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真追本,探寻文言共生

2019-09-27 06:35于馨漪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于馨漪

初中部编新教材语文课本的文言文较之苏教版而言,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为的是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文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笔者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结合部编教材的新体系思想,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文言共生,从而能够有感有悟,得能得法。

一、兴趣为先—文言共鸣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普遍印象是晦涩难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字带文,死记硬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甚至还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直观体验,我采用播放《桃花源记》动画视频的方法导入,并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影片中为什么会出现色调差异?你对桃花源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作者写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有问题意识的情况下去看视频,并进行思考,从直接体验出发,领会文章的大意,概述文章的情节,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读为本—文言和谐

朱熹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作为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应该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意识。在《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读文、读字、读己、读心的方式,各有所指,层层深入,在效果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读文

“读文”即朗读全文。学习文言文,只有反复多次朗读,才能使文本进入到学生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朗读文章要做到字音准确、句读停顿准确,这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我就为学生做了朗读示范,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和句读,进而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朗读文本,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感觉。在诵读时,我设置了“去标点读文章”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观看视频后的直观感受来为这篇古文划分节奏,进行朗读。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阅读体验,从而在“言”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了“文”。

2.读字

“读字”即解释原文,译为今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难词难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假设你是“捕鱼人”,忽然遇到这样美的桃花林,你会怎样去描述呢?—读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入桃花源后,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祥和的画面呢?—读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教师继续问:来到这样一个环境优美宁静、百姓生活安乐幸福的地方,你还愿意离开吗?读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读,可以互读,可以结对读,可以小组读,可以原文对照着译文读,也可以上下文衔接着读,以此来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

3.读己

“读己”即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在诵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想象和联想,唤醒自己与文本紧密联系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准确细腻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联想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融为一体,从而产生灵魂深处的共鸣。如在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教师导语说:渔人偶得契机,进入桃花仙境,看到桃花源中的人过着自给自足、幸福祥和的生活,必然是羡慕不已,然而他在道出桃花源外的世界时,桃花源中人却为其感到惋惜,他们惋惜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我想桃花源中人惋惜的不仅仅是桃花源外没有安定和平的生活,更感叹从先秦以来,战乱不停,百姓生活状态堪忧。可见,学生邊读边想,想得越多越深,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

4.读心

“读心”则要加入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诵读过程中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美感。读心其实就是鉴赏文本。这是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与作者情意交融的结果,在读中会意,在读中生情,这种美的体验是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中才能够获得的。

课堂上,我通过这四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不仅学文,更要品文,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体验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策略—文言相生

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以及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使这篇向往美好生活的文章与文化相统一,教学时注意层层递进,体现文言相生,言意相融。

1.补充背景

在追求“文”与“言”相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故事的背景或其他相关资料的补充。通过补充,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我为学生补充了陶渊明的仕宦经历、东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黑暗,以及老百姓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引导理解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在追求文言相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关键字进行推敲与理解,达到学“言”教“文”的目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个“乃”字就是两种意思,两个“志”的用法也不同,“妻子”“绝境”也是古今异义词。对这些文言字词的积累,都需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3.比较教学

在追求文言共生的同时,也要注意文言文中的语言特色。例如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渔人在离开桃花源的时候,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回头时,寻向所志,却找不到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桃花源根本不存在,是渔人想象出来的。我追问:那么前面渔人的感觉为何又如此真实?学生答:这正给了我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我总结说: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对于我们来说是看不见摸不透的,正是这种感觉暗示了桃花源是一种虚构的理想世界,是作者寄寓的理想,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间仙境。

4.合作探究

追求文言共生,更多地要结合文本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对于理想社会的模型进行探究,想一想自己能够为打造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做些什么。也许这就是文言文留给我们的广大思考空间。

四、提升素养—文言交融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对语言素养的训练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文言文学习同样需要创设情境和语言实践。在课堂上,我就为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些机会。

1.仿述

文本中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渔人回答的话,作者仅用一个“具”字就全部概括了,然而这个“具”字却是考验学生驾驭文言能力的最好机会。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素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桃花源的理解,用文言句式对“具”加以阐述。

2.仿写

这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要求,读写结合才能加深体会。《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生活状态的句子堪称千古名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学生以这样的句式仿写现代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容,而且对文言文的形式也有了认识。

3.仿评

这也是一种素养的表现方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以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感受。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如果你是渔人,你在离开桃花源后是否会告知太守桃花源中的一切,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是什么。

总之,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要抓住“文”与“言”的切入点、平衡点,结合语言感悟理解文章,最后依然回归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让“文”“言”共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