和评论,逐步引导学习者进入较高层次的讨论,提升讨论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及时回复学习者的疑问,及时答疑解惑;多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并适当表彰学习者的表现,激发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以设计一些日常情感类主题,减缓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并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自主学习中的孤独感。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者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