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及其与骨骼肌量的相关性研究

2019-10-09 11:45陈艳秋宗敏李士捷谢华王彦杨青孙建琴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体脂骨骼肌摄入量

陈艳秋,宗敏,李士捷,谢华,王彦,杨青,孙建琴

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及在每餐中的分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天蛋白质的均匀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可维持或增加瘦体重和肌力[1-2]。但也有研究表明,随着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速率逐渐升高,达到最高有效蛋白质摄入剂量[3-6]。除了这个最优有效剂量,肌肉蛋白质不能进一步合成,即蛋白质摄入量与肌肉蛋白质合成反应之间存在饱和剂量的反应关系。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社区老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分布及其对骨骼肌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每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的频次与骨骼肌量的相关性以及蛋白质摄入量(20~40+g/餐)及频次与骨骼肌量的关系,以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在上海市4个社区(石门二路社区、春城社区、绿地社区、江苏路社区)招募符合入选条件的社区老年人329例。招募标准:年龄≥60岁,有独自行走能力。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卒中、肌无力、老年痴呆等影响肌功能的神经性疾病;髋、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者;近期有创伤、骨折或手术史;近期服用性激素类药物。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3〕031)。

1.2 方法

本研究价值:

(1)膳食中全天蛋白质的均匀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可维持或增加瘦体重和肌力。国外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每餐需摄取30~40 g蛋白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然而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社区老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分布及其对骨骼肌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

(2)陈艳秋等选取上海市4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骨骼肌量的分析,结果显示,仅少部分社区老年人每日至少1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而全天蛋白质摄入量均匀分布(≥30 g/餐),可能对增加或保持骨骼肌量有一定作用;每日2餐、每餐30~35 g的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可能是增加和维持老年人骨骼肌量的一项措施。

1.2.1 一般资料收集 收集社区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疾病史(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史、其他疾病史)情况。采用赛康医用度量系统(seca)身高仪测量身高。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Biospace Co,Inbody720,Korea)身体成分,即体质量、骨骼肌量和体脂含量;测试时要求受试者空腹并排空大小便,脱去鞋袜,双脚站立于测试平台的足部电极上,双手手掌握电极,双臂与躯干分开约30°,测试时身体不能移动。体力活动量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中文版短卷(IPAQ-SF)进行评价[7]。

1.2.2 膳食调查 采用3天24小时膳食调查法记录老年人每日摄入的能量、相对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即给每个参与者发放电子厨房秤(香山牌EK3820),就餐时与家人分餐,进餐前后逐个称量餐盘并记录,要求参与者该段时期内不外出聚餐。采用上海市营养质控中心与复旦大学医学院共同研发的SY营养软件进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保证调查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参与问卷调查的调查员能熟悉问卷的填写要求,在调查现场指导参与者进行问卷填写。将当天回收的问卷内容进行复核,对于漏填、错填的信息及时予以纠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经数据检错后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描述不同蛋白质摄入量及频次与骨骼肌量的剂量-反应关系。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 329例社区老年人中男116例,女213例;平均年龄(69.8±6.4)岁。男性老年人年龄大于女性,骨骼肌量高于女性,体脂含量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老年人BMI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史、消化系统疾病史、泌尿系统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骨骼系统疾病史、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史、其他疾病史发生率和体力活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General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

2.2 社区老年人膳食调查情况 共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性老年人能量摄入量、脂肪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老年人相对蛋白质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老年人膳食调查资料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dietary intak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elderly people

表2 不同性别老年人膳食调查资料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dietary intak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elderly people

性别 男性(n=116) 女性(n=213) t值 P值能量摄入量(kcal) 1727±3061470±2767.784 <0.001相对蛋白质摄入量(g/kg) 1.13±0.301.07±0.211.6510.100脂肪摄入量(g) 54.6±13.747.7±12.04.736 <0.001碳水化合物摄入量(g) 244±53207±466.492 <0.001

2.3 不同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社区老年人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比较 329例社区老年人中,7.0%(23/329)的老年人每日至少2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21.6%(71/329)的老年人每日1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71.4%(235/329)的老年人每日3餐蛋白质摄入量均<30 g/餐。不同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社区老年人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社区老年人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MI,skeletal muscle mass and body fat content in elderly people with different protein intake

表3 不同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社区老年人BMI、骨骼肌量、体脂含量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MI,skeletal muscle mass and body fat content in elderly people with different protein intake

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 例数 BMI(kg/m2)体脂含量(%)0 次 23523.12±0.1721.98±0.1929.80±0.441 次 7124.37±0.3123.36±0.3631.27±0.81≥ 2 次 2326.79±0.5425.75±0.6234.95±1.41 F值 20.64316.6755.700 P值 <0.001 <0.0010.004骨骼肌量(kg)

2.4 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全部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为因变量(赋值:连续性变量),在校正了性别、年龄、BMI、体脂含量、体力活动量、相对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后,以每日蛋白质摄入(≥30g/餐)频次(赋值:0次=0,1次=1,≥2次=2)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2.4.1 不同性别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以男性、女性老年人骨骼肌量为因变量(赋值:连续性变量),在校正了年龄、BMI、体脂含量、体力活动量、相对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后,以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赋值:0次=0,1次=1,≥2次=2)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2次是社区男性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不是社区男性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社区女性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5)。

表4 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4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 the elderly

表5 不同性别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5 Sex-based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keletal muscle mass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2.4.2 不同年龄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以60~79岁、≥80岁老年人骨骼肌量为因变量(赋值:连续性变量),在校正了性别、BMI、体脂含量、体力活动量、相对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后,以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赋值:0次=0,1次=1,≥2次=2)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60~79岁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不是≥80岁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6)。

表6 不同年龄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6 Age-based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keletal muscle mass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2.4.3 不同BMI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以BMI<24 kg/m2和BMI≥24 kg/m2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为因变量(赋值:连续性变量),在校正了性别、年龄、体脂含量、体力活动量、相对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后,以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g/餐)(赋值:0次=0,1次=1,≥2次=2)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BMI<24 kg/m2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BMI≥24 kg/m2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7)。

表7 不同BMI老年人骨骼肌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7 BMI-based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keletal muscle mass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2.5 蛋白质摄入量及摄入频次与骨骼肌量的剂量-反应关系 将每餐蛋白质摄入量按不同剂量(20 g/餐,25 g/餐,30 g/餐,35 g/餐,40 g/餐,>40 g/餐)设为阈值,分析不同蛋白摄入量及频次与骨骼肌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当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为1餐、摄入量为40 g/餐时,以及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为≥2餐、摄入量为35 g/餐时,剂量-反应关系趋于稳定,即随着每日蛋白摄入量的增加,骨骼肌量没有进一步增加(见图1)。

3 讨论

图1 蛋白质摄入量及频次与骨骼肌量的剂量-反应关系Figure 1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 of the frequency and amount of protein intake with skeletal muscle mass

研究显示,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老年人的骨骼肌量呈正相关[8-10]。然而,除了要关注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外,还需关注老年人每餐蛋白质的摄入量[11-13]。MAMEROW等[8]研究显示,早餐、午餐、晚餐分别摄入约30 g蛋白质,其肌肉蛋白质合成率比早餐、午餐、晚餐摄入10 g、15 g、65 g蛋白质高25%。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也证实,每餐至少有30 g蛋白质摄入量与腿部肌肉有关[14]。由于国外的这些研究均采用分离蛋白或单一食物(牛肉)作为蛋白质的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像肉类这样的食物通常不是单独食用的,而是作为混合膳食的一部分,与蛋白质共同摄入的还有其他营养素,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也可能会影响消化率和血液中氨基酸浓度[15]。因此本研究基于社区老年人的日常饮食,在消除了与蛋白质共同摄入的其他营养素的混杂因素后,以≥30 g/餐及其摄入频次作为界定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0次相比,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30 g/餐)为1次、≥2次是社区老年人骨骼肌量的影响因素;表明每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与骨骼肌量相关,且摄入频次为1次、≥2次者的骨骼肌量明显高于未达到这一指标者;且这一发现在不同性别、年龄、BMI的老年人群中均很明显,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1-13]。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试图确定每餐能最大限度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蛋白质量,在年轻的成年人中,每餐蛋白质摄入量在0~20 g时,肌肉蛋白质合成与其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并达到峰值,随后,尽管在一餐中蛋白质加倍摄入至40 g,其剂量效应曲线仍趋平稳,这一现象说明额外的蛋白质并不能进一步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16]。而在中老年人群中,每餐需摄取30~40 g蛋白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17-19]。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每餐蛋白质摄入量与骨骼肌量的反应关系,将每餐蛋白质摄入量(20~40+g/餐)设为不同阈值,结果显示,当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为1次、摄入量为40 g/餐时,以及每日蛋白质摄入频次为≥2次、摄入量为35 g/餐时,剂量-反应关系趋于稳定,即随着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骨骼肌量没有进一步增加,此结果也证实了额外蛋白质并不能进一步增强肌肉蛋白质的合成[11,16]。

综上所述,仅少部分社区老年人每日至少1餐蛋白质摄入量≥30 g/餐,而全天蛋白质摄入量均匀分布(≥30 g/餐),可能对增加或保持骨骼肌量有一定作用;每日2餐、每餐30~35 g的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可能是增加和维持老年人骨骼肌量的一项措施。但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入选的研究对象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尚不能代表老年人的总体水平。而且观察到的仅是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及摄入频次与骨骼肌量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要长期纵向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志谢:感谢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提供的经费支持;感谢石门二路居委、春城居委、绿地居委及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实习同学的参与;感谢营养科同仁的协助,感谢他们的通力合作使本课题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体脂骨骼肌摄入量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从颜值到实用性华为智能体脂秤VS小米体脂秤
运动与骨骼肌的重构研究
记录体重也许斑斓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漂亮的实力派 有品PICOOC S3智能体脂秤
体脂:爱它或恨它,先了解它
营养与健康
低氧运动对SD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与LPO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