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幼儿,让教育向深处漫溯

2019-09-27 06:21朱卫华
教师·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班级管理

朱卫华

摘 要: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不是简单的设计,更不是将教师的一些想法、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展开和进行的,从幼儿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立足幼儿,就是用幼儿的视角去观察幼儿、解读幼儿,让教育摒弃形式上的热闹、表面上的繁华,回归最朴素的教育规律。

关键词:幼儿教育;无边界学习;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115-02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苑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开展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无边界学习的行动研究”倡导“幼儿是自己生活世界的主人,所有的研究者都应把教育当作一种乐趣来追求、与幼儿共舞、与他们一起成长”[1]。“幼儿无边界学习”重视学习的自由,强调人性化的教育以及充分尊重幼儿的主动性,使教师成为幼儿生活世界的“共同遭遇者”,去与他们一起追求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活动。“幼儿无边界学习”反映幼儿学习经验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强调幼儿的学习应该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去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一、园所环境从固化走向开放

(一)材料收集追随幼儿的脚步

1.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我园,材料的收集始终追随幼儿的脚步,根据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自己收集材料。收集了的材料,如何分类整理?摆放在哪里?教师把这些问题抛给幼儿,比如,中大班的幼儿就可以自己想办法整理、摆放,小班幼儿可以和教師一起商量整理摆放。幼儿之间通过相互商量,觉得把一些大的低结构材料,如牛奶盒子、洗衣液桶、奶粉罐等摆放在走廊里,用统一的大纸箱子装,然后在纸箱子上面画好标记。再把一些小的低结构材料,如纸芯、毛线、瓶盖等放在统一的篮子里,摆放在教室的柜子上,然后在柜子上做好标记。在我园,每班收集的低结构材料和自然材料种类多、数量足,这些材料都根据大小整齐地投放在走廊或教室里。

2.材料的使用与更替

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和自然材料,给幼儿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可能。以往在上数学排序的时候,教师一般会用落叶进行排序,利用穿珠子学习排序。但自从收集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后,幼儿的排序变得更加多元了,他们不仅会进行平面的排序,更多地会进行立体的排序。如他们会用积木、奶粉桶、纸盒、纸芯等进行综合的有规律的排序。可见,给幼儿提供的材料越多,他们的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再如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用小桶运水很麻烦,于是他们通过讨论想出了在水龙头上接一根水管,这样运水就方便快捷了。但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幼儿发现需要水的地方有好几处,如泥坑需要水、沙池需要水、水墙需要水,一根管子来不及同时送到这几个地方。幼儿又进行讨论,最终讨论出用三通,第二天,幼儿带来了三通,这样三个地方同时用水的问题就解决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材料的使用与更替追随幼儿的脚步,幼儿才会积极地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经验。

(二)环境创设满足幼儿的需要

1.让环境更开放

以往,对我园的教室环境教师都会精心设计,如区角、自然角如何规划、布局,投放哪些材料,通过一段时间的构思,与幼儿一起布置。虽然说这样的环境很漂亮,有精美的区角挂牌,也合理地划分了各个区角,做到动静交替,但这些固定的环境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园在开学初进行了改革,没有精美的区角挂牌,没有固定的区角,有的只是材料柜、班级地图,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空间和材料。如原本幼儿在建构区探索的时候,只能选择区内材料,而现在,我们打破空间和材料的限制,更大限度地让班级所有的材料都成为幼儿的学习资源。

2.让墙面会说话

每个主题墙,教师都会根据主题内容让幼儿参与布置,这样的主题墙看上去很丰富,教师也很用心地在布置,但幼儿会关注多久?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园教师在主题墙饰布置上进行了改革,她们把墙面布置的权利还给了幼儿,让墙面布置的教育价值不停滞在一段时间里,而是让墙面变得“会说话”,能让幼儿一直参与其中。如在开展主题“我长大一岁了”的活动中,幼儿对身高很感兴趣,于是想到做一张身高图,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自己测量一下有没有长高。为了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身高图,然后张贴在主题墙上。班级三十几个幼儿按照学号第一次进行了测量,用笔做了标记。过了一两个月,再次进行测量,如果长高了就做下标记。这样的一张身高图,可以让幼儿时时追踪自己的身高,关注好朋友的身高,在这样互动的环境中获得长高的秘密。所以说,这样的墙饰才是有价值的、幼儿喜欢的、能让幼儿与之互动的。

二、课程内容从预设走向生发

近年来,课程开发在每个幼儿园都如火如荼进行着,我园也树立起了做课程的宏大目标,但是后来做着做着就发现问题了:课程的走向与当下的教育理念严重脱节。齐步走的课程框架和内容不能满足幼儿当下的需要,学校为了课程,把幼儿“丢”了。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从预设走向生发,要把“丢弃”的幼儿找回来。

(一)课程审议——预设课程

首先在每个主题开始之前,每个年级组都会进行课程审议,教师会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的关键经验等一起规划,结合主题制订出主题计划,再根据对幼儿原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经验的调查、了解,以及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倾听等记录资料,充分讨论方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多种方向,并预留应对临时变化的空间,尽量对整个活动做出周全的假设。如在课程框架上突破教材、资源的限制,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无边界学习的模式,用目标对接评价,教师据此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理念,培养的不是幼儿对某一个固定知识的死板习得,而是培养其对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班级实施——生发课程

在我园,每个班都设计了一张“每日工作记载流程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对当天幼儿的活动做简要的回顾与反思,并对第二天的活动环境与材料进行调整支持。通过这个表的记载,让我园教师看到了课程不再是刻板地执行既定计划,而是更关注展开、达成这些方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大班本学期的第一主题“动感天地”,在原定的计划中,我们预设了一个关于风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时间大概在1~2天。可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班级对风研究了将近四周时间。主题开展结束后,教师根据捕风的内容组织整理成了微课程。在这个班本课程里,教师尊重并有选择地追踪幼儿的现实状态,把握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情况,适时、即时地对原定计划进行协调,或者修正、改变预定方案,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延伸。

课程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毫无准备的突发奇想,而是“以原先的假设和整个方案的发展作为基础来预测行动的程序”,是计划性与随机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

三、班级管理从有为走向无为

(一)让生活环節“亮”起来

1.来园签到

在无边界学习理念的引领下,我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签到墙。有的班级根据课程主题设计,如在开展“汽车滴滴滴”主题中,设计了关于汽车主题的签到;有的班级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把一些技能设计在签到墙中,让幼儿在签到的过程中训练各种技能;有的班级为了让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的关系更加亲密,让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各种互动的签到方式,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签到过程中与老师、同伴互动。小小的签到墙,展现的不仅是环境上的美观,更包含了隐形的教育意义,幼儿在掌握一些技能的同时,逻辑、观察、交往、艺术、操作、自主学习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值日生工作

值日生作为培养幼儿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意识的一个有效载体,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式。以往传统的观念,常常推选部分幼儿作为教师的小帮手,帮助班级管理自然角、发放碗筷。如今,我园班班都有值日生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劳动内容,如拉窗帘、关灯、整理材料柜等,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有的班级一天一换,有的班级一周一换,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大大增强了劳动意识。值日生工作,让每个幼儿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班级俨然成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小社会。

(二)让一日流程“活”起来

班级一日生活流程图在每个幼儿园基本普及,但教师是否真正了解一日生活流程图绘制的意义和价值呢?它不是一个填补环境空白的内容,而是通过教师和幼儿一起绘制的流程图,促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学习和生活,同时对幼儿的时间概念以及安全感的建立都有促进作用。我园的一日生活流程图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一开始内容、时间固定不变,到后来受课程游戏化、弹性作息时间的影响,我们为满足教师和幼儿的需要,对活动时间和内容作随机的调整与改动。它不但体现了弹性时间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为课程的有效实施而采用的多种组织形式。如今的一日活动流程图,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意愿自主选择,使一日活动更加合理、开放。

四、结语

“无边界学习”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在“无边界学习”的氛围里发生着与教师、同伴的交往,发生着与环境中事物的相互作用,使幼儿的学习更自主、更有效、更深入[2]。立足幼儿,在“无边界学习”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让教育行为转身,让教育回归本源,使教育向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王龙胜,杨平儿,等.无边界学习(基于“话题·对话·叙事·体验”的教与学之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儿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班级管理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