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伴右下腹痛、面部肿胀、肺部病变的肠外表现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9-10-09 11:45胡义亭李苹苹刘洪娜张建苏少慧赵红伟王玉珍刘改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克罗恩颜面复查

胡义亭,李苹苹,刘洪娜,张建,苏少慧,赵红伟,王玉珍,刘改芳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肠及回盲部,部分患者伴肠外表现。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包括:关节和眼部炎症、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肝损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脂肪肝、口腔溃疡、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支气管扩张等,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及病情复杂化易导致误诊。有关克罗恩病合并颜面部肿胀的肠外表现,国内外研究未有相关报道。因此,本文报道1例累及面部软组织及肺脏的克罗恩病患者,旨在丰富克罗恩病的数据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肠外表现的认识。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64岁,农民,主因右侧颈部疼痛10 d,加重7 d于2018-01-02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要表现为面部和右侧下颌部的疼痛和肿胀,伴发热、张口受限、咽痛、言语含糊不清、耳部放射痛、吞咽困难等,诊断为“咽旁间隙感染”。

患者既往于2016-10-17因右下腹痛入住本院胃肠外科,检查提示“肠梗阻”,保守治疗疗效差,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肠壁全层慢性炎症,黏膜散在小灶状及裂隙状溃疡,黏膜下多灶状淋巴组织增生,及浆细胞增生浸润(见图1),考虑克罗恩病可能。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建议定期随访。查自身抗体谱无异常,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结核γ干扰素激发试验阴性,结合病理结果,临床诊断“回盲部克罗恩病”,予以美沙拉嗪3 g/d,3个月后自行停药。停药后患者自觉一般情况可,无腹痛,大便2~3次/d,黄色稀便。曾于2017-02-06在本院复查肠镜(见图2),提示:结肠吻合口可见浅溃疡;活检病理提示黏膜重度慢性炎症,肉芽组织增生,局部化脓。2017-11-13患者因双侧上肢前臂结节性红斑3个月余再次住院,应用激素治疗10 d皮疹消退,此后未再用药。此次住院后查体:开口受限约1.5 cm,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充血。右侧扁桃体周围肿胀,扁桃体受压向内下移位。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多次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在参考范围内(参考范围4.52×109/L~7.43 ×109/L),血清清蛋白25.0 g/L,血肌酐45 μmol/L,D-二聚体8.01 mg/L,血红蛋白61~74 g/L,血清降钙素原 0.03 μg/L。骨髓穿刺结果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018-01-02颈部CT提示右侧咽旁间隙肿胀伴密度增高,右侧扁桃体增大,口咽右侧壁黏膜增厚,口咽腔不对称变窄,右侧颌下腺形态饱满(见图3)。14 d后复查CT,提示双侧颌面部和枕部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枕部软组织肿胀,双侧颞下颌关节周围及耳部软组织轻度肿胀,双侧咬肌外缘稍模糊,病变较前进展。先后两次胸部CT(见图4)示右肺及左肺上叶感染性病变,双肺多发条索。双侧胸膜及叶间胸膜局部增厚。入院后按“咽旁间隙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相继使用多种抗菌药物17 d,左肺上叶病变较前无缩小,患者的下颌疼痛、颜面部肿胀逐渐加重,并出现头痛,无法进食,双手指间关节僵硬,活动轻受限,伴右下腹疼痛,进食后加重,大便不成形(2~3次/d),黄色稀便。结合患者既往克罗恩病病史,请消化科会诊后,考虑颜面部肿胀不除外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转入消化科进一步治疗。完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7 g/L,粪便革兰染色提示球杆比失调,红细胞沉降率114 mm/1 h,C反应蛋白(CRP)124.48 mg/L,免疫球蛋白G 28.91 g/L(参考范围7.0~16.0 g/L),免疫球蛋白M 2.39 g/L(参考范围0.40~2.00 g/L),补体C40.07 g/L(参考范围0.10~0.40 g/L),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4、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均无异常,(1-3)β-D-葡聚糖检测、肝炎病毒、梅毒、HIV、呼吸道病原体谱检测、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定量PCR、γ干扰素激发试验(TB-IGRA)、结核菌素试验(TST)均无异常,再次复查胸部CT:左上肺病变较前无明显变化,建议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拒绝。腹部CT扫描提示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扩张积水,右肾周筋膜增厚,左肾较小,脾肿大。利尿肾动态显像:左上尿路排泄迟缓,右上尿路排泄不畅,左肾缩小,血流灌注减低,左肾滤过功能中度受损,右肾形态及血流灌注正常,右肾滤过功能正常,完全代偿左肾受损的滤过功能,总肾小球滤过率61.91 ml/min。患者2年前有腹部手术史,右输尿管扩张、积水是否与手术相关或是克罗恩病肠外表现,尚需进一步随访。结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溃疡,溃疡大小约0.4×0.5 cm,覆白苔,周边黏膜充血水肿(见图5)。由于患者既往克罗恩病诊断明确,未予以再次活检送病理。CT小肠造影(CTE)提示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术区局部肠壁轻度不均匀增厚,考虑符合克罗恩病表现。给予输血纠正贫血,美沙拉嗪3 g/d抗感染,多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仍有间断发热(最高达38.5 ℃),面部肿胀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面部指凹性水肿伴眼睑水肿,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多项指标均正常,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证据不足,颜面部肿胀和肺部病变不除外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建议患者行颜面部组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患者拒绝。无结核、真菌感染证据,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知情同意后,予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 mg/d,用药当天下午,患者眼睑及下颌肿胀、头痛减轻,食欲改善,可进流食。用药48 h后,面部指凹性水肿明显改善,无明显疼痛,张口范围明显扩大,体温降至正常,使用药72 h后,面部肿痛、腹痛、双手关节僵硬感均消失(见图6)。1周后,减量至甲泼尼龙片40 mg晨起顿服,血红蛋白上升至113 g/L,血清清蛋白上升至31.0 g/L,红细胞沉降率与CRP均降至参考范围内。甲泼尼龙片逐渐减量,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50 mg/d维持缓解。复查肺部CT:提示左肺上叶病变较前减轻(见图7)。患者左上肺病变特殊,抗感染治疗无效,因此不考虑感染性病变,经本院多学科会诊后,考虑左肺上叶病变为机化性肺炎可能性大,为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随访至今,甲泼尼龙片已停用3个月,硫唑嘌呤应用2个月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9/L~2×109/L,血小板计数190×109/L,白细胞计数3.1×109/L,考虑为硫唑嘌呤不良反应,加用升白药疗效不明显,遂换为沙利度胺75 mg/d,复查肺CT:左肺上叶病变较前有所缩小(见图8)。复查颈部CT:提示右侧腮腺密度稍增高,右侧咬肌外缘稍模糊,其他病变均消失(见图9)。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腹痛,大便2~3次/d,黄色稀便,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 12.3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7 U/L,血常规:白细胞5.2×109/L,血红蛋白 120 g/L,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

图1 患者术后回盲部病理结果Figure 1 Pathological finding of ileocecal region after operation

图2 患者2017-02-06复查肠镜结果Figure 2 Re-examination of enteroscopy result in 2017-02-06

图32018-01-02患者颈部CT检查结果Figure 3 Result of cervical CT examination in 2018-01-02

2 讨论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有研究显示,IBD的肠外表现发病率为6%~47%[1],且克罗恩病多于溃疡性结肠炎。IBD肠外表现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IBD患者肠道与肠外器官共享自身抗原及抗体,肠黏膜受损后,细菌不仅激活肠道免疫系统,而且对共享抗原、抗体的肠外器官产生免疫攻击,另外肠黏膜T淋巴细胞归巢可能也参与了肠外表现发生[2]。

本例患者有颜面部肿胀,多次CT检查提示皮下软组织肿胀,甚至累及腮腺、颌下腺、咽旁间隙,抗感染治疗无效,用其他疾病难以解释,考虑为克罗恩病少见的肠外表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没有发现克罗恩病合并颜面肿胀肠外表现的报道。但是,通过文献复习,发现梅-罗综合征和口面部肉芽肿病(OFG)均会引起面部软组织肿胀[3],两者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和病理具有相关性。因此,克罗恩病合并颜面肿胀肠外表现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

梅-罗综合征系指反复口面部水肿、面部瘫痪和裂缝舌三联征,口面部肿胀是大多数患者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无痛性、非凹陷性肿胀,为非对称性或单侧性。主要累及口唇、颏部、面颊和眶周组织。1985年,WIESENFELD等介绍OFG概念,其临床和组织学表现类似克罗恩病的损害,但无克罗恩病的胃肠道症状[3]。

图4 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Figure 4 Result of chest CT examinations图5 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Figure 5 Colonoscopy result of patient

图6 用药前后患者颜面部变化情况Figure 6 Facial chang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由于梅-罗综合征与OFG典型病理表现均为非干酪样肉芽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OFG是梅-罗综合征的单一症状变异,孤立的面部肿胀应被称为OFG。一些学者认为OFG可能为克罗恩病的一部分[4]。在对患OFG而未患克罗恩病的7例患者的10年随访中,5例患者随后诊断为克罗恩病[5]。因此认为梅-罗综合征、OFG和克罗恩病均有相关性[6]。

图72018-01-20患者肺部CT检查结果Figure 7 Result of chest CT examination in 2018-01-20

图82018-02-02患者肺部CT检查结果Figure 8 Result of chest CT examination in 2018-02-02

图92018-02-06患者颈部CT检查结果Figure 9 Result of cervical CT examination in 2018-02-06

多项儿童OFG病例系统研究表明,近半数口面部肉芽肿病随访期间会被诊断为克罗恩病,甚至认为是克罗恩病的一种亚型[7]。儿童OFG与克罗恩病的相关性比成人更密切,在治疗克罗恩病时,可以成功地缓解其口面部症状[7]。皮质类固醇应用是治疗OFG的主要手段,但其疗效不确切[8-9]。本例患者克罗恩病诊断明确,合并面部软组织肿胀肠外表现,面部肿胀是否为OFG,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976年国外学者首次报道IBD可累及呼吸系统[10],目前发生率为45%~60%[11],可以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肺浸润、肺栓塞、支气管胸膜瘘等。IBD合并肺病变发生机制:肺和胃肠道有相似的胚胎来源,均起源于前肠,另外肠黏膜释放的炎性递质可以长时间沉积于肺组织[12]。本例患者肺部病变不支持细菌感染、结核、真菌感染,因患者拒绝气管镜检查,缺少病理依据,但予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左肺病变较前有所缩小,因而考虑为克罗恩病肠外表现,机化性肺炎可能性大[13]。但临床医生需注意鉴别药物(美沙拉嗪或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肺部病变,因药物导致肺病变与IBD并发肺部病变影像学表现不易区分。该患者并未长期应用美沙拉嗪,因此不考虑药物导致的肺部病变。

IBD合并泌尿系统病变,包括肾结石、肾小球肾炎、肾脏淀粉样变等,以肾结石多见[14-15],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本例患者病程中出现右肾积水、右输尿管扩张,但随诊中发现上述病变逐渐减轻,最近一次随诊,查泌尿系超声,未提示右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因此不考虑手术粘连致输尿管扩张、肾积水,是否与克罗恩病相关或有其他原因,尚需继续随访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克罗恩病合并颜面部肿胀、肺脏浸润,临床非常罕见,本例患者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均提示临床医生要重视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特别是合并一些少见的或临床难以解释的表现时,要开拓思路,考虑克罗恩病的可能。

猜你喜欢
克罗恩颜面复查
无法进食、暴瘦腹泻……警惕“穿肠烂肚”的“绿色癌症”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疾病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克罗恩病组织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勘 误
等闲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