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以2019年全国卷Ⅰ为例

2019-11-07 09:57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文考查文本

安徽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全国卷第一个板块,近年来,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相对稳定,一共有三道单选题,第1题侧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但是,从2019年的全国卷Ⅰ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和命题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探析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有利于明确复习的方向和重点。

一、选文:紧扣时代主题,关注文化生活

1.贴近学生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一直选用专业性较强的社科类学术论文,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有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文艺美学,等等。这些选文侧重阐述学术观点,专业性强,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是考生较为陌生的。如2017年的“气候正义”、2018年的“诸子学”,虽然关涉“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社会热点,但内容和语言仍呈现出浓厚的专业色彩。这些选文与高中生平时阅读的论述类文章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就使考生在理解文意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2019年全国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类型有了明显的改变,内容上不仅紧扣社会热点,呼应时代主题,而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文本的语言风格也更加接近中学生平时阅读的论述类文章。如2019年全国卷Ⅰ中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是我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一篇时评,其背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本主要阐述了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和“人民性”问题。

2019年全国卷Ⅱ中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和全国卷Ⅲ中的《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其论述的对象——杜甫和传统表演艺术,都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考生并不感到陌生。

2.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引导考生关注当代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命题和阅卷原则”里提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2019年三套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均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三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民族文化”这一热点话题,凸显“文化自信”这一时代主题,内容更加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不再有陌生感,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另外,这些文本除了本身的考查价值外,还附加了“立德树人”的德育价值和“引导教学”的导向功能。从德育价值看,选文引导考生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考当代文化生活,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从“引导教学”的导向功能看,选文体现了时代性和典型性,从而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能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二、命题:紧扣文本特征,考查关键能力

1.由理解孤立语句走向理解整体文意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道选择题,题干在形式上与近几年一致:第1题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是“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3题是“根据原文内容”判断选项的正误,三道题各有侧重。但从2019年全国卷来看,选项的设置及考查能力的指向又有所变化。

一般而言,第1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所以在以前的考题中,第1题常常考查考生对某个概念或者某个句子的理解,在选项的设置上常常采用的是对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和重组,考生主要通过辨别选项与原文的方式来判断正误。

《课程标准》在“命题思路和框架”中提出,“‘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2019年全国卷在选项的命制上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考查考生在整体感知和理解基础上的“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和“赏析评价”能力。

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题的四个选项: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其中,A项来源于原文第2段到第4段,但从文中并不能直接找到相关语句,而是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方可做出选择。选项表述侧重考查考生对“树立了……理念,就能做到……”的逻辑关系的判断。B项来源于第4段,作者举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艺创作的事例,而选项却是要求考生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选项C来源于原文第3段和第4段,选项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探究原因。选项D来源于原文第5段,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

从以上各项内容看,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试题由过去侧重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转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合理推断能力。

2.紧扣文体特征,考查分析应用能力

2019年全国卷Ⅰ的第2题延续前两年的考查内容,继续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及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来说,考查文章的论证结构,主要是分析整篇文章的思路与结构;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主要是分析文章段落中的论据及论点的一致性;考查论证方法,主要是分析段落中采用何种论证方法及其论证效果。

2019年全国卷Ⅰ第2题的A项考查对全文论证结构的分析,B项考查对全文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C项考查对第三段论证方法及其效果的分析,D项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

从考查的指向看,试题考查的不是“静态”的文体知识,而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文体知识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迁移应用能力。

3.侧重概括与评价,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2019年全国卷Ⅰ的第3题仍然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选项的内容看,考题需要考生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判断和评价概括的内容是否符合文意。

如第3题A项:“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这是对原文第2段相关内容的提炼和概括。B项:“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B项着重考查对原文第2、3段相关内容的理解、阐释能力。C项重点考查在理解原文观点基础上的比较、辨别能力,即将老舍先生的观点“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与原文第4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共同体”理念进行比较、辨别。D项:“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这是基于对原文第5段内容的分析推断,显然根据“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并不能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的结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成立,故错误。

《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4-2”中指出“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综合我们对2019年全国卷Ⅰ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呈现出“遵循课标、贴近生活、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特点。

三、复习策略:摒弃机械训练,提高关键能力

以前的考题侧重通过对原文语句进行改造重组的方式来设置错误选项,错误类型一般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于是,很多教师采取抓考题“设误类型”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用大量精力来指导学生比对信息、辨识逻辑“陷阱”,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可是这种复习方法仅仅关注“技巧”,忽略了“能力”,没能使学生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作答。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要回归“语言和思维”这个根本,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推断、比较、评价等关键能力。

1.联系社会热点,精选阅读材料

根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文体,从近年来的选文看,主要是学术论文。但2019年全国卷Ⅰ选了铁凝的时评,而且是在全国两会后就“文艺创作的人民性”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综合来看,可以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内容偏向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以“命运共同体”为背景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如下图:

年份卷别选文题材2018年全国卷Ⅰ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国卷Ⅱ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当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全国卷Ⅲ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当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019年全国卷Ⅰ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国卷Ⅱ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国卷Ⅲ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8年和2019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选文紧扣社会热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出鲜明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因此,我们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分析文本,也要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紧扣社会热点、符合时代主题的选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2.注重整体阅读,提高分析文本的能力

从2019年全国卷Ⅰ的考题看,试题的综合性更强,因此论述类文本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厘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是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的根本途径。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梳理行文脉络,就是理解作者行文的逻辑顺序。我们可以结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类型,指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逐渐提高学生整体分析文章、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在整体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提炼关键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一般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每个段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有的段落是提出问题,有的段落是分析问题,有的段落是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时,作者又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论述。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分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关键信息,把握中心论点和各段落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内容要点。

最后,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其中论点是文章的统帅,论据是用来阐述道理、论证论点的材料,论证方法主要用来强化说理效果。在复习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论述类文本的特征,理解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具备这一基础,我们可以借助高考真题中的典型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运用文体知识分析文本的能力。

3.注重思维引导,提高推断和评价能力

从2019年全国卷Ⅰ的试题看,第1题实际上侧重考查合理推断的能力;第3题实际上侧重考查概括、比较和评价能力。显然,考题更加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论述类文本的复习中,要更加侧重对逻辑思维的训练。

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针对性地训练逻辑思维。作者分析问题、阐述道理的过程有着一定的规律,其逻辑思维主要体现为:探究事物发生的根源—剖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我们在复习中可以通过精选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相关段落的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论述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

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比较和评价能力。论述类文本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某种观点和道理,其中某些道理较为普遍,在社会生活中或其他著作中能找到相应的例子。高考命题侧重在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也趋向于考查应用能力,所以可能会有用文中的道理分析某种生活现象的考题,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3题C项。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命题趋势,并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阐述的道理,运用这种道理去分析生活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猜你喜欢
原文考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