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2019-10-08 14:45郭晓东
小演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木卡姆吐鲁番维吾尔族

郭晓东

维吾尔木卡姆是一个总称,它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2005年,维吾尔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继昆曲、古琴之后被世界认定的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长期浸润,从古至今创造和传承着品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财富。其中,流传于维吾尔族人生活区域的木卡姆,在世界音乐舞台上都享有盛誉。

维吾尔木卡姆是一种大型套曲,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汉唐时代的龟兹乐、伊州乐、高昌乐等,到阿曼尼莎汗整理完成的十二木卡姆,历经沧海桑田,薪火相传至今,秉承了传统文化内容,融汇了东西方多种文化元素。对于维吾尔族人而言,木卡姆早已是他们思想与情感的代言、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靈魂的咏唱。在新疆大地上,木卡姆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渗透在维吾尔族人的血液里,化为他们真实的生活。

在维吾尔族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其唱词内容不仅包含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地方传说,更有普通百姓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艰辛命运的叹息,可以说是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大部分学者认为十二木卡姆和中国汉唐时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西域大曲有着一定程度的承袭关系,历经多次在太平盛世由民间升华到城邦宫廷、富宅,在战乱时期由城邦宫廷、富宅沉落到民间的反复,至公元十六世纪在叶尔羌汗国宫廷形成了最具广泛影响的基本样式。不过传承至今,不同区域仍在歌舞乐等表演形式上保留着各自的风格,形成了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不同类型,其中刀郎木卡姆最具代表性,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

刀郎木卡姆:粗犷奔放的原生态特征

“刀郎”一词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生活在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直至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他们生活的地区也就被称作“刀郎地区”。刀郎木卡姆主要流行于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而在喀什地区的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等地,也能感受到刀郎木卡姆的影响。

刀郎木卡姆根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叶尔羌河两岸的绿洲文化,含有绿洲早期狩猎文化和漠北游牧文化的因素,舞蹈动作粗犷,节奏感强烈,热情奔放,较多地保留了草原生活气息,具有典型的多元一体的特征。千百年来,刀郎人在叶尔羌河沿岸的土地上从事狩猎和游牧以及后来的农业和手工业,通过艰苦劳动创造出无数的物质财富,使塔克拉玛干边缘的这块古老土地繁荣兴旺,并诞生了表达美好愿望、内心情感的刀郎木卡姆,其中承载着千百年来刀郎人的生活、风俗习惯、与自然界的斗争、创业、手工艺等诸多内容。

在刀郎人生活的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瓦提县,从七岁到七十岁的男女老幼都能表演刀郎麦西热甫,人们即使干了几十天的繁重劳动,只要参加一场麦西热甫,就会顿感疲惫全无。

在麦盖提县的刀郎广场上,阿不都吉力力·肉孜盘腿坐在卡龙琴后,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等乐手围坐两侧,其余一些六七十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则拿着手鼓坐在乐队的两边。在刀郎木卡姆乐队中,所有演唱者都是盘腿席地而坐,无论是在乡野、农家庭院、家舍厅堂中,还是在日本、法国、荷兰等世界各地华丽的音乐殿堂里,他们一律铺一块地毯盘腿席地而坐,仿佛唯有这样才能表达对音乐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领头的木卡姆其(维吾尔族人对以传唱木卡姆为生的音乐艺人的尊称)一面打着手鼓一面用超乎寻常的高音放声唱完引子后,几十面手鼓随即一起激烈敲响,在卡龙和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奏出的复调烘托下,所有的歌者便旁若无人地跟着唱起来,音乐和歌声激荡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围观者开始在激昂的旋律和特殊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这种活动多是自娱自乐,有时可组织近万人一起表演,场景无疑是宏大壮观的。

我曾经专程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采访两位六十多岁的双胞胎刀郎木卡姆老艺人。兄弟俩生活在麦盖提同一个村庄,两家相距只有数百米。艾山·亚亚只比玉素因·亚亚早出生五分钟,兄弟俩长得十分相像,在一起弹琴时很难区分。哥哥性格沉稳,少言寡语,弟弟则口才极佳,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高兴地说,几年前他还坐着毛驴车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演出,如今却能代表中国坐着飞机满世界演出,到过苏州、杭州、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不久前还应邀到日本和法国演出呢。

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艾山·亚亚在刀郎人中非常有名,几乎每一场刀郎木卡姆都少不了他俩,他俩是整个乐队中的领唱。

玉素因·亚亚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没有家传的影响,但他自幼痴迷刀郎木卡姆,只要村里有乐声响起,他就会放下一切跑去聆听观看,并跟着在场的歌者一起歌唱,于是在他不到十五岁的时候,就能无师自通地演奏达甫(手鼓)了。随后,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麦盖提三位最好的乐师孜尔·克里木、苏裴克·苏皮和吾布拉音·毛拉克的赞赏并收他为徒,在三位老师的调教下,年轻的玉素因·亚亚很快脱颖而出,他不但继承了三位老师的演奏技巧,还结合三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凭借着刻苦和努力,十六七岁时就能唱完刀郎木卡姆的全部歌词,嗓音和他的达甫演奏一样高亢有力,被人们称为“有着金属般声音的刀郎歌王”。玉素因·亚亚说:“如果不让我唱歌,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才能活下去。”音乐和歌声就是他的全部生命。

哈密木卡姆:融合多元文化的西域伊州乐

哈密地处新疆最东端,有“西域襟喉”之称,东连河西走廊,北接漠北草原。生活在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一直保持着古代回鹘文化的一些特点,且在历史上和汉族、蒙古族等北方各民族有过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哈密木卡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西域伊州乐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及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在歌词、风格、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哈密木卡姆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民间到王宫又回到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经由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唱和整理规范,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形态,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多首歌曲及歌舞曲的结构序列组成,体现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征。

哈密木卡姆传承代表人物是艾赛提·莫合塔尔。二十多年前,我曾多次到哈密市陶家宫镇上庄子村采访过他,当时他才五十多岁,是哈密市陶家宫乡文化站站长,活泼开朗,热情好客,酷爱木卡姆弹唱,我们每次到访,他都会带领几位艺人为我们演唱木卡姆至深夜。后来,我又一次来到他家采访,那时他已七十岁,退休在家,但仍像十九年前一样精气神十足。退休之后,他除了参加村里的木卡姆表演活动之外,还在家中坚持把自己所掌握的哈密木卡姆篇章进行梳理,全身心投入到了木卡姆的传承工作之中。

艾赛提·莫合塔尔老人这种执着于木卡姆研究、传承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木卡姆爱好者,多年来跟随他学习哈密木卡姆艺术的民间艺人已有三百余人,其中既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2008年,艾赛提·莫合塔尔被评为国家级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

吐鲁番木卡姆: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

吐鲁番木卡姆无鼓不歌、无舞不乐的艺术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吐鲁番木卡姆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撞击、交融的历史。在吐鲁番木卡姆中既能见到我国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因素,也能见到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音乐的影响,它的特殊音乐节奏、节拍及律制是维吾尔音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

除了在乐器的伴奏下歌唱之外,吐鲁番木卡姆还有一种鼓吹乐的表演形式。所以,吐鲁番地区的著名木卡姆艺人既要能操起萨塔尔琴自弹自唱,还要具备吹奏苏乃依的技艺,滑稽的舞蹈者随之在乐曲伴奏中进行模拟舞和竞技舞的表演,将气氛推向高潮。

我到吐鲁番采访时,就被鲁克沁文化站站长、吐鲁番木卡姆第七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吐尔逊·司马义演唱的木卡姆和表演的那孜尔库姆舞蹈深深吸引。胡加木尼亚孜·克吾尔和尼亚孜汗·色提尼亚姿态优雅地上场行礼后,便开始配合唱词舞动,他们的动作与曲调配合默契,轻盈的舞步如行云流水,激情而富有活力。紧接着吐尔逊·司马义等艺人上场模拟竞技于一体的那孜尔库姆舞蹈,以跨脚跳舞、腰肢扭动和肩部动作为主,还夸张地模拟和面、搓线、做鞋、打馕等生活动作。诙谐幽默是那孜尔库姆舞蹈的情绪基调,特别是矮子步的展示极富特色,表演者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引得全场哄笑不止,高潮迭起。我激动地举起相机连续按下快门,记录了不少精彩的瞬间。

吐爾逊·司马义从十二岁就跟随师父学习木卡姆,现在已经能够从头到尾完整地演唱吐鲁番木卡姆,演唱起来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他曾经根据老人们的演唱整理出一本《吐鲁番木卡姆全集》,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语言,数千行优美的诗句,不得不让我赞叹这位老人竟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2000年,吐尔逊·司马义与其他几位民间木卡姆大师应邀赴英国皇家剧院演出,受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高度好评。2008年,吐尔逊·司马义被评为国家级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如今他在传承中心带着近八十个徒弟,每周还要到学校免费授课,以期使木卡姆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木卡姆吐鲁番维吾尔族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乐舞之魂木卡姆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被木卡姆勾走“魂”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