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族文化,鼓舞神州大地

2019-10-08 14:45墨言
小演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羊皮羌族朝鲜族

墨言

中华鼓舞多以鼓乐多彩、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周易·系辞》中就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的悠久历史,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其中少数民族鼓舞形制多样,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较为典型的就有腰鼓舞、长鼓舞、象脚鼓舞、猴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

苗族鼓舞:湘西特色文化的一颗明珠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于苗族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舞蹈动作按内容主要分为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生产劳动动作如犁田、插秧、挑谷、晒谷、挑煤、送粮等;生活习俗动作如梳头、挑花、织布、推磨、洗菜、洗衣等;武功拳术动作如雪花盖顶、舞挡、背箭、拳术等;动物动作如猴子上树、猫儿洗脸、狮子滚绣球等。苗族鼓舞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双手交替击鼓,双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是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的,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结束。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鼓舞表演蕴涵着苗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苗族鼓舞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蹈艺术,被很多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所接受,也成为苗族文化的标志之一。苗族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利用自己的方式——苗族鼓舞来传播本民族文化,所以保护和开发湘西苗族鼓舞,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朝鲜族长鼓舞:白山黑水间的民族舞韵

朝鲜族长鼓舞又叫“杖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主要流传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区,它脱胎于朝鲜族传统的农乐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长鼓源于印度的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又辗转传入朝鲜,成为朝鲜族主要的打击乐器。长鼓舞用的鼓是双面的,但是两面的音高不同。在舞蹈中,舞者双手同时击打鼓的两面,一只手用一尺长鞭敲打高音鼓面,另一只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鼓的音高不同,节奏也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看上去尤为赏心悦目。长鼓舞的特点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后在飞快的旋转中戛然而止,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意犹未尽。

朝鲜族长鼓舞既可集体表演,也可单独表演。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表演时以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边跳边敲。长鼓不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乐器,整个表演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实现了人、鼓、乐的高度协调。

朝鲜族长鼓舞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在朝鲜族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也为文化交流留下了一段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朝鲜族舞蹈家的精心改编,又在长鼓舞中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更趋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朝鲜族长鼓舞陷入了生存困境,后继乏人,民间一些高难度的击鼓技巧渐次失传,亟待保护抢救。

傣族象脚鼓舞:风靡多民族的阳刚之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我国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传播到了东南亚的许多国家。

关于傣族象脚鼓的起源还有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民不聊生,后来才知道是一条蛟龙作孽。一位勇敢的傣族青年决心为民除害,并最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杀死了蛟龙。乡亲们在庆祝胜利时,为了表达对蛟龙的憎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便剥下蛟龙皮仿照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因为在傣族人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后来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傣族人便会欢快地跳起舞来。

傣族象脚鼓舞的表演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击鼓而舞,傣語称“协光”,其中包含单人舞、双人舞、对舞、群舞等形式;二是跟鼓而舞,傣语称“嘎光”,其中的舞蹈动作“三道弯”源于早期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姿态,后成为傣族特有的舞蹈造型。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鼓,鼓面朝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脚跟、脚趾等敲打,手一敲鼓,膝便弯曲,抬手肘即站立。由于鼓身对人体活动的限制,所以舞蹈动作多以下半身为主,如提蹲走步、撩腿部、大八字步等,有时还配以身体的轻微闪动动作。步伐有前点半步蹲、后点半步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还有抬腿、踢脚、吸腿跳等动作。根据鼓的形状,傣族象鼓舞又分长象脚鼓舞、中象脚鼓舞、小象脚鼓舞三种跳法。

象脚鼓舞是傣族人抒发欢乐情绪的手段,不但具有怡情悦性、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的功能,舞蹈中的许多信息还能帮助人们认识傣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瑶族猴鼓舞:舞蹈化的图腾祭拜仪式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为“玖格朗”,是白裤瑶先民为纪念祖先和与之紧密相关的神猴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仪式舞蹈,仅在贵州荔波境内的白裤瑶居住区流传。

瑶族猴鼓以皮鼓为主,鼓框多用整段樟木掏空制成,呈圆形坐墩状,两端鼓口直径25厘米、鼓高35厘米,鼓腰稍大 ,腰径27厘米,两端蒙以山羊皮,皮面大于鼓口20厘米,周围边缘钻有若干小孔,每两孔间穿有小木棒,鼓皮用绳索往返勒紧,绳索中间又以小木棒绞紧,再打进木楔,即可绷紧。鼓棰木制,直棒形,棰长30厘米。

表演时,由皮鼓手担任领舞和指挥,众人围着皮鼓站成一圈,另一侧悬吊几面乃至十几面铜鼓。每面铜鼓有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手持饭甑一样的共鸣箱,戽水般在铜鼓背后一进一出,以使鼓声更加厚重深沉。皮鼓手围着皮鼓一边敲击一边舞蹈跳跃,众人踩着鼓点纷纷起舞,模仿猴子的姿态攀爬跳跃,舞姿柔中有刚、轻重分明,显示出亢爽英武的风格。在瑶族的达努节上,人们会集体表演猴鼓舞,高亢的鼓声,矫健的舞步,人们情绪激昂,常常一连数日通宵达旦庆祝,尽兴方散。

瑶族猴鼓舞的传承方式至今仍保持着家族口传心授的形式,它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缩影式地展示了荔波白裤瑶迁徙的历史,揭示了他们为生存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为白裤瑶历史研究提供了具体的例证。

羌族羊皮鼓舞:释比文化的完美载体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原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主要流行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尤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

释比又称为“许”,尊称“阿爸许”,是羌族最高文化的传承人,他们既是羌族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传衍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羌民族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活动,羌族羊皮鼓舞队便会在释比的引领下击鼓而舞,以祀万物。尤为奇特的是,羊皮鼓舞中的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转步还与晋代葛洪《抱朴子》中记述的“禹步”极为相似。

关于羊皮鼓舞的历史渊源,传说天神阿巴木纳由于路途劳累在半路上睡着了,醒来时却发现随身携带的各种祭祀用的经书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在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山羊吃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时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没想到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后来在做法事时便头戴金丝猴皮帽。从那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都会大跳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须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祭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个过程十分庄重严肃,后演变为民间舞蹈,表演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多为逆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铜铃,其余的舞者手执羊皮鼓。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起舞,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和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即兴而舞。

羊皮鼓舞是羌族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其动作既刚劲有力又卑微謙逊,体现出舞者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至今仍在羌族社会生活中起着教化民众的作用。

猜你喜欢
羊皮羌族朝鲜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巧断羊皮案
披着羊皮的狼
KORE A TOWN
披着羊皮的狼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羊皮换相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