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
——2019年高考真题结构化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选登

2019-11-07 09:57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贾谊本题命题

2019年高考语文卷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些考查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和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理念;彰显文化自信,反映时代特点,突出了高考的引导作用。在试卷整体结构与试题命制上保持着“稳中求变”的基本原则,既注重对学科内容的基础性考查和综合性考查,又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

其中,“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将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语言文字运用题回归了对“标点符号”、压缩、补句的考查,既考查了提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整卷字数较往年有所增加,呼应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对阅读量的重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以2019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及浙江卷的文言文阅读板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全国卷Ⅰ】

2019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仍然是一篇人物传记,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传主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在古代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他的政论散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2019年高考恰逢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贾谊“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古今呼应,体现试题厚重的文化内涵。选文紧扣课本,人教版必修3中有贾谊的《过秦论》,学生对贾谊已有一定的了解,文本理解难度不大。

【第10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C.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判断句式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命题规律】

设置了2个易错点,整句共39个字,整体难度较低,和2018年难度相当。

【解题思路】

第一处需要考虑的是“于郡中”,“于郡中”是谓语动词“闻”的状语,所以不可断开,排除D项。第二处需要考虑的是在“郡中”后断句还是在“吴廷尉”后断句,“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第三处需要考虑的是在“门下”前面断句还是后面断句,“门下”是状语,应为“召置(于)门下”,“甚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所以“门下”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

【第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对“诸子百家”“诏令”“礼乐”“就国”的考查,这一命题形式拓宽了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命题规律】

本题没有偏、难、怪的知识点,考查的都是传记里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仍然是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选项字数在30字左右。

【解题思路】

“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所以选A。

【第12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C.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命题人用“细节错误”设置错误选项。

【命题规律】

本题沿用了2018年的设题模式,对传主的品质、事迹进行归纳概括,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选出错误项,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每个选项字数在60字左右,难度与2018年相当。

【解题思路】

时间顺序有误,应是皇帝先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过了不久,任命他为梁怀王的太傅。原文是“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故选C。

【第13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题仍然延续往年的命题规律,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所选取的两个句子难度适中,大部分考生能通其大意,但每个句子中又有难点,区分度较高。

【命题规律】

本题重点考查了实词的古今异义、实词的活用。难度略低于去年。

【解题思路】

(1)“短”“擅权”“纷乱”各1分,句意2分。短:说坏话、诽谤。擅权:独揽权力。纷乱:使……复杂混乱。

(2)“数”“稍”“削”各1分,句意2分。数:多次、屡次。稍:逐渐、渐渐。削:削减。

【全国卷Ⅱ】

2019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传主公孙鞅年少时使喜好刑名之学,后来用强国之术旁征博引,说服秦孝公变法,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从整体看,这段材料围绕公孙鞅“变法”来写,背景是秦孝公求贤,事件是公孙鞅说服秦孝公变法,推行新法,变法收效。有较强的故事性,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传记作品。

【第10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答案】B.

【命题角度】

第10题命题时选取的语句是选文第四句,讲述的是公叔座劝告魏惠王任用公孙鞅,不要让公孙鞅为他国所用。侧面烘托出公孙鞅出众的才能,为下文描写他去秦国变法做铺垫。

【解题思路】

先明确画线句中涉及的人物有“公叔座”“魏惠王”“公孙鞅”,句子的大意是:魏惠王在公叔座生病时去探望他,公叔座建议魏惠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可采用排除法。“有奇才”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王即不听用鞅”意思是“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举国而听之”意思是“把国政全部交给他”,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第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科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包括古代的风俗礼仪、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称谓官职、历法刑罚等,体现了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

【解题思路】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应该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第12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答案】C.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四个选项按照行文顺序排布,概括人物品行及一些事迹。

【解题思路】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文章提到太子犯法时,因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而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公孙贾。

【第13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选取文中两个句子,主要考查对句中的重点词及句式的理解。陷阱常为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尤其是省略句)。如第(2)句中对两个“之”字的考查。表面上看似用现代汉语译句,深层次考查的是对重点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

(1)“苟”“法”“循”各1分,句意2分。

(2)“期年”“之”“便”各1分,句意2分。

【浙江卷】

2019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延续了浙江卷的一贯风格,文本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作者是明朝王世贞。文章篇幅不长,约750余字,较之2018年阅读量有所减少。理解难度较大,但试题难度较小。文本叙写了宗臣的文学及治世之才,生动描绘了其为诗文而呕心沥血的形神。本文议论和描写相结合,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

【第14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答案】C.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并且涉及课内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所考查的四个字词,均为常用字词。“中”在教材中出现多次,如《劝学》中的“其曲中规”,此处的“中”为“符合,合乎”的意思。

【解题思路】

“附会”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牵强附会”,意为“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但其实“附会”二字在《古代汉语词典》里,还有以下几个义项:“协合,调合;依附。”该文本中,根据上下文判断,为“依附权贵”之意。故D项正确。“累”字读音为“lěi”时,为“积累”之意;但该文中,其读音当为“léi”,是“文字不简洁”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同一句话中的文字不能重复”。

【第15题】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答案】A.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试题沿用课内和选文相对照的形式,所考查的“而”“之”“以”“为”,均为高频常用虚词,是高考常客。

【解题思路】

可以用如下方法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语境推断法、句位分析法(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对称分析法(前后两个句子的结构一致)、语法分析法(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代入检验法等。回到本题,A项都是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B项为助词,相当于“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因为。D项介词,算作,算是/动词,替。

【第16题】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障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答案】B.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设置选项时抓住了序文的文体特点,以内容概括为主,涉及写作手法、写作特色的赏析及文化常识的考查。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通读并翻译文本,再将各选项所表述的内容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一一对照,在比较中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曲解文意,原文“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意为唯独宗子相常不屑(于作诗的规矩),说宁做有瑕疵的玉也不做似玉的石头。

【第17题】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答案】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该句对宗臣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进行了高度评价和概括。该句具备结构上的对称性,还有“悲夫”之类明显的断句语言标志。

【解题思路】

“子相之诗”,偏正短语作为主语,句式较复杂,可在“诗”后断开;根据文言语感习惯,“乃”前应停顿,故分别在“无憾于法”“足尽于才”后断开;“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和“乃往往屈才而就法”结构相同,故分别在“伸其才”和“就法”后断开;“悲夫”是语气词,结构上与前后连接都不紧密,故前后均应断开。

【第18题】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答案】(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命题角度】本题选取了两个较为短小的句子,一个是设问句,一个是陈述句。考查内容涉及固定结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

【解题思路】解答翻译题,首先需要有字字落实的意识,其次需要有“得分点”意识,要先圈画出句中的重点字词,比如第(1)题中,“岂”“造物”“微旨”等,第(2)句中,“尚”“显”“讥薄”等。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无法直译时再进行意译,在此基础上力求表达准确、完整、通顺。

【备考建议】

通过分析全国卷及地方卷的“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可尝试从如下方面备考: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要考查的实词往往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并且是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师生应加以重视。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因此掌握起来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识记其基本用法,还要具备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理解”,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辨别;二是“与现代汉语不同”,这表明考查着眼于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汉语之处。

(教学考试杂志社2019年高考真题结构化研究与实践项目语文学科研发组)

猜你喜欢
贾谊本题命题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怀才不遇的贾谊
找规律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贾谊谱系考略